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不可能”的潜伏战,3500名勇士激战4天4夜,将军却“鼾声如雷”

2024.04.3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70年大阅兵刚过去一个月,各类高精尖武器的隆隆声还未散去,不禁又将人带回到那段战火烽烟的年代;说起“打仗”,现代多数朋友还是比较陌生的,至少感受不到真正战场的残酷,更难理解“将军”们的心酸和思维。远得不提,这里单说相对较近的抗美援朝,说到这或许有朋友想到了被烈火焚身的邱少云同志,由此也从侧面证明了“潜伏”的困难和危险;其实,在朝鲜战场上类似的“英雄”还有很多,令人称奇还有一场3500人的大型“潜伏”行动,而这场“奇迹”正出自郑维山将军之手。

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记得一句话“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这是一带伟人对两员“骁将”的评价,许世友已声振寰宇,这里仅对郑维山将军做以简单介绍;郑将军是湖北麻城县人,放牛出身,自幼加入革命浪潮,还被另一位伟人亲切称为“红小鬼”。话虽这么说,郑将军打起仗来胆子可不小,从“童子团”到红军,再到抗日,甚至是后来的入朝战争,概括来讲,但凡大仗、恶仗,都少不了这位“传奇将军”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郑维山将军亲眼见证了华夏近代史。

郑将军打起仗,战绩军功太多了,其18岁就担任了红88师政委,至于爬雪山、过草地、痛打鬼子等,甚至可以用“举不胜举”来形容;比如围歼敌35军战役,如果按当时的命令,郑将军的任务是在西面围堵,用上级的话说“东面、东南面如有敌人不归他管”,但当时敌104军西进,准备接应敌35军。按理说既有上级“只围堵”的命令,同时东面之敌又不用他负责,说白了,这股敌人根本不在郑将军“权限”内;结果其“自作主张,违抗军令”硬是下命令令分兵阻敌,有人劝他,郑将军直接来一句“杀头杀我的”。

当然,最终郑将军没有被“杀头”,因为战役胜利了,从某种角度看,这还要得益于他的“违抗军令”;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如金城反击战,当时战局不明朗,郑将军就执意先打“883·7”高地。公正的说,根据当时的情报,这块高地是敌人的重点区域,同时其态势也不利于志愿军,如果此时先对其动手,其伤亡代价以及对后续战局的影响难以估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志愿军政委、代司令员亲自电告“此时打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结果郑将军又是那句“杀头杀我的”。

有朋友或许会持反对意见“郑将军多次违抗军令,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仅能称为‘勇猛’,也有一个相近词叫‘愣头青’,这种冒险精神不应被提倡。”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观点似乎也有道理,打胜仗不能全靠勇猛,但聂帅却这么评价“郑维山打仗心细如绣花”;这就引出了一段入朝战争中的经典案例,1952年夏,不甘失败且装备精良的敌人试图在金城东线向北推进,而且还试图以海军为配合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实事求是的说,虽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了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在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上仍逊于对手;因此我军倍感压力,同时在金城一带加强了力量,此时的郑将军也被调往东线指挥战斗。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兴奋了“郑将军是员虎将,他亲自出马一定能胜利”;话虽这么讲,但郑将军也是血肉之躯,面对“敌情”同样头疼,当然这也是让他担任这场战役指挥的主要原因。当时正值阴雨连绵,但志愿军战士们却在泥水中抢挖战壕,每处细节都预示着一场大战的降临;实事求是的说,当时情况很不乐观,原本敌我双方的阵地是平行相对的,但敌人依仗炮火优势向前推进了20公里,形成了一个“凸”字形。这种情况,敌军可以俯视志愿军的战场纵深和前沿部队,试想,我军部署都暴露了,这仗还怎么打?

郑将军临危受命,虽然明知情况不利,但仍要表现出“必胜”的表情,并且亲自打电话到各军部鼓舞士气;实事求是的说,军中“懂兵法”的人不在少数,尽管郑将军一再鼓舞士气,但志愿军中依然弥漫着紧张气氛。如果这场仗“中规中矩”的打,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差的结果不言而喻了,因此“私下”的郑将军更多的是在地图前研究;后经过细致的分析,郑将军在6月10日亲自指挥2个团的前线指挥所、4个营部、15个半步兵连、4个机枪连,共3500多人悄悄深入,在敌我阵地之间的一块谷底中进行长时间“潜伏”。

当然,这里说的简单了。试想,3500人可不是一支小部队,且深入的是敌阵要害处,这样的“潜伏”在战争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甚至说“不可能”也不为过;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服气了“战场瞬息万变,也许敌人睡觉看不到呢,用‘不可能’太夸张了吧?”这里仍需解释一下,当时志愿军面对的敌人可不是当年的日军,此时之敌无论军事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要远超日军,且随着时代发展,战场侦查手段也进步了许多,因此3500勇士的深入和潜伏,理论上几乎“不可能”。

而且,即便是侦查手段失灵,可当时的敌人阵地“凸”出我军,这种情况就算用“肉眼”也能发现;可以说,这次行动多少带有“赌”的意思,郑将军更是俯在地图前做了各方情况的分析。为了配合行动,郑将军调动200多门大炮对敌人进行狂轰滥炸,但想让3500名勇士潜伏在敌阵依然不容易;公正地说,直到今天的军史专家研究起这段历史,依然难以理解郑将军是如何将这数千人的队伍放进敌阵的。战斗打响后,装备精良的敌军以为稳操胜券,3500名勇士却忽然出现在眼前时,两军几乎是面对面的对射;还不仅如此,3500名勇士在70分钟的激烈交火后迅速攻克敌人阵地,但敌人不甘失败,又在4天4夜中进行了190多次疯狂反扑。

实事求是的说,仅这组数字就足以说明战况的激烈,最终志愿军歼敌7812人取得胜利;这里说明一下,虽然胜利属于我方,但志愿军同样付出了无数“英雄”的生命,郑将军也没有参加庆祝活动。因为他在战役中一刻也没有合眼,战斗结束后,他趴在铺着地图的桌子上,鼾声如雷。

单字解释: 不 可 能 的 潜 伏 战 名 勇 士 激 战 天 夜 将 军 却 鼾 声 如 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