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什么用处吗?了解后直呼太高明了

    2024.04.2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这军帽上的扣子是做什么用的呢?”

    如果我们参观过一些战役展览馆,可能在看到八路军作战时戴的帽子之后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战役展览馆内通常会展示一些战士们的军服,其中也包括军帽。

    虽然因战争年代的不同,八路军的军服在款式和颜色上会有变化。

    不过他们的帽子外观都非常相近,大部分都是在前额中心上下排列着两颗扣子,这也成为我军军服的一种标志性特点。

    那么这两颗扣子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对八路军来说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军装的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件粗中有细的事情,战士们身上的每一件物品都有着实际意义,即使是一粒扣子,也是经历过实际作战之后,确定其有存在意义才能长久使用的。

    军帽的设计历史由来已久,八路军军帽的形态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自1840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入侵,清政府腐朽没落,统治黑暗,在各方势力盘踞下,民不聊生。

    1912年,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进代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之前提出过“三民主义”的同盟会团结另外四个政团集会,合并称为国民党。

    孙中山先生从整顿党务入手,意在肃清思想,拯救革命。

    最初时国民党军队的并没有太强统一军服的意识,着装上也没有太大的标准。直到后来在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南京的部队才纷纷改良部队军装,换上了新式军帽。

    这个时候的军帽虽然出现了纽扣,但是位置是在军帽的顶部,和后来八路军军帽在额前方的纽扣位置设计有很大区别。

    北伐战争后,为了方便军人们可以在寒冬保暖,需要设计一款能保护头颈两处不被冻伤的军帽。

    此时统一佩戴的军帽帽围设计在帽顶,扣子解开就可以把帽围放下来延伸到颈部取暖,便于夜间作战。

    这种帽子的设计,也是参考了其他国家军队的帽子而优化的。

    当时国军与德国交好,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带有保暖帽围、实用性很强的军帽就是参考了德国山地帽而流传开来的。

    北伐之后,国民党内部部分首领改变国共合作态度,后来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的领导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以“剿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自己的军队。

    各地党组织建立了多支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至1928年,中共中央把各地工农革命军统称“红军”,两年后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成立初期,红军各方面十分艰苦,物资匮乏。战士们的首先需要做到吃饱穿暖,所穿的服装很难做到统一配置。

    1928年一月,我军在苏州地区正面对战了一批命令进入苏区“剿匪”的国民党地方部队,缴获了敌人的数十担布匹。

    这批缴获的物资让红军得以在江西宁岗县建立起了第一个自己的服装厂。

    但是由于物资数量少,做出来的军服也不多,只有极少数的红军战士能够戴上军帽。

    此时确定的帽型是一种大八角帽,按照列宁帽的样式制作,上缀一颗红星。

    但是初版八角帽的帽型太大,列宁帽的样式并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后来在逐步演化过程中,等到长征初期,红军戴的都是帽型缩小后的小八角帽帽。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侵略者占据中国东北领土,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在这样国家腹背受敌的危难背景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势在必行。但由于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意围剿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万里长征。风刀霜剑,红军大多衣衫褴褛,可他们头上都有一顶小八角帽,缀着一颗闪耀的红星。

    如鲜艳的火把,给每一个人提供着前行的能量。

    长征路上艰难险阻,这些小八角帽多数都是当地民众和队伍中的同志自己做的。

    一直到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国难当头,中国危在旦夕,抗日已经不可不为,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保家卫国。

    这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揭开,中华民族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空前危机下,国共两党再次联合。中国工农红军以自发的形式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及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国民党与共产党终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统一后,由于人数众多地域复杂,八路军的军装色调依然十分混乱。

    大多数的军装颜色依然草木灰色或者蓝色,还有一少部分人们得到了国军供给,穿的是仿德国的灰色军装。

    在军装上不好统一,于是国民党颁发了统一的军帽。

    国民政府发放的军帽样式是直筒圆顶帽,带有标志性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帽徽,在前配两粒扣的前带。

    在紧急形势下,蒋介石承诺公开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并且保证不歧视编入政府军的共产党军队,在后勤补给上采取和和其他部队一样的标准。

    但是工农红军认为他们和国民党军队打了那么多年,现在反而放弃自己的红星,戴“敌人”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是一种“叛变”。

    刚合并到国民党的工农红军们有一些不服气,甚至十分抵制,还有人想要离开。

    现在我们在国共合作早期的照片里还能发现,有小部分红军战士的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他们不认可这个徽章,自己拿掉了。

    红军战士明显的抵抗情绪让中央领导也头疼不已,贺龙在九月份的120师誓师大会上做了公开讲话。

    “红军改编、换装并不是随意下的决定!咱们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取下红星不是要丢掉红星!红星一直会放在大家的心坎里!”

    各干部推心置腹的做完动员讲话,战士们逐渐了解了“改编”的真实含义,打消了抵触情绪,为了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他们带上了“青天白日”帽冲往前线。

    但是由于战争地域越来越大,青天白日帽徽需要用到专门的珐琅材质,八路军距离国民党统治地区越来越远,供给开始逐渐减少。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示意国民政府让八路军“好自为之”,给八路军开空头支票,不按照原先承诺按月发放粮饷。

    于是,八路军产的军帽上面慢慢就没有青天白日帽徽了,只剩下两个纽扣。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

    彼时,新四军9千余人正奉蒋介石命令开赴黄河以北,然而在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后,突然遭到国军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奋力抵抗,激战七天七夜,牺牲大半。

    此后新四军居然被蒋介石诬陷为“叛变”,新四军战士和蒋介石彻底决裂。

    其中有的战士率先采用摘下帽子上徽章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随后战士们把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全都摘了下来。

    因皖南事变的影响,八路军看清了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开始依靠自己的能力扩军,在基层设立独立部队和游击武装;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开始全面停发八路军的军费和后勤补给,到了1946年,蒋介石彻底放弃“和平建国”。

    国民党开始武力解决问题,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八路军总部发出正式通告,全军摘下青天白日帽徽。

    在这之后,帽子上的“两粒纽扣”正式成为红军的代表性标志。

    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就是属于八路军扩军后出现的,所以他们的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只有简简单单的两颗扣子。

    战争时期,各种资源都处于极度匮乏状态,此刻国内的生产水平又相对比较落后,军帽作为军需必备的消耗物品,必须考虑实用性,最好能够冬夏同时用。

    抗日战争最初爆发时北方的压力更大,尤其当前八路军的很多据点又都在农村,地势崎岖,适用游击战,因此夜晚作战次数不少。

    无论是气温条件还是深山作战,都要求帽子耐用保暖。

    在这种特殊作战情况下,红军设计出了一个可以灵活翻动的帽耳。冬季可放下取暖,夏季则上翻方便行动,帽耳可以由两颗纽扣固定到前额。

    这样的设计能适用于不同季节,还能减少帽子不必要的磨损。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还能对战士的耳朵起保护作用,防止飞沙进入,还能对炮火轰鸣有一定防护,各方面都符合战争年代军队的需求。

    这两颗纽扣是八路军的象征,更是是那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今日的中国人民已经有了平安富足的生活,解放军军队的军装设定更是不与昔日同语,但是那当年的两粒纽扣,一直保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像启蒙星一样始终照亮着我们今日的生活。

    单字解释: 八 路 军 帽 子 上 的 两 粒 扣 有 什 么 用 处 吗 ? 了 解 后 直 呼 太 高 明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