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1960年,湖北一老汉擅闯中南海找朱老总,直呼其名:老朱在吗?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同志,老朱在吗?我有急事要向他汇报!”

    1960年9月,北京进入初秋时节,一位身穿灰色普通大褂,满脸沧桑老农站在中南海新华门门口,徘徊不前。老农朝门里看了几眼,发现等不到他要见的人,只好鼓足勇气,向值勤的警卫问出了这句话。

    老朱?听到这个叫法,警卫立刻变得警觉起来。中南海是中央领导人办公的地方,众所周知,姓“朱”的领导人只有一位,那就是排名开国元帅之首的朱德朱老总。这位老农要找的“老朱”,会不会就是朱德元帅呢?

    果然,老农看到警卫警惕的神情,当下便反应过来,解释道:“老朱呀,就是朱老总,麻烦小兄弟通报一声,就说我叫罗忠文,从湖北来的!”

    警卫听后觉得诧异,重新打量起眼前的老农来。老农看上去一脸沧桑,风尘仆仆,竟敢直呼朱老总为“老朱”,想必当年也是一位战斗英雄,与朱老总关系匪浅。

    果不其然,警卫通报上去后,开国大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罗瑞卿快步来到新华门,热情地招待了老农,将他迎进了中南海。

    那么,这位名叫罗忠文的老农是何身份,与朱老总有着怎样的交集,他擅闯中南海所为何事呢?

    参军走长征,当上朱老总炊事员

    故事的主人公罗忠文出生于1897年,湖北省咸宁县罗家嘴村人。罗忠文出身贫农家庭,家里连一亩地都没有,为了维持生计,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去地主家当长工,受尽了压迫和屈辱。

    一晃眼罗忠文年满30岁,他除了有股子力气,其他什么都没有,连个对象都找不到,生活过得无比艰难。罗忠文原本以为,余生将在贫穷和困顿中度过,孤苦一生,可当1926年到来时,他看到了生命中的一道曙光。

    1926年,共产党来到罗忠文的家乡开展“农运”,点燃了星星之火。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罗忠文参加了农会,打土豪分田地,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罗忠文所在的农会被改编为鄂南农民革命军,罗忠文正式成为了一名战士。五年之后,该部被编入红军独立第三师,罗忠文从游击队员“转正”,参加了红军。

    1934年10月,罗忠文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长征之路。他身强体壮,能扛能挑,上级看他条件不错,把他分配到炊事班,让他当了一名炊事员。

    可别小看这个炊事员,长征路上,罗忠文饿着肚子也要背锅、扛粮食。最多的一次,他扛起过300斤的粮食,还能保证自己不掉队。

    红军过草地时,走在前面的队伍将沼泽地踩软了,后续部队经过时好几个人陷了进去。罗忠文灵机一动,把扎营的木板拿过来铺在淤泥上,让战友们顺利走过草地。因为这件事,全团上下都对他佩服不已。

    1937年,抗战全面打响,罗忠文跟随八路军来到山西,在总司令部当炊事员。在此期间,他和朱老总产生了许多交集,朱老总救过他的命,他也帮助朱老总渡过难关。

    朱老总救他一命,他背朱老总过河

    建国之后,罗忠文向乡亲们提起朱老总时,总是感慨地说:“老朱人好咧,要不是他,我恐怕早交代了!”

    罗忠文提到的这段经历,发生在日军偷袭八路军时期。1942年5月,日军调集2.5万大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发动了“围剿”。

    当时战况非常激烈,日军凭借人数和武器装备的优势,一度占据了上风,八路军总部机关岌岌可危。关键时刻,炊事员罗忠文也扛枪上了战场,击毙了好几个日本鬼子。

    罗忠文杀得兴起,一路追击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可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负伤,血流了一地。罗忠文体力不支,回不去营地,只好躺在日军的尸体上休息。

    两天两夜过去,朱老总发现经常和自己开玩笑的罗忠文不见了,连忙派战士出去寻找。战士们来到山坳,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罗忠文,赶紧把他送去后方医院抢救,这才让他转危为安。

    苏醒过来的罗忠文是朱老总救下了他,顿时热泪盈眶,从此视朱老总为恩人、亲人。而没过多久,他就等来了一次报恩的机会。

    不久之后,日军第二次对八路军总部展开进攻,朱老总一声令下,八路军首长、机关干部和随行人员立即转移。

    罗忠文和战友们边打边撤,暂时甩开了追兵,来到一条大河边。当时正赶上汛期,下了几场雨,水流湍急,昏黄一片,根本不知道有多深。更紧迫的是,当时无桥无船,只能到对岸,可偏偏朱老总不会游泳。

    始终跟随在朱老总左右的罗忠文当即决定,自己背朱老总过河。朱老总人高马大,怕给他带来负担,连连摆手拒绝。可罗忠文却说:“别看我是个做饭的,有的是力气,老总您就放心吧!”

