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被取消中央候补委员,也未能任炮兵政委,杨勇:咋不找上级申诉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欧阳毅,一个曾在红军中刮风下雨的硬汉,原来的名字是欧阳德贤。1928年,他矗立在湘南的烽火中,从此,他的名字就和红军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然而,历史的洪流中,他也曾陷入困境。在大运动的洗礼中,他的工作被迫中断,遭受屈辱,连中央候补委员的位子也失去,炮兵政委的职位也没有能够获得。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勇将军也感到疑惑,欧阳毅为何不向上级申诉?

    机智果断,革命到底

    在革命之风弥漫的湖南宜章,一位名叫欧阳毅的少年在1909年三月出生。

    这位昔日的“小秀才”,才情横溢,挥毫泼墨,仿佛自带文人风采。

    然而,1927年11月,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随着朱德和陈毅引领南昌起义军于1928年一月抵达宜章,湘南暴动爆发,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

    欧阳毅立即参与,先后担任村、区苏维埃政府秘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月,欧阳毅放下家乡,与起义军一同转往井冈山,开启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尽管欧阳毅年少,但他凭借高文化水平,迅速从宣传队员升级为红29团团委秘书、党委秘书,最终担任红4军军委秘书。

    他负责各类文案工作,如通知布告、会议记录、决议起草及情报搜集等,从而全面深化了他对红军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理解。

    艰苦的环境,严峻的敌情,对欧阳毅来说,这都是锻炼革命骨骼的绝佳时机。尤其让他难忘,同时也深深影响他的,是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的坚定与乐观精神。

    1928年7月,湖南省委左倾错误决策下,红4军离开井冈山赴湘南,不幸遭遇严重挫败。欧阳毅的红29团被打散,王尔琢参谋长亦被杀。

    此时,陈毅站出,鼓舞士气,宣言,“革命到底!”欧阳毅被陈毅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决心成为能够面对失败的英雄。

    由于封锁,井冈山物资匮乏。

    陈毅与欧阳毅互帮互助,共用一条毯子和一块布,虽寒冷刺骨,却暖心安心。欧阳毅深刻认识到,精神力量的强大超越物质,只要意志坚强,无惧任何困难。

    1929年1月,红4军离开井冈山,进赴赣南。

    缺乏物资,冒着严寒,国民党军追击紧逼,形势严峻。在寻乌县突遭伏击,欧阳毅焦急中找寻领导,用尽全力寻找指挥官,以稳定部队。

    他在困境中奔走,彭睽连党代表赶来支援,他们一同阻击敌人,展现了革命者的坚毅与智慧。

    在寻乌县的危机之后,朱德、毛泽东、陈毅等首长及军部机关顺利脱险。毛泽东高度赞扬欧阳毅的勇敢机智,明言未来需要这样的干部。

    这句赞誉让欧阳毅对毛泽东和朱德的敬仰更上一层楼:“他们就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领袖!”

    在之后的曲折革命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欧阳毅总会想起他们的精神意志,更加坚守信念,一往无前。

    他深信,这些领导人的精神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成为他每一次选择的方向标,引领他做出正确的决定。

    被迫南下,艰难求生

    在1935年7月,张国焘的破坏行径曝光,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而红五军被张国焘胁迫南下,步入困难之旅。

    张国焘宣布另立“中央”,公开分裂,令欧阳毅震惊愤怒,拒绝参加其组织的会议。

    对张国焘的行为,欧阳毅斩钉截铁地说:“他们这是反党、反革命!我不去参加这样的会。”

    他决断地压下了张国焘的文件,一份都未传达。

    这让张国焘心怀嫌恨,将他调离红五军,任红四方面军保卫局秘书长。

    张国焘的追随者多次找机会为难欧阳毅,严重时甚至用枪对准他。

    欧阳毅毅然面对张国焘的分裂策略,与朱德总司令并肩抵抗。

    当朱德的安全受威胁,欧阳毅立即选派两位信赖的部下守卫总司令,成功保护了朱德至陕北。

    同时,他也作为红四方面军作战局局长,大展手腕,做了大量工作。

    红军南下失败后,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率部北上。欧阳毅随后调任西路军第五局局长,负责群众、社情与统战工作。

