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大清一顿残忍的午饭,八大将开心入座,筷子没动却人头落地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自古以来,明争暗斗的事屡屡不绝,往往是有心之人秘而不露,使权得志。一场“鸿门宴”将八人困于局中,局中之人追悔不已却早已人头落地,一顿筷子未动,人头落地的残忍午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匪夷所思之事?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翻阅历史,我们总能赞叹于大清盛世,但却忽视了大清朝的老百姓们遭受腐朽没落所带来的压迫。

    难怪他们总是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苟延残喘早已磨灭了他们心中大清繁华的记忆,就此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重金聘下必有勇夫,太平天国运动立刻在大清掀起了反抗的高潮。

    (一)八大将镇守

    龙争虎斗,苏州宝地。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富足之地向来都是炙手可热的兵家之地。太平天国一举将繁华的苏州宝地收入囊中。

    特派八名大将严防死守的守城:将领汪怀武、范起发、汪有为、张大洲,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称得上是郑重其事。

    不难看出,领导集团的集中化虽说占据先机,但八大将的驻守始终不能保持一致对外的团结,为后期他们的叛乱奠定了基础。八大将镇守,压力倍增。收复苏州毫无疑问让太平军一战成名,说来也是有趣,争夺苏州的八大名将绝对不会想到最后居然得“苏地”而丢人头也。

    而说起这八位名将也算是战功显赫,然,在战乱频发和斗争不断的局势依旧顶着巨大的压力艰难守城也实属不易,守将最担心的就是粮草问题,无粮草,必不能久撑。毕竟各自心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赴宴午餐 奔赴黄泉

    预料守城即将失败的太平天国八位将领拿着太平天国战败后剩下的两万兵马和李鸿章谈判,为了早日夺下苏州,减少不必要的兵力伤亡,李鸿章也欣然答应了。

    布局周密,难脱困局。生性多疑的李鸿章怀疑八大将假意投降,为了弄清这八位将领是否备预不虞,李鸿章声称必须将苏州城献上,并且将谭绍光的首级献上以表忠心。

    李鸿章这一招也堪称之绝,既探测敌军真心,又除去一大隐患。毕竟,八大将领最后的内部会议,另一位名将谭绍光也一直极力的反对,他知道如果不再将他们悬崖勒马,太平天国盛世必会是每下愈况。

    可以见得,八大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军事战略上的决策失误,他们在外交上缺乏经验绝对是他们的致命一击。孤军无援的谭绍光即使知道如此,也无力改变。

    李鸿章

    决策失误,错失良将。八位将领早知谭绍光必会坏了他们的好事,便心照不宣的合力杀死了谭绍光,勿有叛国之心,八大将正如秦桧通敌叛国害死忠良之臣。最后的防线就此突破,与此同时,八大将并没有认识到他们也为自己的黄泉之路拨开了迷雾。

    得意忘形,叛心坚定。李鸿章特意邀请八位将领前到军营,声称军营也设宴为他们接风,共同商榷风光大事。看到李鸿章如此对待,闻知自己即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八位将领心中更是得意忘形,八位将领放下戒备,未带一兵一卒便十分火急的前去赴宴。

    八大将早已所属大清王朝,却未曾想过给自己留下后路。丧失斗志的八大将早已成为了他人的瓮中之鳖,自己却还不自知,实为可悲。

    天道好轮回,正当他们准备穿上他们心心念念的官服上宴之时,还没将口中的小酒抿于口中,说时迟那时快,周边士兵一拥而上。

    八个手捧红顶花领的武弁转瞬即逝就将八个人杀之,人头落地,鲜血布满了素洁的桌布,筷子依旧放在原位,而桌底下早已是奔赴黄泉的八位将领的人头。欣然前往赴宴,可下一秒就是人头落地,最残忍的饭局也不过如此吧。

    虽说李鸿章这次杀降确实不符合人道主义,但从长远看来,这也只不过是杀之以绝后患的精妙之策罢了。但古来大成者,又有几个固守成规的呢?苏州杀降事件的出现标志了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也同时预兆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李鸿章借用他略不世出的计谋一举夺下太平天国八大将人头,将一顿残忍的午饭变成了砍头台,回顾历史,一场“鸿门宴”即使殷鉴不远,但依旧再次重蹈覆辙。统治集团的高层都得以崩塌,更何况民心所向呢?

    (三)里通外国 结局早现

    恶狗无知终有报,一时得意不知后。要知道守城的八大将虽实力雄厚,但并没有和清军交战的意思,李鸿章派人和这八位大将商榷,出乎李鸿章意料的是这八位将领似正中下怀般十分积极的详谈投降之事。

    巧用计谋,引将入瓮。足智多谋的李鸿章见状,便派出程学启前往,程学启是什么人,那可曾是太平军后投降于清军的将领。李鸿章此举可谓是深思熟虑,筹谋布局实在是高。

    程学启

    熟知太平军情况的程学启谈判起来那可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到一会儿就将这八位大将哄得一愣一愣的。不仅如此,清军保证他们投降之后各自都可获得一官半职,放心安度晚年。

    而后,还将英国人戈登作为八大将领的担保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八位大将见苏州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被清军收复早已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与其苟延残喘还不如一杀为快,顿时八人便下定决心投降于清军。谁也不曾料到,他们亲手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四)以史为鉴 成天平地,早有预兆

    自古以来,鸿门宴就是帝王政客的阴谋诡计,八大将与李鸿章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诱降讲究着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没有充足的条件,此计谋也必定无效。

    面对如此窘迫和被动的一战,此时的苏州城兵力尚不虚弱,李鸿章研究诱降时候早已笃定要将八大将铲除,八大将心术早已不正,借此解散太平军简直一举两得。

    八位将领的结局虽说早有预兆,但他们自己最后都预料不到自己竟然落得如此悲惨下场,而一切的事件只不过是咎由自取的闹剧罢了。可能这里,大家又会忽视了这次诱降的一个外国担保人戈登。戈登知晓后,扬言李鸿章心狠手辣,不守信用,并前去讨伐。

    令人可悲的是,戈登在得到了李鸿章丰厚的银元后,对此事只字不提,将银元尽收入自己的囊中,此事才得以平息,可见担保也不过如此罢了。李鸿章的谋划中,早已明确苏州一降,八大将一死,天下的局势绝对明朗的许多。

    与其说八大将在这场午饭必死无疑,倒不如说是一场顺势而为的大布局。局势已定,留给后人的更多的警醒。卖国求荣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我们能看到卖国之人终究不会有好的下场,如果连基本的爱国情操都没有,何谈安稳度日,八大将领的“鸿门宴”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心系于国的英雄,即使繁华不再,自留清白在人间,反之八大将最终落得一场空。

    单字解释: 大 清 一 顿 残 忍 的 午 饭 八 大 将 开 心 入 座 筷 子 没 动 却 人 头 落 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