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尼克松访华游览长城遇大雪,我方采用何种方法化解令其赞叹不已?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72年2月21日,举世瞩目的中美乒乓球外交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下,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于上午11.30分抵达北京机场,正式开启访华旅程。

    一、尼克松:“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机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尼克松。

    飞机徐徐驰入停机坪,周恩来目光柔和,凝望着机舱内远来的客人。

    飞机上,尼克松透过窗户目睹了这一切,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再三强调说:“我下飞机时,你们不要跟来,一定要让记者与全世界看到我和周恩来握手的伟大一幕!”

    飞机停稳,机舱门缓缓打开,周恩来面带微笑,满含深情厚意地注视着尼克松走下玄梯。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历史性的伟大一幕,当两人相隔尚远时,尼克松甚至还没走下玄梯,两人便不约而同地朝对方伸出了代表友谊的手掌。

    周恩来热情洋溢地说:“总统先生,欢迎您到中国来啊!你我的这双手,跨越了世界上最辽阔的一个大洋啊!”

    顿时,现场镁光灯“噼啪”作响,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尼克松早在还未抵达中国时就屡次和身边人提及此次访华,有三件事必须要做,他说:“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o!”

    按照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因此此行他必须得去长城看看。

    其次,他还听说北京的烤鸭非常出名,中国人也有“没吃烤鸭,不算到北京!”的说法,因此烤鸭也要吃。

    当然最后的一件事则是此行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得到毛主席的接见。

    按照外交礼仪,一国领导人访问,关于访问行程,两国是要提前作出周密的日程安排的,在两国外交部门的友好协商下,尼克松的行程大致如下:

    21日:抵达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共进晚餐。

    22—23日: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双方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体育表演。

    24—25日:前往八达岭游览长城,参观定陵等名胜古迹。

    26日:参观故宫,而后飞往杭州观光。

    27日:游览西湖。

    28日:中美签署新的联合声明后,飞回美国。

    其中,尼克松最期待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游览长城,一件是得到毛主席的接见。

    在与周恩来交谈中,尼克松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不过他听说毛主席的身体不好,接见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他寄予更大希望于游览长城。

    二、突如其来的意外

    2月23日那天,周恩来与尼克松在钓鱼台进行了紧张的双边谈判后,双方成果卓著。

    晚上周恩来又特意邀请尼克松一行至首都体育馆观看体育表演,作为紧张谈判之后的娱乐休闲节目,同时进一步培养中美双方工作人员的感情。

    23日这天,白天一整天都是难得的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原本按照计划,第二天尼克松一行是能够美美地游览八达岭长城的,可是一到傍晚北京的天空便开始阴云密布,刮起了透骨的寒风。

    果然,就在周总理陪同尼克松进入体育馆观看表演时,北京的天空突然开始飘起了鹅毛大雪。

    这让尼克松一时有点局促不安,但是当他转头看到周恩来神情自若时,又不禁安抚住了自己焦躁的内心。

    与此同时,急的可不仅仅是尼克松一行人,我国的外交部与礼宾司的工作人员也急得团团转。

    按照双方定下的日程安排,24日早上尼克松一行就要启程前往八达岭游览长城,可眼下的雪,非但不停,反而越下越大。

    当时有人提出,不能让美国朋友此行留下遗憾,因此长城一定要去,能否把游览长城的日程推至25日呢?

    然而据气象台传来的消息,25日同样是大雪天气。

    这样一来,推是不能推了的,26日尼克松一行就要抵达杭州,那么也就是说留给大家的只有两个选择:

    一、取消24日尼克松游览长城的行程。

    二、排除千难万险,确保尼克松能够踏上八达岭长城。

    事关国事,兹事体大,工作人员不敢擅专,特意请示周总理。

    周总理在体育馆说:“先看看天气再说!”

    可是一直到9点多表演快结束,雪非但没停,反而越下越大。

    此时心细如发的周总理也注意到,身旁坐着的尼克松开始显得心神不宁,显然是为第二天游览长城的行程而开始感到焦虑。

    为了照顾美国客人的情绪,周总理贴耳与尼克松说了一句话,然后便径直离去,打了一通电话,不久又云淡风轻地回到了体育馆,继续陪同客人观看表演。

    三、80万人共上街头!

    体育馆内,体育健儿们拼搏青春、挥洒汗水,以饱满的热情向美国朋友展现了一场高水平、高难度的体育表演,现场不时掌声雷动,尼克松对此更是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会场外,北京却悄然组织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运动。

    自周总理的电话打出没多久,相关的指示便经国务院向驻京部队与各机关单位层层下发,全民走上北京街头扫雪。

    按照行程,由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发抵达八达岭长城,大约有80公里的车程。

    大雪下了一夜,80公里的马路早已是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

    在当时来说,尼克松访华于全国人民是天大的喜事,人们无不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尤其是首都的百姓作为迎客的东道主则感情更加强烈。

    因此国务院号召全民扫雪的指示一下发,驻京部门、各机关单位、各学校师生、各家各户、男女老幼,无不响应号召,提着扫帚扛着铲子自发走到大街上扫雪。

    据后来相关部门粗略统计,扫雪的人数整整达到了80万人之巨,从钓鱼台到八达岭80公里路程,人们忙碌的身影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又动员了上百部洒水车,装满盐水,沿着公路洒水融雪。

    这是独特的北国风光,在寒风凛冽的深夜,雪花飘扬、滴水成冰,然而自钓鱼台至八达岭的80公里大马路上,80万人却洋溢在干劲满满的热情中。

    马路上有洒水车、铲车,扫雪的人、推雪的人、铲冰的人,气氛热闹却有条不紊,大家各分路段,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把马路打扫得焕然一新。

