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何七国之乱失败告终,而靖难之役朱棣篡位成功

    2022.06.2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中国历史上,重演了两次皇帝削藩、藩王造反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西汉王朝的汉景帝削藩,以镇压七王之乱而告终,还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以建文帝下台,造反的藩王朱棣取而代之而告终,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时代。战争之后都是盛世,但皇帝不同。前者是皇帝仍继续当他的皇帝,后者是藩王当了皇帝还开创了一代盛世。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藩王起兵叛乱,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在削藩的时候,建文帝面临的情况和汉景帝差不多,而且建文帝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可以吸取前面汉景帝削藩的经验教训,那么为什么汉景帝成功了,建文帝却失败了呢?

    一、从历史背景来说

    汉景帝这边,首先在汉朝初年就已经有了削藩的惯例。先是刘邦多夺众多兄弟的爵位,紧接着吕后又开始剥夺刘备儿子们的王位,吴王刘濞一直算计着造反。在则汉景帝的削藩只是剥夺藩王部分国土改为中央直辖的郡县,或是以在分封的名义把大国拆成小国。

    而建文帝朱允炆刚上位就想要削藩,此前明朝没留下过相应的政治策略,反而有诸侯王为他保江山,有清君侧的责任,朱元璋分封的本意是让藩王防御边疆,甚至是让藩王来牵制权臣架空皇权,所以朱允炆削藩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从手段上来说

    晁错乃忠臣,他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但他为了平息叛乱,竟然答应了叛王们的要求,腰斩了晁错。这样的狠心,比乃祖刘邦丝毫不逊色。从这一方面看,建文帝比汉景帝就弱很多了,他的叔叔朱棣都造反了,他还对朱棣下不了狠手,告诉前方的将士们不得杀害皇叔,期望以后有和解的机会。

    三、从造反者来说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燕王朱棣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所以在政治意识方面给予朱棣起兵的正当性,打起清君侧口号拥有一定号召力;再加上朱棣长期守边,自己就是著名将领,懂军事,也有军事班底,即使屡次战败,部队都不离不弃。

    刘濞造反时,表面上是七王之乱,声势浩大,但这七王并不团结,刘濞也没有统一指挥七王的权威和能力。刘濞的造反也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所谓的七王之乱,真正铁了心造反的,只有刘濞一王。其他各王都是看风使舵的角色,对于造反配合不够。刘濞也不是善于听从他人建议的人,他拒绝了田禄伯的分兵建议和桓将军的长驱直入建议,失去了出奇兵作战的战机,使周亚夫从容截断了他的粮道,终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兵败被杀。

    所以同样是藩王造反,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而靖难之役朱棣篡位成功。

    单字解释: 同 样 是 藩 王 造 反 为 何 七 国 之 乱 失 败 告 终 而 靖 难 之 役 朱 棣 篡 位 成 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