    然而,西路军因河西地区环境恶劣,无补给,未能建立根据地,最终失败。在这紧急关头,欧阳毅几次逃过敌人的追捕和围堵,形势一度危急。

    1937年3月,寒冷的祁连山冰天雪地中,一些同志在曾日三的率领下,在严寒、饥饿以及马家军的不断追击下,艰难地打游击,寻找生路。

    但马匪围追堵截,山口均被严封,逃出困境的机会渺茫。

    在一次突然袭击中,寡不敌众的我方队伍被打散,曾日三不幸牺牲。此时,大家在夜色掩护下,分散向山上撤退。欧阳毅和两名同志冲上山头,隐藏起来,度过了凝冻的夜晚。

    黎明来临,附近并无动静。同志张力雄煮了最后的炒面,准备填饱肚子。

    但欧阳毅却坚持,情况危急,他们必须分散行动,以减少损失,缩小目标。他们紧握手臂,相对无言,向延安的方向分头行动。那一刻,他们含泪别离,从此失去了联系。

    失散后,欧阳毅漂泊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过着野人生活。

    一日,他来到甘肃到宁夏的必经关卡。两个国民党士兵在那里严密检查过往行人,欧阳毅的心怦怦跳动。

    他的米袋里藏着几件“宝贝”:一块李一氓赠的罗马怀表,一支庆祝胜利时获得的派克笔,和一点尚未使用的藏红花。

    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他还藏着9发子弹。欧阳毅的手紧握着米袋,汗如雨下。

    在哨卡前,欧阳毅鼓起勇气,把米袋掀开一角,递给哨兵。

    哨兵一瞥袋内的食物,脸上立刻显出厌恶之色,粗鲁地把袋子扔到一边,然后从头到脚详细地搜查欧阳毅。

    米袋一旦丢弃,欧阳毅反而松了一口气,耐心地任由哨兵搜查。

    哨兵在搜查无果后,有些不甘心,提议扣留欧阳毅。听到这话,欧阳毅急忙自证:“我是生意人!”最后,老哨兵摆摆手,决定放他过关。如此,欧阳毅成功地突破了这个难关。

    过了黄河,欧阳毅走进甘肃靖远县的许家湾,撞见开明绅士许秉章。

    他谎称是落难的生意人,却被许秉章一眼识破:“你是红军!”欧阳毅只好承认自己在连队里做文书。

    许秉章,对此并不惊讶,甚至提出欣赏他的字。

    这个意料之外的赞扬让欧阳毅心动,他抄起文房四宝写出一副对联。许秉章满意地请他吃饭,然后走到外面宣传:他家来了个写字的大家。

    许家湾是个重视文化的小镇,欧阳毅一时成为了小镇的明星。

    人们纷纷请他写字,甚至让许秉章只能带他到庙里写。欧阳毅年轻而有才,诗文才情溢于言表,很快赢得了小镇人民的尊敬。

    欧阳毅在许家湾卖字一个多月,赚到了三十多块银圆。身体恢复元气的他告别善良的乡亲们,继续北上寻找红军。

    经过一段艰辛的旅程,欧阳毅在甘肃庆阳驿马关看到两个红军哨兵,他终于找到了部队。

    抵达庆阳驿马关的欧阳毅突然被两个红军哨兵拦下,他心中暗喜,差点兴奋地扑向他们。但他忍住了,轻松的心情让他想和红军开个玩笑。

    他编了个理由:“我叔在陕北做生意,我过来看看他,你们就这么难为我吗?”哨兵冷冷地回答:“拿路条来!”

    欧阳毅满头黑线:“我哪知道要路条呢?”

    感觉事情不对,他决定掀开点面纱,向他们示意他不是普通商人,“能叫指导员过来吗?”

    另一位哨兵眼睛一亮,觉得这个商人不简单,迅速引他去见了指导员。

    指导员听完欧阳毅的诉说,赞叹不已。

    给他提供住宿,第二天送他到庆阳招待所,递给他一套红军服。

    欧阳毅兴奋地换上了新衣,像年轻了10岁。然后他发现,原先的衣服被丢弃,他稍微有点后悔,多少有点纪念价值呀。

    第二天,旧友袁国平派人接他去学校。袁国平曾和他一起工作,两人见面非常亲热。袁国平给他一本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欧阳毅读得如痴如醉,一气呵成,兴奋地向毛泽东和朱德报告他已安全回到庆阳。

    几天后,袁国平派人送他去他梦想中的圣地——延安。

    1937年夏,欧阳毅历经艰辛,终抵达延安。

    面对此地,他的心情犹如万丈深渊般复杂。

    历经追杀、背叛、寒冷与恶犬的威胁时,他坚毅不已、一声不吭,但看到眼前的根据地,此情此景却还是让他这个坚定的战士忍不住湿了眼眶。

    他马不停蹄地找到毛泽东,汇报西路军的情况及个人经历。

    毛泽东听后,深感欣慰,称赞欧阳毅:“好!很好!坚决!坚决!”

