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大器晚成的杜预被司马昭发现,还做了司马懿女婿,成就超过诸葛亮

    2023.02.1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杜预是三国后期的新星,只因生活在司马氏高压之下,受到父亲的牵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出来做官。然而司马昭发现了他,甚至把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他,从此,杜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成就超过诸葛亮。那么,杜预是位什么样的人?成真的超过诸葛亮吗?

    在东汉末年,由于关中战火纷飞,京兆杜氏一度背井离乡,一度衰落。族中杜畿为曹操效力,被任命为河东郡太守。杜畿的长子杜恕,最初依附大将军曹爽,和曹爽的政敌司马懿敌对。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将曹爽干掉,杜恕也成了司马懿要清算的目标。又因为人耿直豪迈,所以后来由于过失被抓住把柄,遭到流放而死。

    杜恕的儿子杜预,从小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算术等学科都有广泛涉猎,尤其喜欢读《左传》。成年后受到父亲的牵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出来做官。直到杜预35岁时,司马昭听说了他的名声,发现了他的过人才华,为他父亲杜恕恢复了爵位,还让杜预成为自己的高参。为了加以笼络,司马昭甚至把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他。

    蜀汉灭亡不久,野心勃勃的司马昭开始谋划取代曹魏,准备修改各项制度先行铺路。从咸熙元年起,司马昭委任贾充、裴秀、郑冲等多名心腹修改礼仪、法律等。杜预因为精通法律,也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并成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几乎最繁重的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

    这部法律即是泰始四年颁布的《晋律》,上承汉律,下启唐律,简明扼要,对后世的法律有很大的影响。

    除了参与军事和法律,杜预在政务方面也颇有建树。西晋时,杜预担任代理河南尹,他在任期间认为河南作为天下之中,具有教化天下的表率义务,因此对考核官员以及选拔人才等制度,大加改革,成效显著。

    后续却由于遭到有旧仇的司隶校尉石鉴弹劾,被免官考察。西晋泰始六年,司马炎启用杜预出镇边关,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

    他刚刚到位,石鉴也杜预的领导身份来到陇右。当时陇右地区的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朝廷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石鉴公报私仇,命令只有300士兵的杜预出击。

    杜预识破石鉴的阴谋,不肯去送死,并通过分析认为需要等明年春天再出击才行。

    石鉴找理由将他治罪。然而,亲自出战的石鉴,却被秃发树机打得惨败,石鉴后来也因为虚报战功被免职。

    泰始七年,朝廷再度起用杜预,他被正式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财政事宜。这个职务关系到国家命脉,非信任之臣不可为,像宗室重臣安平王司马孚就担任过这个职务,可见朝廷对杜预的倚重。

    杜预担任度支尚书七年,向司马炎提出过50多条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当时暴发洪水蔓延七州,造成巨大破坏。他考察之后,对曹魏以来的屯田和水利政策形势做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即可有效防范洪灾再度造成破坏,也极大提升了农业效益,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杜预又设计在都城洛阳建造桥梁,作为沟通南北的要津,洛阳水路发达,却因为河流湍急,险滩密布,经常船翻人亡。杜预的祖父杜畿就是在洛阳水上,为曹丕试船时淹死的。

    杜预解决了洛阳一直以来主要交通干道水路危险难行的问题,也告慰了先祖之灵。司马炎在桥落成后的宴会上,对杜预称赞有加。

    此外,杜预发现天下通行的历法有误,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误差,修订出新的立法,取代旧例通行。于是杜预在朝中治理政务七年,斟酌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胜数,受到朝野称美。

    他在军事方面的天分也很快就展露了出来,西晋建立时,蜀汉已经灭亡,但孙吴仍然占据江东,割据称雄。孙吴国力比西晋弱,加之政局动荡,很难同西晋抗衡,所以司马炎一直策划将孙吴灭掉。

    咸宁四年春季,坐镇荆州前线、长期对抗孙吴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为此,他向司马炎建议杜预是担任主帅的最佳人选。

    同年11月,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杜预随即南下荆州,驻节襄阳,为讨伐孙吴做战前准备。

    由于羊祜多年休养生息,此时的荆州已经有了十年的存粮,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征战。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杜预,一改羊祜柔和的方针,积极求战。

    西晋和孙吴在荆州的争夺焦点在西陵,晋军只要突破西陵,水师就可以顺流而下,驰骋荆州乃至江东孙吴腹地。羊祜主持荆州军政时,曾尝试夺取西陵,但被当时孙吴主帅陆抗挫败。杜预上任之际,陆抗已经去世,这无疑也为杜预讨伐孙吴消除了一大障碍。

    杜预发现,自从陆抗死后,孙吴似乎没有意识到西陵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弱化西陵的驻防兵力,这本是件好事,但代替陆抗镇守西陵的孙吴将领是名将张政。

