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对越作战8连为何“战场脱逃”?昆明军区政委:板子要打某些领导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副班长

    扣林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是一座界山,海拔1705米,相对于很多大山来说,不是特别高,但她在中国军人心中是一座神圣的山。

    扣林山与老山、者阴山、罗家坪大山、法卡山一样,浸染了烈士的鲜血,是改革开放后我军胜战的又一座丰碑。

    扣林山盛产兰花,被人们称为“扣林兰”,有人说,这里的兰花长得旺盛,是因为烈士的鲜血滋养了它。

    1979年3月16日,随着东线广西方向最后一批部队撤回国内,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正式告一段落。人们原以为,面对惨痛的失败,越军会有所收敛,回到正常邦交的轨道上来,没想到黎笋集团不顾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罔顾中国释放出的友好信号,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

    1979年3月底,我军撤离谅山不到一个月,黎笋视察谅山,看着被炮火炸平的谅山,黎笋没有发表任何豪言壮语。不同于黎笋,范文同视察谅山后则失声痛哭,有人试图从两人的表情中找到他们对战争的反思,不巧的是,黎笋接下来的举动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1979年的战败,并没有真正促使黎笋集团在政策上做出任何向好的转变,他深觉蒙羞,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与中国死磕到底。随后,黎笋集团部署兵力强占我老山、者阴山、法卡山等边境骑线要点,指挥边防军不断对我发起武装挑衅,我国再一次被黎笋集团逼到了墙角,退无可退。

    彼时,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东面,美方明里暗里出各种花招支持台岛,北边苏联蠢蠢欲动,大有重兵压境之势,南边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黎笋集团明目张胆对我武装挑衅。

    于东边,我国与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于北边,我军调集重兵展开大规模演习,以威慑苏联做出更加越轨之事。于南边,我国排兵布阵,子弹上膛,随时准备惩罚黎笋集团。

    1981年春,邓政委听取总参的相关工作汇报后,对总长杨得志、副总长张震作出重要指示,这个指示的关键内容是: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着眼我国当时的安全环境,广州军区、昆明军区必须打好中越边境拔点作战这一仗,以此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

    1981年1月25日,三总部向广州军区、昆明军区下达作战指示,明确在雨季来临前,各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分别收复法卡山、扣林山,一方面打击黎笋集团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策应张北地区的军演,并为演习部队提供可借鉴参考的经验。

    接到三总部的指示后,昆明军区决定从14军挑选3个团作为候选部队,由军区开会研究确定具体攻击部队。昆明军区司令部最早提供的3个参战团,分别是40师118团、42师124团和126团。这3个团都是有着光辉历史、战功赫赫的功臣团。

    40师118团的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硬骨头部队。该团8连在与日军的一次白刃格斗中,打破了日军拼刺刀战无不胜的神话,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后南征北战,参加了上党战役、淮海战役,两广作战、解放云南、西南剿匪等重大战役战斗,在昆明军区以作风过硬著称,是昆明军区当时的作战值班部队。

    42师124团是昆明军区的尖刀部队之一,训练水平在全区名列前茅,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担任师主攻任务,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

    昆明军区召开作战会议时,多数人赞成让124团担任收复扣林山的任务。赞成者认为,124团是老牌部队,战斗作风强悍,且长期驻防文山地区,适应熟悉当地地形和气候。当时昆明军区作战部也认为,1979年124团担任42师主攻任务,打出了国威军威,应由124团领衔出战扣林山。

    大家都以为这光荣的任务非124团莫属时,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徐其孝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124团便开始基建工作,因经费有限,124团只能军工自建,一部分连队参与营房建设施工,一部分连队搞农副业生产,突然让他们参战,不太合适。

    徐副司令员建议让126团上,理由有两点:一是126团的营建任务早已完成,部队已转入正常的战备训练,底子比较扎实。二是126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军区打仗最多的部队。这两点理由很有说服力,126团进藏平叛,战功赫赫,整建制武装泅渡江河受到过主席的批示表扬。

    针对徐其孝副司令员的提议,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主要是说126团在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有个连队“战场脱逃”。

    这其实是126团能否担任主攻的一个现实问题,上上下下都关注,即便是在126团内部,这个问题也是部分官兵心中的阴霾、脖子上的沉重枷锁,如果不把这枷锁去掉,就会影响敢打必胜的信心,仗还怎么打?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找到了126团8连“战场逃脱”的梗概,深感应该在“逃脱”二字上加上一个大大的引号。

    1979年2月17日,边境自卫还击战打响,126团8连连续攻占了117、118、119高地。8连副连长尚晓聪在攻打118号高地时壮烈牺牲,是这场战争中126团牺牲的第一位干部。8连攻占3个高地后,遭到敌人炮火打击,敌人不间断地向8连坚守的阵地实施了一整天的炮击,直至17时45分,8连向上级报告伤亡40人(实际伤亡32人,牺牲8人,伤24人)。

    向上级报告完伤亡情况后,8连不待上级回复,就做出了撤离的决定,这一撤就是十数公里,从阵地撤回了国内。撤离的共有24人,除了8连2个主官,还有1名副指导员、3名排长、1名军医助理和17名战士。

    从17日晚到18日早上,一路撤退中,很多人疑惑,这要把他们带到哪里去?也有人以为连队要去执行特殊任务。直到1979年2月18日中午,在龙保农场的老凹厂,他们被军区保卫部特勤组的人缴械后,才知道自己被当成了“临阵脱逃的逃兵”。

    3天后,审查结束,7名干部全部撤职,其中连长、指导员实施军事看管,其余5名干部和17名战士重返战场。由此可以看出,撤离并非8连官兵的集体意愿,当时8连干部带领战士撤离战场时,仍有大部分人留在阵地上,比如,1排的部分战士、2排的4班、3排整个排和救护组、炊事班,都留在了战场,即便是跟随连队主官后撤的17名战士及部分干部也是不知情的。这件事也就成了126团官兵和42师领导心中一块大石头。

    在昆明军区研究扣林山拔点作战的会议上,军区政委刘志坚对此事做了定论。他认为,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8连“逃跑问题”的板子,要打在某些领导身上。为什么?部队要打仗了,才从师机关临时派干部到连队当连长、指导员,而且他们逃跑时,只带走了几名干部战士,多数战士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刘政委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连长指导员的问题,就否定一个连队甚至是一个团。昆明司令员张铚秀也赞同让126团上,最终昆明军区达成共识:让126团上。

    1981年,一直渴望为自己正名的126团,特别是8连,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他们兵锋所向,踏破扣林山阙,对敌寇施以惩戒,捍卫主权,捍卫华夏之尊言,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这支光荣的部队也扬眉吐气。

    单字解释: 对 越 作 战 连 为 何 战 场 脱 逃 ? 昆 明 军 区 政 委 板 子 要 打 某 些 领 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