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司马懿隐忍图谋,身边仅有三千死士,如何发动政变打败曹爽?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司马懿在夺权行动中的操作,堪称古代阴谋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明争禁军,利益交换,司马懿被耍

    许多作品对这场政变的描写十分戏剧化,仿佛司马懿躺在床上装病,突然就爬起来干死曹爽。

    事实是:这段时间,老狐狸与曹爽进行了长期的博弈。

    曹爽排挤司马懿,让司马懿任太傅,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实权。

    可是,由于曹爽等人在军队威望不足,还不敢彻底不用司马懿,因此,在升司马懿为太傅的诏书中,明确提到“持节督军如故”。也就是说,虽然司马懿不再参与中枢决策,但依然在军队中拥有相当的权力。

    司马懿利用剩下的权力,与曹爽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益交换。

    其中,一项交换成果,对最终政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司马师出任中护军。

    中领军、中护军,都是当时禁军中的主要领导。在曹爽执掌大局的情况下,怎么会把如此紧要的职位安排给司马懿的儿子呢?

    这很可能是利益交换的结果:当时,原中护军夏侯玄前往关中都督雍凉。这个位置,正是司马懿长期领军之处。

    因此,交易内容很可能是:司马家支持夏侯玄掌握关中军队,曹爽以司马师担任中护军。

    后来曹爽发起骆谷之战,曹爽显然把控制关中军队作为重点:在并未遭遇严重失败的情况下,三个月就退军。可见,曹爽极可能是借用兵之机,重新整顿、拉拢关中军队人事。

    当然,曾经长期掌管禁军的曹爽也不傻,他深知禁军的重要性。

    曹爽来了个损招:毁中垒中坚营,将这些士兵调拨给了曹爽的弟弟曹羲掌握。尽管司马懿反对,但毕竟曹爽掌握大权,就这么干了!

    就这样,禁军依然牢牢掌握在曹爽手中,中护军司马师,兵马不多,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了。

    暗斗禁军,司马家布局

    尽管被曹爽阴了一把,但司马家毕竟在禁军中打入了一颗棋子。

    这种剩下的棋子,在悲观失望者看来,就是一步无用的残棋,对胸怀大志者来说,就是一颗改天换日的种子!

    尽管此时司马师的兵权被曹爽给“阴”走了,但司马师的中护军,掌禁军武官选举权。

    这就给了司马师拉拢人心的机会!据说,司马师“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曹爽掌权时期,启用的多是浮华派,他们选拔人才多崇尚浮华,甚至受贿选人。

    司马师的相对公正、得当的选择之法,使得他拉拢了军中有能力的,实干的将领,这在后来的政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曹爽外出,弱点暴露

    尽管司马家阴养了死士,并利用中护军之职拉拢了许多禁军将领,但大权依然把握在曹爽之手,曹爽兄弟所能掌握的军队,在洛阳城中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如果曹爽不出错,这些司马家的布局都只是“潜在优势”。

    249年,机遇来到。曹爽三兄弟一起和天子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

    正如曹爽弟弟曹羲所担心的:兄弟都出去了,洛阳城中的曹爽势力群龙无首!

    对方群龙无首,司马家该动手了!

    司马家的政变安排

    此时,司马家所能直接使用的力量,十分有限。因此,政变的关键,是集中力量,迅速控制住洛阳城最紧要的地方!控制住形势!然后,以太后之名,逐渐消化收拾群龙无首的曹爽集团各个势力。

    因此,司马家的政变路径是:

    1、控制武库。

    洛阳京畿之地,当然不能让几万禁军成天拿着刀到处晃荡。禁军的武器甲冑,都在武库中。有事时,他们去武库取武器,执行任务。

    迅速控制武库,可以卡住禁军的命脉。即使不支持政变,干涉能力也将大大削弱。

    前往武库,由司马懿亲自率领。但是,因司马懿兵力实在太少,拿下武库,依然要冒险。

    前往武库,需经过曹爽府。曹爽妻十分惊恐,问手下守督怎么办?守督引弩注箭,准备作战。孙谦在后面牵着说:“天下事未可知也”。如此说了三次,司马懿才得以通过曹爽府!

    正是曹爽兄弟不在,群龙无首,众多军队不知所措,才使司马懿以少量力量就控制住武库重地!

    2、控制司马门。

    司马门,是连结宫城与外部的通道。一旦控制这个门,内外消息断绝。曹爽得不到宫城内的消息,曹爽的指令也无法传达到宫城内。

    司马门本来就是守卫宫城的防御部队,是带了兵器的武装,不大可能让司马家轻易占据。

    因此,这里应该发生了整个政变中唯一的一场“激战”。三千死士和司马师掌握的精锐,应该多放在这个方向。

    指挥攻打这里的,是曾经长期担任黄门侍郎等宫内官的司马孚和长期笼络禁军武官人心的司马师。他们在禁军的基础,使他们可以在武力攻取的同时,尽可能“政治解决”。

    这样,曹爽集团势力虽大,但却难以统一指导。司马家可以有时间慢慢消化曹爽集团在洛阳的其他势力!

    控制司马门和武库,两步是同时进行的。

    剩下的两步,是依次展开的:

    3、控制两宫。

    找出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有的记载中,说郭太后很早就和司马懿关系暧昧),使政变合法化。

    4、控制曹爽、曹羲掌管的军队。

    曹爽、曹羲本人不在,无人能直接指挥他们抗命。上有太后诏书下达,下有被司马家拉拢过的武官!

