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许世友离世后,灵车为何半夜开进大别山,凌晨3点入土下葬?

    2022.11.1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带头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以移风易俗;带动着全国上下,开启火葬的“潮流”。中央领导同志们都表态同意,在去世后一律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这时,许世友站出来唱“反调”,提出异议,希望自己死后能土葬,就葬在老家的母亲墓地旁,以尽自己生前未能尽到的孝心。

    毛主席对此有些异议和不满,认为这是破坏规矩、不符合组织纪律,但最终还是批准同意了,满足了他生前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的愿望。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病逝。当时特批他无需火葬、可以土葬的毛主席已经离世了,他还能土葬吗?

    许世友刚离世,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就被送到北京,中央领导们相互传阅,拿不定主意;因为在这个全国倡导火葬的大背景下,又是许世友这样的高级干部,其葬礼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由于谁也做不了主,谁也不好做主,这份报告就送到了邓小平桌前,请他决议。

    邓小平对许世友很是了解,经过慎重且反复的考虑后,批示到:“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特殊土葬,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虽然得到批准,但是这个土葬该怎么特殊处理,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呢?许世友的夫人田普没有主意,幸好在这时,许世友晚年最信赖、最器重的一位部下肖永银来了。

    肖永银是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的最后一任参谋长,兼第一副司令。当时肖永银从武汉军区退休下去,因消息不灵通,没有第一时间收到许世友病逝的消息,没能见到老首长许世友的最后一面;同样情况的还有陈锡联,也没见上老战友许世友的最后一面。

    肖永银带着悲痛和遗憾的心情,来到许世友家,安慰许世友的家人。田普请他帮忙,帮忙处理许世友的后事。肖永银责无旁贷地接过来,开始操办起许世友的后事。刚接手,肖永银就确定了两大原则,隆重私密,但不张扬。

    为了办好老首长的后事,肖永银特地跟新县的地方官——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打好招呼,请他们安排一下。肖永银代表南京军区,亲自处理许世友上将的葬礼;而南京军区调出一个工兵连,提前抵达新县,为许世友上将的灵柩回乡,修了一条便道。

    许世友的棺材也很有讲究,是肖永银的老战友尤太忠,从广州空运来的。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许世友的灵车,带着邓小平签发的“特殊通行证”,从南京悄悄出发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很多;只有抽泣声,没有哀号声,也没有鞭炮声和军乐声,许世友将军的归乡葬礼,正在悄然举行着。

    许世友的灵车走一条路,载着许世友生前的亲朋故旧的三四十辆轿车,从另一条路出发。夜半时分,车队终于进入了大别山。选在这个时间点,也是肖永银精心安排的,就是尽可能地不要惊动当地的老百姓。但是,这么多辆车经过的动静,还是惊醒了一些乡亲,他们披上御寒的衣服,急匆匆地推开房门看去:是许世友将军回家了。

    凌晨三点,车队抵达许世友母亲墓地旁。墓地早已挖好了,半个小时就下葬完毕。许世友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七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没有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如今的许世友故居和墓地,成为当地有名的景点,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人来瞻仰祭拜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将军的此次返乡下葬,肖永银并没有一同前往,而是留在南京。他很想去,但是觉得印象不好,处理完许世友的身后事后,便悄然离开了南京。

    单字解释: 许 世 友 离 世 后 灵 车 为 何 半 夜 开 进 大 别 山 凌 晨 点 入 土 下 葬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