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道之道阅读:2023年10月20日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周易第十三卦

    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二人同心之象 合作共事之意

    编码:111101(仙人指路,中吉卦)

    卦辞:仙人指路过路通,劝君任意走西东。交易求财不费力,生意合伙也相通。

    推断:婚姻有成,行人归来,走失可见,做事无差。

    大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正心诚意,与人和同之象。

    运势:如意吉祥,与人共事,上下皆和,又得长辈提拔。

    爱情:如鱼得水,彼此互敬互谅,定成美眷。

    疾病:病轻,不久可愈,注意心脏,头肺等疾。

    失物:遗失似文件眼镜等物,可能被压在底层,尽快找寻,则可取回。

    诉讼:凡事以和为贵。

    周易卦爻辞原文

    同人: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周易卦爻辞解文

    同人卦象征与人和睦相处:和别人亲密地走在宽广的原野上,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象辞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为)下乾(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君子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治理天下。

    初九,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不会有什么灾祸。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象辞说: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又有谁会来危害你呢?

    六二,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必然会惹来一些麻烦。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象辞说“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不能团结各个阶层的人,这是引起麻烦的根源。

    九三,把军队埋伏在密林草莽之中,占据附近的制高点频频瞭望,三年都不敢出兵打仗。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象辞说:“埋伏军队在密林草莽中”,说明敌人力量强大,我方力量弱小,只能潜伏下来。“三年都不敢兴兵打仗”,表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怎么敢冒险轻进呢?

    九四,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吉祥的。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象辞说:“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因为发现这种进攻是不仁义的,这样做能获得吉祥,是因为在困惑时能及时醒悟,反过来能按正确的办法行事。

    九五,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后来破涕为笑,大军作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会在一起。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天罔极上遇,言相克也。

    象辞说: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说明这时内心中正诚信,因不知战事的胜败而焦急痛哭;大军遇到了志同道合者,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欢笑起来。

    上九,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也不后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象辞说:“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说明此时团结众人,而希望天下大同的愿望没有实现。

    卦爻辞注解

    同人卦:聚众在野外,通顺,利于渡大河,利于正直的人占问。

    倒数第一阴爻:聚众在王门,无害。

    倒数第二阴爻:在宗族聚众,有困难。

    倒数第三阳爻:埋伏军队在密林里,登上高地,三年不能取胜。

    倒数第四阳爻:登土城墙,不能攻进去,吉。

    倒数第五阳爻:聚众先嚎哭而后笑,大军战胜,互相碰头。

    最上阳爻:聚众在郊野,没有悔恨。

    卦爻卦辞诗

    天火同人

    结伴同行大路宽

    离火直上九重天

    最宜君子贞求问

    创业功成过险关

    同人卦的互卦是天风姤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13卦同人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天山遁(动初爻)

    乾为天(动二爻)

    天雷无妄(动三爻)

    风火家人(动四爻)

    离为火(动五爻)

    泽火革(动上爻)

    同人卦的错卦是地水师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同人卦的综卦是火天大有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第十三节同人卦第十三(下离火上乾天~天火同人卦)

    同人卦,由下离()上乾()组成,卦形作“”,象征“和同于人”。上卦乾为天,下卦离为火:天在上、火亦炎上,为两相亲和之象,喻示“和同于人”的情状。全卦揭示人们之间应以正道和睦共处的道理。

    经文: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译文:

    同人卦:在原野和同于人,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君子固守正道。

    注释:

    同人,原经文无,今补。同人,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乾上),上卦乾为天,为君;下卦离为火,为臣民。此种卦象表明君处于上,而臣处于下,君王号令大众,大众拥戴其君。上天下火,喻君王居高临下,洞察民情,所行皆得体,臣民齐赞同,故卦名曰同人。同人,《说文》:“合会也”。