    为了降低抵抗的风险,派去接受这些部队的,不是司马家的人,而是高柔、王观。这两位都是曹操时期留下的老臣,此时已被曹爽剥夺实权,但毕竟威望、人脉尚在。

    由于准备得当,收取曹爽集团的禁军力量时,司马懿集团没有遭到强烈的抵抗。

    诱降曹爽

    曹爽得之政变消息后,一时不知所措,只是让军队伐木作鹿角,防备进攻。

    曹爽的“智囊”桓范逃了出去,建议曹爽带天子到许昌,宣布司马懿政变,进行讨伐!

    此时,天子已经十七岁了,这个年龄的天子,其话语力量是要大于太后的。同时,不但有夏侯玄等宗族将领,以及文钦等拉拢的将领,都有可能争取过来。

    而桓范建议撤到的许昌,原本就是当年曹操经营的根据地。天子到许昌,依然可以号令国家。

    曹爽如果这个时候抬杠,也搞不过司马懿(就身边那些人物,实在靠不住)。但若曹爽选择挟天子对抗,对司马懿依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此时,司马懿采取了阴谋家惯用的诱降之计,还指洛水为誓,绝不加害曹爽!

    曹爽,和他身边的人物,都是因着关系(而不是个人奋斗)得以上位的人物。这样的人,往往得意时目空一切,失意时,没有抗争到底的精神。

    在得到司马懿的“誓言”后,曹爽等人放下武器,投降了。

    政变,结束了。

    尽管曹爽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而司马懿根基深厚,但是,在政变之前,曹爽的力量依然远远大于司马懿(至少在洛阳城如此)。

    司马懿拥有的是:阴养的三千死士、已经不在位置的失意老臣的支持、司马师笼络的禁军武官的信赖、太后的同情(也可能是暧昧)。

    这些都只是司马懿的潜在力量,如果不能找到突破口,这些潜在力量都发挥不出来,就撼动不了曹爽集团。

    司马懿把握住时机,集中力量控制武库和司马门,常年沉淀、积累的力量瞬间迸发,最终,演绎出了一场了以少量力量就改天换日的奇迹。

    愿君也能早日成功找到破局点,以小博大,创造奇迹!

    东汉末期皇室衰败,群雄并起,最终魏蜀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家虽然风头正盛,却并非最后赢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最终归于司马氏。司马懿以七十岁高龄,发动高平陵之变,率三千死士,在短短五天便推翻了曹魏政权。司马懿能行事如此顺利,其实还与曹丕相关,这又是何故呢?

    首先,司马懿能为官便多亏曹丕鼎力相助。曹操为相后,选贤任能,由于司马懿声名远扬,便被应召任职。司马懿因曹操乃阉宦之后,不愿屈居其下,便装病推辞。曹操对臣下直言,若司马懿不从命,便治他的罪,司马懿无奈入朝为官。司马懿入朝为官不久,曹操就觉得他谨慎多疑,又颇有志向,对他非常忌惮。曹操与曹丕说,司马懿日后必会不甘为臣,曹丕却不以为然,屡次维护司马懿。曹丕的苦苦维护让曹操打消疑虑,使司马懿得以继续为官,为日后曹魏政权的灭亡留下了祸患。

    曹丕对司马懿极为信任,多次将他留守后方,以致司马懿有机会暗中扩张自己势力。曹丕两次伐吴之时,都下诏让司马懿留守,对内则安抚百姓,对外负责给大军准备粮草物资。司马懿位高权重无人置喙,他既可以趁此时机收买人心,又可以将部分军备收为己用。如此一来,算是一举两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在他年迈之时尚且忠心耿耿,可见不是一日之功,定是培养多年。

    曹丕信任重用司马懿已为日后埋下祸患,他的临终遗言更是错上加错。曹丕病重之时,将司马懿任命为辅佐大臣,并嘱托太子曹叡不要对他们乱加猜忌。曹丕死后,司马懿就被任命为舞阳侯,权势更加如日中天。曹氏家族两代帝王皆短寿,曹叡三十余岁便英年早逝,临死前又将太子齐王托付给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不仅是托孤重臣,更是三朝忠臣,众人皆认为他对曹魏忠心耿耿,加之他年事已高,无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皆对他无所防备,这就为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提供了便利。

    曹丕对宗室子弟任用不当,这也让司马懿的起事势如破竹。首先,对曹爽任用不当,曹爽自幼多出入宫中,与曹叡交好。曹爽看似敦厚,却并非良善之辈,曹丕并未发现此事,没能及时制止,放任他与曹叡相处。曹叡死前,将他与司马懿立为托孤大臣,他却专权乱政,以致民间哀声哉道。其次,曹丕与兄弟相争,赶尽杀绝。曹植等人皆不得重用,以至于他们的后代也难成气候。如此一来,司马懿谋反之时,宗室中一时竟难以找出可用之才与其抗衡,以致司马懿如此轻而易举便起事成功。可以说,曹丕对宗室中人的不当任用相当于间接给司马懿可乘之机。

    曹丕在文治武功等方面皆有建树,不逊色于曹操,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不及其父。他重用的司马懿最终成为曹魏王室的掘墓人,让曹家几代心血毁于一旦。

    单字解释: 司 马 懿 隐 忍 图 谋 身 边 仅 有 三 千 死 士 如 何 发 动 政 变 打 败 曹 爽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