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是非不去明辨,历史就只能在愚昧中重复(28)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华夏文明的进程,就是一个道的流失过程。越往后面去,道流失得越多。唐代以前是吃道的红利,宋代以后,大道尽失,所以走向衰落。

    重建文明,就要探寻上古文明之道。

    《诗经》,是我们不得不重读的一部经典,华夏文明之根。

    ——作者的话

    上回说到:

    贤臣芮良夫苦口婆心,劝说周厉王,不要用增加赋税的办法来增加国库收入。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圣王之道”,违背了周代先祖崇奉的“民本”思想。

    为了说服周厉王,芮良夫还引用《诗经》里赞美后稷和周文王的诗句。

    这是你先祖说的,总该听一听吧。

    但是,周厉王不听。

    周厉王为什么不听呢?

    人都是这样。更看重眼前利益。

    周厉王再也没有周平王那样的谦恭,能够时刻认识到江山来得不容易。也时时摸一摸身上的佩玉,表示“君子如玉”。

    他贪利好财,自以为是。

    利用朝廷的威权,征收一些赋税。谁现放着那么多的钱不去使用,而分散给天下的百姓?

    他不理解先祖之所以确立“民本”法则的深奥原因。身居高宫殿堂,九五之尊,听了太多的奉承话,自己自大了,就觉得小民无所谓。

    周厉王绝不是唯一一个,荣夷公也绝不是唯一一个,他们一定会有后来者。

    而芮良夫,这样明敏有而见识的,偏偏却很难有后来者。

    扯得远一点,把后世的荣夷公们,都拉出来看看,就知道:

    历史是会不断重复的。

    如果不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如果不把“道德是非”的原则问题厘清楚,如果不把“是非”的标准明辨分明,历史永远都在“打转转”。

    后世的很多经济、财政方面的改革,都绕不过去这个问题。

    将利益收归朝廷所有,增加赋税,最终会危害国家。这样的例子,在后世的改革中不乏仿效者。

    汉代有桑弘扬,那是汉代的荣夷公;宋代也有王安石,那是宋代的荣夷公。

    所有的荣夷公,只要是用来增加国家财政的,一定是从老百姓那里争夺,叫做“与民争利”。

    要不,钱从哪里来?

    比如,桑弘羊就把利益最丰厚的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几个资源垄断性产业,收归朝廷,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就增多了。

    然后向有产者征收巨额资产税,百姓资产自然就少了。

    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说“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桑弘羊也在汉武帝面前说:“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好像这样改革,老百姓没有一点损失。

    事实上,一旦形成权力垄断,产业效能必然低效,官商必然勾结。

    汉武帝时,老百姓甚至有“吃不起盐”的忧患。加上连年战争,“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一直到汉武帝下“罪己诏”,结束这种“改革”。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是这样说的:

    “天下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天下的财物总量是个定数,如果财富不在百姓那里,就一定在官府那里。

    怎么可能不增加赋税,就轻而易举实现呢?

    国家想办法从百姓那里去获利,危害比增加赋税还要厉害。

    在这里停留了许久,是因为芮良夫的话,代表的正是《诗经》的核心精神。

    历代君主读到这里,不应该释卷三思吗?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芮良夫所预料的一样。

    这一项“收归国有”的改革,严重侵犯了民众的利益。百姓每天都要砍柴做饭,每天都要交税,必然不堪重负。

    这改革措施就属于“与民争利”,引起民众极大不满。

    对周厉王的议论很多,批评他贪婪暴虐,放纵却骄傲。

    召公(不是原来那个甘棠树下的召公,而是他的后裔,继承了他的爵位。)来劝阻他说:“老百姓受不了了。”

    《大雅•民劳》,是召穆公劝谏周厉王的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召公劝谏周厉王的诗,还有一首《荡》,凡伯也有一首《板》,合称“板荡”。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在周厉王严苛的暴政下,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形。

    (不知不觉,又悄悄学了两首诗。)

    这也是“板荡”一词的来源。

    “板荡”,形容天下动荡而无纲纪,是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意思。

    唐代李世民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名句。

    这时候,周厉王如果能够及时警醒,还不算晚。但是周厉王却听不得意见,派人监视百姓,谁敢说他的坏话,就抓起来杀掉。

    这样的德行,百姓不满,却不敢再说。诸侯不满,不再朝拜天子。

    周厉王洋洋得意,说:“看,他们都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然后给他讲了一大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他不听。

    国民突发暴动,周厉王逃跑到彘这个地方,到死没有回去。

    周厉王没有回去,接下来的天子,是谁呢?

    召公这位可怜的老人家,被迫演出了一场历史上最早的“搜孤救孤”故事,比“程婴救孤”早了几百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

    文子国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诗经文化乐府文化唐风宋韵盛世元音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诗经

    57

    上一篇

    傻系(27):天下财物是个定数,都被你拿走了,我怎么富?

    单字解释: 是 非 不 去 明 辨 历 史 就 只 能 在 愚 昧 中 重 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