    同人于野,意谓能得到远方人的归附。

    经文: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

    彖传说:与人和同,由于柔顺者处于正位,守持中道,与上面的刚健者相应,所以能够和同于人。同人卦,指出在原野上与人和同是亨通的,利于涉越大河,这说明刚健者的行动发挥了作用。禀性文明而又刚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配合,这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与天下人的心志相通。

    注释:

    “柔得位”句,六二为阴爻,居阴位,又居下卦中位,所以说“得位得中”。

    “应乎乾’,本卦上卦为乾,六二居下卦,而拥戴、应和于乾卦,喻臣民拥戴其君。

    “乾行”,本卦上卦为乾,乾为君,乾行,即君道。

    “文明”句,本卦下卦为离,离为文明之像;上卦为乾,乾有刚健之性。

    “中正而应”,本卦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六二阴爻居下卦中位,是所处得当,与性相符。

    经文: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

    象传说:天、火互相亲和,象征与人和同。君子因此要分析品类,辨别事物,以审异求同。

    注释:

    与:相与,亲和。

    类:动词,类析。

    解读:

    天与火的差异很大,可以说是绝不相同的两类东西。但是,在不同之中可以找出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天体在上,火的性质也是炎上的,这一点是相同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和同时,对万事万物要加以分类辨别,既找出异中之同,又不忽视同中之异。既求同,又存异,这是行“同人”之道时必须采取的科学态度。

    经文: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

    初九:刚出门就与人和同,必无咎害。

    象传说:刚出门就与人和同,又有谁会施加咎害呢。

    解读:

    初九阳刚居同人卦之初,有岀门便能广泛和同于人之象,所以无所憾惜。

    经文: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译文:

    六二:只与宗主和同,有所憾惜。

    象传说:只与宗主和同,以其和同偏狭而遭忌,为其招致吝惜之道。

    注释:

    宗,宗主,李士珍曰:阴以阳为宗。

    吝,憾惜。

    解读:

    只与宗主和同,显示了和同的局限性,不符合和同之道,未免憾惜。

    经文: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译文:

    九三:潜伏兵戎在草莽间,登上高陵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

    象传说:潜伏兵戎在草莽间,说明九三的敌人刚强。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怎么能贸然行动呢?

    注释:

    伏,埋伏。戎,武装、军队。莽,草丛,这里泛指草丛密林。

    兴,兴起。

    安,疑问副词,犹言“安可行”。

    解读:

    三与上该是相应的,但三是九,上也是九,两爻皆阳,所以九三与上九不是正应。在同人之时,不正应就是不同,不同就是异,异则必起纷争,所以有有潜伏兵戎于草莽之间,登上高陵眺望,伺机而作之意。但是九五刚健居尊,不是九三所能敌的,所以说“三岁不兴”。

    经文: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译文:

    九四:登上城墙,又自己退下不进攻,吉祥。

    象传说:登上城墙,但从道义上考虑是不能发动进攻的。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回到正道上来。

    注释:

    乘,登。墉,城墙。

    反:返。则:准则。

    解读:

    与人和同当以道义为准则。若相处中俟机以攻之,则有违“同人”之道,假如在攻而不胜陷于困境之时,能够反躬自省,知道自己的行为于义不正,因此困而知返,退而不攻,回到了“同人”之道的准则上来,结果仍然是吉祥的。

    经文: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译文:

    九五:和同于人,起先号咷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出战告捷,与同盟者相遇。

    象传说:与人和同,起先号咷大哭,因为九五虽然中正而不能与六二相应。大军与同盟者相遇,说明九五克服了阻碍。

    注释:

    号咷:嚎咷,哭号。

    解读:

    此爻寓意心意相同,终可以克服重重障碍,实现和同。

    经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译文:

    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象传说:在郊外与人和同,说明上九与人和同之志,未能实现。

    注释:

    郊,邑外为郊。无悔,贞兆辞。侮,悔咎。本卦是讲战争的专卦。初九、六二讲战前卜祷,九三、九四、九五讲几次战斗的经过,依其结构发展。此处“同人予郊”,当为聚众祭神,祝贺胜利。

