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韦应物:我出身名门望族,妥妥的官二代,没想到却混得这么惨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科举制度自从问世以来,无数读书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能够吃上国家饭。

    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出身富贵,完全不用经历十年苦读的艰辛,凭借着祖上的功名就能轻松入职。

    韦应物,就是这小撮人中的一个,你就说命有多好。

    (一)

    公元737年,韦应物出生于长安的一个官宦之家。当时长安城有两大名门望族:杜氏和韦氏,杜牧就属于杜氏家族成员,而老韦则属于韦氏家族成员。

    这投胎真是个技术活,老韦一出生不仅拥有京城户口,而且依靠家族的势力和名望,根本不用担心以后没钱、没工作。

    公元750年,年仅13岁的老韦就凭借着高贵的出身出任右千牛,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南海保镖头头,负责保卫宫里的安全。这还没成年呢,就已经吃上国家饭、占好萝卜坑了。

    没过一年,老韦就升官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就这样干了好几年,老韦还以为能够凭借资历再升一升,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已经到顶了,以后走的都是下坡路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跑到四川去避难,可能因为跑得太匆忙了,没有叫上老韦,就这样,老韦连辞退通知都没收到,就失业了。

    下岗了还不要紧,老韦的家族也开始没落了,眼看着就要出门去要饭讨生活了,老韦决定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公元759年,老韦进入到太学读书,过上了十年寒窗的生活。

    (二)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朝廷秩序渐渐恢复正常,老韦也得到了启用。

    但是这次,老韦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被派遣到洛阳,担任洛阳市的副市长。

    虽然老韦十几岁就开始当公务员了,但以前当的都是闲职,不需要读书写字,也不需要舞刀弄枪,所以没有积攒下什么工作经验。

    这一到洛阳就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因为惩办不法军被人告了。

    猜想可能是有人看不惯老韦,所以暗中搞他。虎落平阳被犬欺,心高气傲的老韦哪受得了这屈辱,一下子就递交了辞职信,搬到寺庙去住了: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

    ——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

    在没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老韦也没闲着,他曾经一路南下,想到扬州那边碰碰运气,在那边待了大半年,虽然工作没找到,但老韦却在那里偶遇了老朋友: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他乡遇故知,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十年不见,人都老得长出了白头发了,不得不感慨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

    按理说老韦那时候才不到40岁,说有白头发太夸张了吧,不过也有可能是指对方。

    但老韦在江南偶遇的朋友可不止一个: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老韦回到了长安,先后担任了京兆府功曹、高陵宰、朝清郎、鄠县县令、栎阳县令等职务。十年里,老韦的屁股挪了又挪,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官不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了。

    公元780年。老韦又给上面递了辞职信,有开始了躺平的生活,整天去郊外游山玩水。

    (三)

    估计是老韦的官运还没到头,所以躺平不久以后,朝廷又让他出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两年后,老韦被派到滁州担任刺史。来到了让他诗书出名的地方。

    从长安南下的时候,老韦路过曾经工作过的洛阳,便写了一首诗给洛阳的朋友:

    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

    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

    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

    ——韦应物《寄大梁诸友》(节选)

    来到滁州的第二年春天,老韦就生病了,人在生病的时候都是很脆弱的,刚好这时候收到了长安朋友发来的微信:“兄弟,你在那疙瘩还好不?”

    老韦泪流满面,给好基友回了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节选)

    但没想到的是,老韦刚上任一年,就被罢职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朝廷有人说了他的坏话吧。

    但在滁州待久了,觉得这边气候其实也不错,于是老韦就在滁州找了一处地方闲居,又开始了躺平的生活,有时候也会去滁州郊外走走逛逛: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此外,老韦在滁州也认识了一些苦修的道士,但这道士可能不是在道观修行的,能不能相逢全看缘分: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但滁州再好,终归不是故乡,老韦在这里举目无亲,有时候也会想念家人、想念家乡,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去: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四)

    在滁州待了一段时间后,朝廷又派老韦到江州担任刺史,大概是现在的九江市附近,没错,就是白居易当江州司马那个地方。

    在江州工作期间,老韦想起老朋友的时候也会写几句诗: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在江州干了不到一年,老韦接到了朝廷的诏令,让他回到中央当左司郎中,赏赐食邑300户。

    不仅有官当,还有田分,老韦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但没想到回到长安不到一年,公元788年,老韦又被贬到苏州担任刺史,那时候的他已经50多岁了,按理说已经是老年人了,都快退休了。

    心灰意冷之下,只能用酒来消解内心的惆怅: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韦应物《简卢陟》(节选)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在苏州待了两年,老韦又被免职了。

    可怜的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老韦却依旧非常贫穷,甚至都凑不齐回长安的路费,只能到当地寺庙去混口饭吃,但没想到最后却客死异乡。

    约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终年54岁。他去世以后,家人到长安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与其妻子合葬,最后总算是魂归故里。

    结语

    纵观韦应物的一生,是幸运而又坎坷的,他的出身不错,所以年纪轻轻就能轻松步入仕途,而且一路升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应该不会混得太差。但没想到安史之乱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屡次被贬、身不由己,不仅事业不顺,生活也是穷困潦倒,想到他此前的出身是如此优渥,最后却因为没钱而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唏嘘。

    但韦应物被贬期间,也是他写诗的井喷期,他在地方写的诗清韵秀朗、气韵悠长,有着浓厚的山水田园味道,也许正是因为人生命途多舛,才成就了属于韦应物自己的诗歌风格。

    单字解释: 韦 应 物 我 出 身 名 门 望 族 妥 妥 的 官 二 代 没 想 到 却 混 得 这 么 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