    雪一直在下,扫一遍不行,人们又扫两遍、三遍、四五遍,整整扫了一夜。

    这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景象,也是一个时代独有的记忆。

    在这天晚上,人们以独特的方式与饱满的热情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了什么叫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叫做“大国威仪、礼仪之邦”。

    第二天拂晓,东方尚未泛出第一缕曙光,外交部与礼宾司和负责安全工作的同志便早早驱车前往验收道路清扫工作。

    此时的柏油路乌黑锃亮,与马路边堆得高高的积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坐在车上的吴忠、杨德中、刘传新等负责安全的同志,当即就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愉悦与豁然开朗的好心情。

    为了最真实模拟尼克松车队一行以尽可能避免相关安全隐患,吴忠一行人还特意请示到了一部国宾接待的红旗小轿车,组成一支车队往八达岭驶去。

    这主要是为了感受道路滑不滑、路面有无积雪、哪里有颠簸、哪里可以适当放慢车速游览风光、哪里存在安全隐患,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滴水不漏,细致入微。

    四、尼克松赞叹不已

    大概早上8时许,尼克松夫妇用过早餐,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以叶剑英元帅为代表的中方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开始按照行程前往八达岭长城。

    此时北京的天空依旧沥沥淅淅地下着雪,尼克松原本还有点为此行而感到惆怅,可当车队驶出国宾馆时,不禁为眼前的景象大吃一惊。

    只见一夜的大雪,马路却焕然一新,崭新的柏油路显得乌黑锃亮,他不禁激动地大喊:“太不可思议了!你们做了什么,这一夜的积雪到哪里去了?!”

    司机笑而不语。

    一路往前,开出了许远,最终整整80公里的路程,整条马路都被打扫得无比整洁,此时尼克松的内心早已大受感动。

    他很清楚,中国当时的技术来说并不算发达,没有大功率的铲雪车,也没有高超的融雪技术,这一切必定是靠北京人们连夜一扫帚一扫帚清扫出来的。

    由于有工作人员的提前踩点与周密安排,尼克松的车驾驶得十分平稳,尼克松坐在红旗小轿车里,感觉舒适而惬意,这在美国同等情况下是不敢想像的。

    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车队平稳抵达八达岭长城,尼克松还特意开了个小玩笑说:“我要感谢你们,让我踏上了长城,做了好汉!”

    众人听罢,无不为尼克松总统的幽默诙谐抱以热烈的掌声。

    原本尼克松一行人还认为,对积雪的清扫工作一到八达岭长城就告一段落了,可当他在叶剑英元帅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现场的场面再度使他震惊。

    整条八达岭长城,曲折蜿蜒,看不到尽头,目光所及,均被清扫得干干净净,甚至连一点浮冰也没有。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尼克松一直对毛主席崇拜不已,为了此行能顺利访华,还特意拜读了不少毛主席的大作,诸如《沁园春雪》等诗篇甚至已经达到了能够出口成章的地步。

    什么叫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尼克松此前原本还仅停留在想像里,可眼下遍观长城上下,可谓所望皆是。

    望着山峦起伏、银装素裹,长城逶迤蜿蜒、大气磅礴,尼克松感受颇多,还得意地和自己的夫人炫耀起了自己渊博的中国历史知识:

    长城逶迤蜿蜒,无比磅礴壮观,贯穿中国数千英里的高山谷地。

    它修建于2000多年前,是由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没有机械、设备等工具的情况下,一块一块背,一点一点砌起来的,不知凡几。

    现在的长城之于中国人民来说,既代表中国的过去,也昭示中国未来的模样,它是一个民族骄傲的象征。有这样伟大历史的人民,也必将拥有伟大的未来。

    随后,话锋一转,尼克松又说:“以我这次访华作为开端,我希望更多美国人,特别是许许多多喜欢旅行的美国青年,以后也有机会到这里来,像我和夫人一样站在长城上观瞻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历史。

    有一个机会来更好地了解友好的中国人民……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长大,一定要来这里看看!……至少我此次跨越16000余英里,最终得以踏在长城于我来说,一切都值得。”

    显然尼克松的讲话,饱含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既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也充分感谢了中国人民为了让他顺利游览长城所作出的努力。

    在快结束对长城的观光旅行时,尼克松还由衷地感喟道:“希望此后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能够跨越像长城这样一道墙,放下偏见与隔阂,加深对中国人民的联系与了解。”

    尼克松一行在结束了对八达岭长城的观光游览后,驶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时,车队的气氛也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

    此前美国的安全人员一度对尼克松访华的安全工作紧张不已,对中国人民的诚意与热情也了解不深乃至提防众多。

    可是当尼克松游览完长城后,整个中美车队人员的气氛都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彼此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亲近而友好,连负责尼克松安保工作的特工都破天荒地开始与我方安保人员热情地攀谈起来。

    还把兜里的美国糖果掏出来给大家吃,追着问我国安保人员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和好玩的地方,并约定中国朋友到了华盛顿一定由他们带着去观光。

    很明显,作为东道主,中国人民的待客之道与深情厚谊,得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客人的一致认可与感激,它是中美友谊的开端,很多年后尼克松每每谈及都感触不已。

    80万中国人民,顶着一夜苦寒,挥洒汗水与热情,扫出的不仅是一条供客人通往长城的观光道路,更是一条通往中美友谊的破冰道路。

    单字解释: 尼 克 松 访 华 游 览 长 城 遇 大 雪 我 方 采 用 何 种 方 法 化 解 令 其 赞 叹 不 已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