    解读:

    卦辞讲“同人于野”,有天下大同的意思,郊近于野,上九爻辞讲“同人于郊”,有无私的意思,但未达到至公大同的程度,所以不能得吉,不过无悔而已。“于郊”距“于野”尚远,求天下至公大同之志终于未能实现。

    商界活用

    同仁之道

    创建于清初的乐家“同仁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同仁”一词源于《周易》“同人”卦。“同人”卦的符号是离下乾上,下面是火,上面是天,因而称为“天火同人”。从卦象看,“同人”卦是以天为背景,一团火在向上熊熊燃烧。古人认为是“火性炎上”,天和火具有一致的特点。“同人”卦以火天和同来象征一种人与人之间认同、和同、共和的精神。由于“同人”要与人和同,必须具有仁义之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而“同人”又写为“同仁”。 很显然,乐家当初开中药铺取名“同仁堂”具有全家同舟共济、共同创业的意愿。从现在来看,也就是要形成一种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同人”卦生动地描述了形成团队精神的几个阶段: 初九:刚出门就与人和同,必无咎害。以企业为例,企业初创阶段,大家都是出门在外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刚刚聚集到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在同一个“门”里面吃饭,同一个屋檐下共谋生存,容易产生一种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的精神,因而最初阶段“无咎”,即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摩擦。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 六二:只与宗主和同,有所憾惜。时间一长,在名利心的驱动下,企业内部开始出现了搞宗派的情况。一个企业,如果有人搞宗派,拉一些人,排挤一些人,朋比为奸,牟取个人、小集团私利,就会呈现“咎”的状况,对企业群体的共同发展非常不利。也就是第三阶段必然会碰到的情况。 九三:潜伏兵戎在草莽间,登上高陵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九三是阳爻,表示有阳刚的进取之心。但由于内部不团结,不能形成一个凝练的团队,因而向外发展的行动受到种种牵制。“三岁”是概数,表示较长时间。这里讲的是兵战,商战也如此,长时间不见商业成效。 九四:登上城墙,又自己退下不进攻,吉祥。外在的挫折,会促使人们去整顿内在。随着团队精神的加强,开始初见成效了。墉是城墙,攻城登上了城墙,虽然没有攻占城市,但显示出我方力量开始壮大,因而是吉祥的。第五阶段,则是取得重大胜利的阶段。九五:和同于人,起先号咷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出战告捷,与同盟者相遇。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经过种种令人伤心泪下的失败,这时终于笑了。“大师克相遇”指四面攻城军队攻破坚城,胜利会师。以企业的商战而言,则是取得了重大的商战胜利,见规模性的成效了。 接下来的阶段,又要引起注意了: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象词的解释是“同人于郊,志未得也。”刚取得胜利,又会面临新的不得志的困境,为什么呢?这就是《周易》的辩证思想,事物在永远不断地运动、永远不断地变化。一个群体的团结状况也如此。“同人”的总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古代都城称为国,国外称为郊,郊外称为野。事业刚开始时,犹如在野外聚集一批人起来共同奋斗。在这阶段利于突破艰难险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利于培养个人和群体的正气。当经过几个阶段的奋斗,取得了初步的重大胜利,事业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也就来了。从外部来讲,犹如屯兵于新的城郊,面对新的坚城,是否能打下没有把握;从内部来讲,事业进一步发展,内部容易产生新的利益分化,出现新的矛盾。外部新的压力,如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有可能造成内部矛盾的分化。因此,企业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困难时无怨无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精诚团结,形成新的团结,聚合力量,去创造新的辉煌。 很显然,“同人”卦阐述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团队精神。“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创业”,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社训“发挥温情友爱精神,把家庭美德推广于社会”,松下电器公司的经营理念“全员式经营,共存共荣经营”,都是为了凝练团队,造就一种团队精神。

