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京山坪坝地区革命斗争实况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武装

    1939年9月,豫鄂边区党委、豫鄂边区挺进支队司令部同时迁居马家冲,党委决定把根据地扩展到晏店一带,银行、医院、被服厂建立在香山冲,首先派黄明伟、刘成和、余玉华三人到晏店的喻家城、洞冲等地;派陈斌到坪坝的东川、杉庙等地。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一是发展地下党组织;二是建立农民武装。由于坪坝晏店一带是国民党老统治区,晏店又是地头蛇——晏永宽的巢穴,所以坪坝敌情十分复杂。几经曲折,黄明伟、刘成在晏店首先看中了喻家城的陈家甫,他有文化,能说能写能干,动员以他为首,组织抗日十人团,准备任他为抗日十人团团长。陈家甫表示同意,黄明伟为了鼓励他把抗日十人团组建好,给了他一支手枪。谁知陈家甫将手枪捞到手之后,拖枪叛变,投靠了晏永宽。

    1939年冬月,成立了中共坪坝区委会,这是坪坝最早的党组织,同时成立了区中队。区中队的队长由区委组织委员余玉华兼任。他首先在双榨、香山、平桥组织发展抗日十人团。1941年的7月,许章俊接任区中队长后,惨遭晏永宽杀害,又由刘子万接任区中队长。后来刘子万由于经受不了革命考验,拖枪当土匪去了(同年冬月被我军镇压)。随后由区长丁宇清兼任区中队长,同时改抗日十人团为农民自卫队,区中队下辖十个分队,农民自卫队队员已发展到700余人。在民兵中又挑选30余人组成了模范班,武器也随之增加,由大刀土枪增加到十余支长枪、手枪和手榴弹。这支由农民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为当时的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扩充兵源。不少农民自卫队员受到党的教育后,自觉起来反压迫反剥削,纷纷报名参军,后来有些青年进步很快,担任了我党我军的重要职务。

    2、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1941年冬,我军攻打驻在随州古城畈、盛昌、牛皮坡的国民党暂编第一师时,抗日十人团的团员300余人亲赴前线送饭、送子弹、抬担架,有的持枪队员还亲自参加战斗。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胜,俘虏敌军600余人,打死打伤200余人。

    3、打击投机商人。当时土匪四处作恶,日军不断扫荡,一些投机商将禁运物资和金银运往敌占区。我农民自卫队四处设卡,严禁贩运,仅一次在磨子石就没收土布600余尺,银元300余块,铜币四筐。塔子冲保长杨家申将自产桐油挑往宋河出售,被罚款400元。

    4、镇压反革命。我农民武装,为推翻地主阶级和伪政权,将民愤极大的叛徒徐叔平、伪保长崔维宜、伪副乡长杨少贤等坏人进行镇压,还将流氓陶春华处决,为民除了大害。

    5、掩护新四军突围。1942年,国民党的暂编第一师三八0团,六纵队、九纵队等国民党军队,为破坏革命根据地,先后都来到坪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新四军被迫转移。

    二、解放军南下的重建工作

    1939年至1942年,坪坝地区是豫鄂这区党委建立的根据地,已发展到五个党支部、两个党小组,共产党员发展到77人。1942年夏天,由于国民党势力强大,不断向新四军进攻,我党政机关及部队被迫转移。从此,地方党组织全部停止活动。1947年12月大军南下,坪坝解放后,又重建党组织,设立京(山)安(陆)应(城)云(梦)中心县委(相当地委),下辖中共坪坝工委(相当县)等11个区。涉及到坪坝的有五、八、九区,三个区委会共有机关党员29人,乡、村基层组织尚未恢复。

    1、政权组织:

    抗日战争胜利后直至1947年冬,坪坝是敌占区。1947年冬月初七,坪坝解放。当时来坪坝的是南下工作队,工作队的队员大部分是河南、河北、山东调来的农村干部。他们来坪坝以后,主要任务是:(1)宣传党的政策,写刷标语,如“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坚决镇压反革命”……等震撼人心的口号,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2)建立了人民政府,划分村辖范围;(3)组织贫农团,后为农民协会;(4)组建翻身队,后改为民兵;(5)打老财,没收土豪地主财产,分田地、分浮财。(6)发动群众斗争民愤极大的反革命份子、地主、恶霸,有的予以镇压。当时叫急性土改,在急性土改中,有少数坏人混入了领导班子,让他们钻了空子,出现了坏人滥杀好人的事件。如杉庙村,被陈正祥、邹云树等坏人掌权之后,泄私愤、图报复,误杀了邹定家、邹定国等好人(后在土改中平反)。1951年,坪坝划为京山县第十一区。

    2、群众组织:

    (1)武装组织:

    1947年12月恢复区以后,区政府配有较强的武装力量,每个区配有30——50人持枪武装人员,为区中队。他们的职责有:

    (一)由于当时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存在,因此,主要是保卫区委机关。

    (二)维持地方治安,保护农民利益。

    (三)镇压反革命分子。

    (四)建立健全乡村、贫农团、翻身队,在中青年中半数以上的人都参加了。坪坝地区,队员多达5000余人。他们手持土枪、矛刀、大刀纷纷起来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有的站岗放哨,有的侦察敌情,有的直接参与没收地主财产,分田地,分浮财。有的逮捕和看守案犯,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2)妇女组织:

    国民党统治时期,妇女一直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她们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那时除地主、资本家的少数女孩有读书机会外,贫苦农民的女儿,基本上都是文盲。在婚姻上由父母包办,不仅说奶媒,有的甚至指腹为婚。有些中青年妇女,因婚姻惨遭逼迫以致投水上吊自杀。有的寡妇不能自主改嫁,而由族长作主,有的甚至把寡妇当商品卖。1948年底成立乡政府后,每个乡配了一名妇女乡长(不脱产),从此,在政权机构中才有了妇女的席位。但是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的经济支配权、婚姻自主权、政治活动权仍然没有保障。直到建国后,颁布了婚姻法,妇女才逐步有了婚姻自主权,在政治上得到真正解放。

    (3)青年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坪坝地区虽然没有共青团组织,但是一批爱国青年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一)不少青年参加儿童团组织。仅坪坝地区有1500人参加了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维持社会治安。

    (二)参加翻身队。后转为民兵,当时的普通和基干民兵之分。坪坝地区有200名持枪的基干民兵,对维持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参军。他们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对国民党的无比仇恨,自动报名参军参战。

    (四)支援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坪坝虽然没有大部队作战,但是在附近的安陆、应城解放战斗中,有翻身队、民兵和群众参加,支援前线的热情十分高昂。

    做军鞋,支援前线。有的妇女,还做了最漂亮的布鞋,送给解放军。

    搭桥修路,迎接大军南下。凡是解放军路径的大小河流,都用木板、铁丝搭成又宽又坚固的桥。

    支援军粮。农民自动捐献大米给解放军,当时不通公路,有数以百计的农民挑着大米步行到安陆城,支援解放战争。

    组织担架队,随军抢救伤员。应城、安陆两处解放战斗,坪坝各乡都派有担架队支援。1948年解放军攻打应城,翻身队由队长孟泽林带队参加,在敌机轰炸中孟被弹片炸伤,住进了我军野战医院。

    单字解释: 京 山 坪 坝 地 区 革 命 斗 争 实 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