    如果张政还在西陵,对自己后续作战仍有较大不利影响。杜预旋即出兵奇袭西陵。张政没有准备,吃了败仗。杜预在获胜后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将俘虏的孙吴士兵送到孙吴都城建邺,给予极大的侮辱。

    孙吴皇帝孙皓本就猜忌将领,这一来勃然大怒,立刻召回张政,以他人替代,临阵换掉名将,孙吴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当杜预要大展拳脚之际,朝中贾充等许多大臣依然反对征伐孙吴,司马炎一度出现动摇。杜预得知情况后,连续几次上书,对司马炎陈述自己的见解,分析时局和利弊,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的一清二楚,司马炎这才下定决心南征,杜预的巅峰随之到来。

    西晋咸宁五年底,司马炎调集大军20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出,进攻孙吴。这次行动,杜预只被任命为西线指挥,主要是攻取江陵,占有荆州,以此保证长江水道的畅通,同时配合顺流东下的益州刺史王濬水师。

    太康元年正月,杜预兵临江陵城下。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陷入僵局,只是将城池围住,夺取了野外的主动权,随后四处出击,扫荡江陵周边地区,重点便是战略前沿乐乡。

    由于孙吴宗室大将孙歆把守乐乡,兵力不俗,如果不拿下,就能和江陵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强攻乐乡,免不了损失惨重。

    杜预没有直接攻城,而是派遣军队到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孙歆以为晋军声势浩大,坐卧不宁,给江陵守军写信表达自己的担忧。

    不仅他担忧了,乐乡远近的百姓也人心惶惶,从四面八方逃向了乐乡城中。不久后,王濬的益州水师也抵达荆州,孙歆为了打破僵局,出兵狙击王濬,却被打败。

    败军和百姓混在一起,非常混乱,杜预应势利导,趁机派遣一支军队,乔装打扮也混在其中,居然成功混进城,里应外合,不仅拿下了乐乡还活捉了孙歆。

    打扫完江陵的外围之后,江陵已经成为孤城。杜预率军进逼江陵,很快成功攻下了江陵,由此平定了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荆州段,将东面的扬州以及南面的交、广二州都置于兵锋之下。

    孙吴郡州纷纷望风归顺。杜预安抚人心,并且借着兵威,将投降孙吴官员将士的家属,迁徙到江北的西晋控制区,牢牢掌握住了投降之人,防止他们反复生变,又合理井然安排官员,治理投降之地,使得荆州上下肃然。

    然而,随着荆州战事的告一段落,有不少将领认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以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为由,建议杜预等到冬季再继续进攻孙吴。

    杜预则和之前说服司马炎一样,为将领们分析了当前的大好局势,认为正该一鼓作气,征战到底,还留下了“势如破竹”的成语。

    稳定军心之后,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进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与此同时,晋军在东面的几个战场也接连取得胜利。杜预随即配合其他各处晋军,分兵两路,一路和王濬的军队一起挥师东进,顺流直取孙吴都城建邺,另一路则南下收取交州和广州。

    就在战事如火如荼时,朝中反对派又开始鼓动司马炎,司马炎本来就对杜预、王濬等将领不是特别信任,因此临时以贾充为大都督,岳父杨济为副,作为陆路伐吴大军的主帅,把杜预的部队拆分掉,终止他继续进攻。

    杜预看出贾充等人不愿意看着自己和王濬等人立功,于是写信给王濬,鼓励他再接再厉,不要犹豫。王濬随即马不停蹄连续攻克武昌、夏口,直捣建邺,最终由于大势已定,孙吴防线全面崩溃。

    孙吴皇帝孙皓和当初蜀汉皇帝刘禅一样,亲自出城投降。在攻灭孙吴的一系列战役中,共斩杀和生擒吴国的都督将军级别的大将14人,牙门郡守级别的将领多达120余人,战绩最为耀眼。

    灭亡孙吴后,杜预立下大功,却只封了当阳侯,食邑9600户,还被命令继续镇守荆州,排挤出了朝廷。

    他并没有因此消极,战事消弭,他更加致力荆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利用荆州当地水源丰富的特点,引水灌田,开垦良田无数,而后征收租金也力求公平,百姓们感激他的恩德,称他为“杜父”。

    后续荆州快速发展,真正超越了江淮地区,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富饶土地,更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雄镇,奠基人便是杜预。杜预还为自己一直以来喜爱的《左传》作了注解,著作等身,成为后世解读《左传》的经典。

    他治理荆州五年,成绩斐然,在太康五年被征召到中央担任司隶校尉,结果病死于途中,享年63岁。

    之后被朝廷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程侯。

    杜预文武双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后世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明朝之前仅有他一人达成此成就,直到明成祖时,诸葛亮也入选文庙,才有两人共享。

    单字解释: 大 器 晚 成 的 杜 预 被 司 马 昭 发 现 还 做 了 司 马 懿 女 婿 成 就 超 过 诸 葛 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