    第77章 功成不处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处:有“占有”的意思。

    见:通“现”,表现。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子持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导读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一种平均思想,他反对财富集中在作为统治者的一小部分人手中,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号召统治者能以民心为心,以民欲为欲,厚待百姓,回归谦虚、俭朴。

    解析

    这一章讲天道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和人类社会的情形恰好相反。圣人成功后不居其功,正是效法天道的法则,用自己的有余补天下的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句中,“损”与“抑”指的是节制的意思。“不足”与“下”可以理解为“因弱小而一无所有”。事实上,这里的抑、举、损、补,它们作为动词,都指的是为整体的和谐而作的一种协调工作。另外,这里的高、下、有余、不足都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在这几句中,老予以天之道与人之遭作比较,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从而得出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的结论。在阐述天之道的时候,老子把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人们张开弓箭目的是为了射捕猎物,所以箭头的方向要随着猎物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因此,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阐述完天之道以后,老子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什么是人之道呢?就是人类统治者所奉行的社会法则。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造成天下贫富不均和权利不平等的根源。而天之道则是为了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久,能够使人心安宁,防止动乱的发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者”即得道者,指的是认识世界道德本质,自觉充当道德主体并能遵循道德行事的人。在这一句中,老子自问自答,进一步说明了有道之人的行为特征:有道之人会把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和财物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社会均等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为”指的是圣人统治人类社会的话动,这种活动与道统治世界的活动相一致,目的也是为了协调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保持和谐统一,所以它是超越个人意志的活动。“不欲见贤”意为不追求、不贪图他人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或生活待遇。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在本章的末尾,老子以圣人的所作所为得出了一个结论: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会把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绝不炫耀,绝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

    王弼道德经注

    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谁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与天地具备相同的品质,就能像天那样具备宽容、广泛接纳的品质。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局限,没法变成都一样的。只有轻视自身、没有私欲才能做到这样吧?回到自己自然形成的状态,然后才能具备天地所具备的品质。能够做到在圆满的状态还能顾及、填补空虚的事物,使多余的减损,不足的增加的;能够与光芒和谐,与尘土混同,影响广大而平均的,只有道。所以圣人不显示自己的贤能,是为了让天下平均,而不是以自己的突出打破这种均衡。

    苏辙老子解

    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上了弦的弓送给别人时要把弓弦朝上,没有上弦的弓送给别人时要把木质部分的弓角朝上,老子以此来比喻天压制高的事物,提举低的事物。天没有私欲所以能够对万物一视同仁,人的私欲多,所以有所偏向。有道的人,养育万物不辞辛劳。为别人做得越多,自己拥有的就越多;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没有道的人没法做到。有了作为就以此自傲,有了成果就想利用它带来的好处,贤能就展示在世人面前了。贤能展现出来了,就是以自己的丰足、专长来侍奉自己。

    经典解读

    “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茫茫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有序的平衡,多了的会自然损减,少了的会自然补全。然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的,那些掌权的统治者本来就占有了大量资源,却依然不满足,还想尽各种方式来压榨人民、盘剥人民;而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不仅仅要承担沉重的社会生产任务,还要被统治者征税、服劳役,常常不堪重负,以至于“不畏死亡”。

    “人法地,地法天”,不与天道相合的社会制度是不会稳定的,不依从于天道调整自己行为的统治者也是不会长久的。故而,老子主张“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统治者要像那些有道的圣人一样,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已在生活上保持谦虚节俭而厚待百姓。

    当今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资源、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人手中聚集都足以引起所有学者、统治者的关注。几十年前,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说:“事实上,原始的积累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抨击了资本的聚集,资源占有者对劳动者的掠夺。最近,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在其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更是提到:“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

    《论语》中说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正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广泛存在让社会变得充满敌视和仇恨,充满各种奸邪和罪恶。如何才能效法“天之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所有统治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哲理引申

