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激战长坂坡,曹操五千兵追击刘备集团十万人,诸葛亮负什么责任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说起当阳长坂坡一战,大家会想起赵云的孤胆决绝,会想起张飞的据水断桥,可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孔明先生似乎隐身了,没有太多的故事流传。从结果看,长坂坡一战刘备一方是惨败,完全抵挡不住,真正以少胜多的是曹操这一边。那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有责任吗?当然有。而想真正缕清其中的脉络,我们要回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接下来,将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本书出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以飨读者。

    首先,《三国志》中诸葛亮“不够狠”,只能顺势而为。失荆州而失长坂坡之役。《三国志》卷三十六记载了这次战役的背景:

    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

    卷三十五中记载了长坂坡一战前诸葛亮的处境,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刚刚制定,刘备视之“如鱼得水”,为刘琦提出自保之法,使其成为江夏太守。形势是曹操锐不可当,诸葛亮刚刚出道,未展锋芒。哪里体现他“不够狠”呢?

    接下来的文字耐人寻味,同样在卷三十五中记载到: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看细节一,当刘琮投降时,刘备在樊城。他没有在刘表身边,失去了夺取荆州的良机,进而难以抵挡曹军,长坂坡失利在所难免。而诸葛亮此时并没有坚决建议刘备趁势夺取荆州,并没有。要知道,针对荆州的地理优势,他曾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刘备有意吗?当然有,甚至很迫切。可是诸葛亮此时没有提出据荆州的有效战略,他是有责任的,“不够狠”。

    看细节二,诸葛亮和徐庶一同前行,没有抵挡住曹操的进攻,徐庶的母亲也身陷曹营。长坂坡刘备虽有十万之众,但大部分都是老百姓,孔明亦力不从心。诸葛亮何等智慧,但是在《三国志》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凡人,他不能超越那个时代,他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很多时候也只能顺势而为,他会很无奈。只不过,他的眼光是一个战略家的眼光,他能看清大势。

    其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够狠”,但是刘使君的仁德和历史的定位让神奇没能再次延续。演义不同于正史,有虚构的部分,有作者的主观情感。长坂坡之役前,诸葛亮很神奇,博望坡初用兵,火烧新野,犹如篮球场上的乔丹与詹姆斯,以个人非凡的才华左右战局。可曹操大军还是不断南下呀。

    在书中第四十章开头处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的建议很简单,也“够狠”,趁刘表病危之际,“取彼荆州为安身之所”,但玄德仁义盖世,如果这么做了,不符合书中的人设。孔明甚至进言:“今若不取,后悔何及”。可是刘备依然是不忍的。乃至逃难时,诸葛亮甚至也建议过不要带百姓一起逃亡,可刘备不忍离弃。

    刘备的”不忍”是仁德的体现,当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神奇必须二选一的时候,罗贯中先生选择的是仁,这是中国千年儒家文化的魂。还有就是历史的定位,长坂坡败,刘备率军节节后退,退到了江东,联合了孙吴,才有了赤壁一战,三分天下的格局。演义可以神话一个人,可以歌颂一段历史,但是不能超越历史的定位和真实,尤其在如此重要的一个节点。长坂坡之役后,诸葛亮去东吴舌战群儒,再次延续了传说。

    最后,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负有的责任是“历史的隐身”。《三国志》中实力对比极为悬殊,诸葛亮并不是那个演义中神话般的存在,他只能顺势而为。正史中对于长坂坡之役时诸葛亮的记载实则是很少的,他“隐身了”,他并非料事如神。演义中他尝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但未被采纳,这是历史的定位。

    演义的神奇让我们惊叹于动人的故事,沉醉于超人的智慧谋略,但是结局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历史”,创作也必须尊重历史。就像金庸先生的恢弘巨制,因为满含文化的力量,历史的韵味才那么的触动人心。“历史的隐身”,意味着,诸葛亮也不是无所不能,他有一个凡人的灵魂,更意味着,历史必须得到尊重和敬畏。

    热爱三国的你,觉得诸葛亮应该是负有什么责任呢,欢迎写下你的评论。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单字解释: 激 战 长 坂 坡 曹 操 五 千 兵 追 击 刘 备 集 团 十 万 人 诸 葛 亮 负 什 么 责 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