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国府倾全力打造德械师,四个月便全军覆没,却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德械师,这是上个时期抗战初期的王牌劲旅,堪称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当年由于一战的失败,德国惨遭英法等国的肢解,就连德国的发源地普鲁士都被人夺了去,对于一战的屈辱,德国从未忘记,于是在这之后为了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德国有意便向国外派出军事顾问,一来发展自己的军事理论,二来也算是变相出售武器。

    当时德国的武器以物美价廉著称,比起英美等国来说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德国武器当时也是很多像中国这样积贫积弱国家的首选。

    1930年前后,大量的德国专家前往中国,帮助中国发展军队建设体系。

    当时国民政府拟将国军60个师都改造成德械师,不过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只有寥寥30个师完成了改编,其中大部分也只是接受了德军的军事训练,唯一能够和德国搭边的就只有德国的钢盔。

    也就是说,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德械师”仅仅只有88师、87师、36师以及教导总队完成了改编。

    当年德械师战斗力有多强悍?

    1933年前后,中德两国正处于“蜜月期”,中华民国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开始进行训练,由于都是按照德国的标准进行训练的,所以称为德械师。

    不过德械师虽然号称“德械”,可是很多都未完成改编,所以根本无法称之为德械师,就算是接受德国精心打造的36师、88师、87师等也仅仅只是部分装备是德国的,很多的物资和装备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无法装备到德械师身上。

    不过,当时德械师的装备在国内军阀之中也已经算好的了,要知道当时国内很多军阀甚至还背着老套筒、汉阳造,就这样的装备已经是不错不错的了。

    可是德械师呢?他们装备了德械毛瑟步枪以及中正式步枪,中正式步枪虽然不如三八大盖,可是其杀伤力强也是一大优势。

    除此以外,德械师还配备了大量的轻重机枪,不过由于技术所限,当时重机枪只能用自己仿造的马克沁机枪,然后每个师还配备有炮营:要知道当年的日本之所以敢对中国发难,就是因为他们重武器比我们好,他们几乎每个联队都有山炮火炮等等,这是中国军队无法比的。

    而当时德械师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炮营,其中有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12门,高射炮6门。

    总的来说,这武器和日本鬼子无法相比,可是德械师当时已经超越了全国99%的军队了,可以说打造一个德械师的资金足可以养活10个步兵师。

    德械师全军覆没,可是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德械师被迫停止修整开赴上海战场。

    为了守住上海,老蒋当时确实是把自己的家底全掏出来了,全中国的军队几乎云集上海,整编完成的未整编完成的全部往上海开进。

    淞沪会战,德械师无愧精锐之称号,和日军鏖战三个月之久给日军以重大伤亡,在淞沪会战之后,德械师又被派往了南京继续和日军鏖战,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

    上海和南京两次大战,国府倾尽全力打造的30个德械师几乎全军覆没,伤亡高达30万人以上,南京保卫战之后,除36师还有一战之力外,其余的部队连编制都凑不齐了,而36师在随后的武汉会战之中也彻底被打残,德械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德械师虽然仅仅只有4个月就全军覆没了,可是他们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第一点,德械师的死战打破了日本鬼子的疯狂叫嚣,开战初期日本以为凭借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3个月解决中国,然而在淞沪日本鬼子就被挡了三个月,在这之后虽然日本一路高歌猛进,可是他们自己也陷入了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战略相持。

    之后日本之所以想要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就是因为他们的战略资源已经无法支撑了,故而才会如此,而这就是德械师和中国人民打出来的。

    其次,德械师在上海的鏖战的确是唤醒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识,电影《八佰》之中许多的国人在当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并非虚构,可是德械师在上海的鏖战的确是唤醒了国人。

    国之不国,那么家安在?德械师在上海拼尽了全力,终于换来部分同胞的觉醒,抗战只靠400个人是打不赢的,要靠着4万万同胞齐心协力才可以。

    所以德械师虽然只撑了4个月,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武汉会战之后,德械师退出了历史舞台,苏械师开始登场。

    单字解释: 国 府 倾 全 力 打 造 德 械 师 四 个 月 便 全 军 覆 没 却 为 抗 战 做 出 巨 大 贡 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