    汉初采取的宽松治理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国家的不断富足,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因素。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普通民众的阶层,史书上将其称之为“豪强”。各地的豪强们通过各种手段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可以“交通王侯”,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史记·平准书》在谈到“豪强地主”时指出“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他们“役财”而成“豪党”,经济上进行兼并,政治上“武断于乡曲”,成为地方土霸王。董仲舒则愤慨地揭露豪强兼并的严酷现实:“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山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武帝之时这些豪强势力更大,遇上天灾百姓经常有食无粮、居无房的情况,而那些巨富豪强们则“馆舍林立,前堂罗钟鼓,立曲旅,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而且这些有了钱财势力的豪强们经常行不法之事,聚集亡命犯罪之徒,横行乡里,连政府官吏都不敢与之争锋。比如,著名的洛阳豪强郭解,杀的人很多,还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还私铸钱币、盗挖坟墓,洛阳城中有了纠纷人们都不找官府,而找郭解进行调节。

    豪强虽然也有豪放侠义之辈,但他们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于是汉武帝决定对这些豪强进行打击抑制。朝廷下令将势力极大的一些豪强家族迁往茂陵居住,以便朝廷监管;朝廷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同时汉武帝启用了大批法家酷吏。著名的酷吏如周阳由、赵禹、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咸宣、田光明等,他们所到之处,必夷其豪,族灭豪猾之属,连坐奸豪之家,一时间很多曾经受豪强横行危害的郡县“道不拾遗、无犬吠之盗”。著名的豪强郭解,也被抓捕处死。

    对豪强的抑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缓解了百姓的苦难和对政权的不满,使得汉武帝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北方的匈奴,能够有足够的精力、财力去四方开疆拓土,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纵观历史,所有的王朝灭亡原因大部分都在于富者对财富的垄断和兼并,导致底层人民不满,而引起的农民起义,汉武帝的政策无疑极大地推迟了这种状况在西汉的到来。如今,人们常说要建设一个橄榄型的社会,就是使财富分配更加平均、更加合理,这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此时,老子“损有余,补不足”的观点和汉武帝抑制豪强的举措仍然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论语里仁篇0410句

    本篇引语

    里仁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世界骨质疏松日

    每年的公历10月20日

    中文名:

    世界骨质疏松日

    节日时间:

    10月20日

    10 月 20 日是世界骨质疏松症日,2018 年 WOD 运动呼吁采取全球行动,改善骨骼健康,防止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包括椎骨(脊柱)骨折,这些骨折往往未得到诊断和治疗。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1.6%,男性患病率为10.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骨折日益成为广大群众和医生共同关注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不容忽视来自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每 3 秒就会有 1 例骨折发生。城市化和老龄化正在极大地加速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负担。50 岁以上 1/3 的女性和 1/5 的男性将会发生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

    到 2050 年,髋部骨折的全球发病率男性将增长 3.1 倍,女性将增长 2.4 倍。

    2023年10月19日

    农历兔年九月初五

    周四

    第3442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仙言潮声

    一抹秋阳,一帘秋雨,一缕秋风,一朵菊香,万物在凋零中,从生命的葱茏,到流年里的花开花落,揉进岁月的味道,融进年华里,丰富着光阴的故事,让眼中有自然,心间存自在,不必和岁月争输赢。

    美好的一天从拥天高云淡 品秋韵浓香开始!

    经典诵读

    旅思逢秋增短鬓,乡心随雁过长安

    ——(明)许宗鲁《登齐山楼》

    注解:

    旅途中正逢秋天,自己的思念使两鬓的白发增多,回乡的心已经随着秋雁经过了长安。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也不可救也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

    注解:

    与其被人所埋没,那宁愿落在深水中,落在水中还可以游泳自救,埋没在人中不可救药。

    快乐是需要学习的。不快乐的时候,试着去靠近一个正能量的人,换个角度看问题,培养自己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快乐本由心生,只要愿意感知,小小的快乐无处不在。新的一天,早安!

    单字解释: 道 之 道 阅 读 年 月 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