    就这样,罗忠文让朱老总浮在他的背上,稳稳趟过了河。从那之后,两人的关系愈发亲近,朱老总亲切地喊罗忠文“小罗”,罗忠文也不再生分,喊朱老总为“老朱”。

    冒死帮彭德怀搬文件,解放后退伍返乡

    罗忠文不仅与朱老总交情深,与彭德怀老总之间也有一段患难与共的经历。

    那是在1938年,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的同志们路过辽县(后来的左权县)狮子岭时,遭到日军的伏击。战况紧急,彭德怀立刻下令转移阵地,组织攻势反击。但彭总身边有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的都是八路军的机密文件,不能被破坏。

    彭总环顾四周,发现罗忠文站在那里。他早听朱老总说起过,罗忠文英勇可靠,于是把罗忠文叫到身边,委托他保护好这个公文包。

    罗忠文接过来一掂量,发觉这个公文包还不轻,足足有30斤。背着这么个大家伙行军,当然是个不小的负担。但他没有半句怨言,自行脱队躲过日军的包围圈,一路负重前行。

    和大部队失联后,罗忠文跑了两天两夜,终于甩开了日军的追击。他又耗时四天四夜,不吃不喝,终于赶上大部队,将公文包交给了彭总。

    因为这件事,彭总对罗忠文感激不已,不仅亲自来慰问,还给罗忠文送上了一笔30元边币的奖金。

    抗战胜利后,罗忠文短暂回到延安,当了一段时间澡堂管理员。三年解放时期,他又以炊事班长的身份,跟随中央机关东奔西跑,去过西柏坡,又进了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罗忠文年过五旬,由于在革命年代负过两次伤,他不愿拖累组织,主动提出回湖南老家养老。

    罗忠文对革命虽谈不上什么大贡献,但兢兢业业,十分辛劳。组织考虑到这些因素,决定让他退伍,留在北京七局休养。留京当干部,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然而却被罗忠文一口回绝。他告诉领导:“我是个大老粗,当不了干部,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1950年10月,组织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他的复员申清。为了照顾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组织特意给他发放了3550斤的生产补助粮。

    去北京反应情况,直呼其名:老朱在吗?

    罗忠文回到湖北老家后,县领导了解到他和朱老总关系匪浅,又为革命出过许多力,准备安排个乡长让他当当。可罗忠文一心回老家种田,谢绝了县领导的好意。

    回到家乡后,罗忠文当选为公社队长,虽谈不上官职,却影响着一个村的生存发展。50年代末,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罗忠文所在的咸宁县,庄稼颗粒无收,饿死了不少人。

    罗忠文亲眼目睹如此惨状,内心焦虑不已。思来想去,他决定去北京一趟,向朱老总反应情况。

    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中南海新华门外,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同志,老朱在吗?我有急事要向他汇报!”看执勤的警卫警惕地看着自己,罗忠文才意识到这个称呼不对,加了一句:“就是朱老总。”

    不巧的是,朱老总临时有事,离开中南海没有回来。罗瑞卿接到汇报后,虽不认识罗忠文,但料定他和朱老总交情不浅,于是赶忙来到门口,将罗忠文迎进了中南海。

    罗忠文坐定后,讲述了和朱老总、彭总的种种过往。他告诉罗瑞卿,老家饿死了好几个人,家家没有粮食,撑不到收成的季节了。

    罗瑞卿沉默半晌,安慰罗忠文说:“这个情况我了解了,国家也有困难,但你提的事情我一定会办!”

    罗忠文这次来京,虽未能见朱老总一面,但在罗瑞卿的过问下,他个人的事情和县里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

    他每月能领到20元的优抚金,去世前涨到了56.1元。咸宁县的百姓也因为他的北京之行,领到了5斤的救济粮。

    1975年8月,罗忠文老人离开了人世。武汉军区得知老人去世,特意送来一身新军装给老人穿上,并在小学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

    2008年清明节,孙子回来祭奠时,为罗忠文老人立了一块墓碑,横额上写着“老红军”三个大字,这是对老人最好的肯定。

    单字解释: 年 湖 北 一 老 汉 擅 闯 中 南 海 找 朱 老 总 直 呼 其 名 老 朱 在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