    欧阳毅漫步于延安的街道,心中充满了安宁。然而,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身心疲惫的影响,仍让他的身体时有反应。

    他在抗大任秘书长期间,经历了建校的劳累和长达1500公里的“小长征”,身体终于告急。

    他在延安、晋绥解放区公安总局、西柏坡和大连中共东北局疗养院等地治疗并休养。

    1949年12月,他来到北京继续治疗,这是他战斗与求生之旅的又一站。

    新的任务

    新中国刚刚诞生,无论是党政还是军队,都在承受重重建设任务的压力。

    体力恢复的欧阳毅得到了多个部门的工作邀请,但他毅然决定留在自己的战场,1950年9月22日他投身新设立的公安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

    公安部队是一个特殊军种,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发展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新中国需要一支“护身剑”,来守护内部秩序,面对未解放地区、边境问题、内部乱源等诸多挑战,这就是公安部队的使命。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公安部队抱有厚望,期待他们成为国家的坚实内防。

    然而,公安部队的情况却十分复杂,成员状况各异,很多人对公安部队并无正确理解,甚至贬称之为“八二部队”。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欧阳毅决定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着重进行公安部队性质和任务的教育,以树立公安部队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利用全国爱国热情高涨的形势,开展“伟大祖国”教育,提升官兵们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感。

    公安部队将教育经验概括为“五爱”教育——热爱祖国、人民、党、领袖和本职工作,以此提升官兵们的阶级感情和理性认识。

    在欧阳毅的引导下,公安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官兵们的责任感得到了提高,他们深刻理解到自身的每一个行动都与国家息息相关。"站在哨位看到天安门"成为了公安部队中的激励口号。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公安部队的建设和任务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山区,广大官兵在保卫国家安全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

    在1953年的公安部队首届功模代表会议上,朱德总司令鼓励全体官兵"更好地完成巩固边防、内防的光荣任务"。

    毛泽东主席也亲笔题下“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寄语,这个寄语后来传遍了全军和全国。

    在1955年,欧阳毅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欧阳毅被调任为军委炮兵副政委,继续他的光荣使命。

    1967年4月,炮兵副政委欧阳毅被突然派到石油部开展军管工作,还被任命为军管会主任,这让他大吃一惊。

    他曾反对这个决定,因为他觉得自己对石油部的环境和工作并不了解,但无人理会他的异议。

    他带领军管会进驻石油部3个月后,骤然被押回炮兵部,被冠以“三反分子,篡军分子”等名号,并被撤职,隔离反省。

    欧阳毅承受了武装看押和连续的精神及肉体折磨,五年里,他的体重从130斤骤降至仅剩80斤。

    长年累月的囚禁,使他的身心承受了无法形容的创伤,家人也被牵连其中,特别是他的妻子。

    尽管在1974年他得到了平反,次年恢复了工作,然而,过去的痛苦却像一颗刺,插在他的心里。他重新担任炮兵副政委,然而一封由石油部的八人所写的信,又让他历经磨难。

    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他高兴得简直不敢相信。

    但在1977年,石油部的八人的信再次扰乱他的生活,让他陷入迷茫。他申请总政部进行调查,但没能获得明确的结果。这一切都让欧阳毅深感疲惫和无奈。

    欧阳毅在当选十一大代表之际,却面临一道复杂的问题:虽可担任代表,但其他的安排,如选举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甚至接任空缺的炮兵政委,都被否决了。

    这明显剥夺了他可能的重要职务。

    当杨勇得知此事时,他问欧阳毅为何没有申诉。欧阳毅表示,他担心申诉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选择了沉默。

    为了摘掉这些无稽之谈的帽子,他费了很大的力气。

    一些被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的“证据”,确实迷惑了一些人,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

    然而,终于在1978年11月4日,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批准,欧阳毅得到了彻底的平反。这是他历经困难后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标志着他翻开了新的人生篇章。

    1983年6月,欧阳毅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并在此之上,兼任外事委员会委员,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重任。

    到了1988年7月,欧阳毅的生涯又被加冕了一道璀璨的光环——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他无私奉献、卓越贡献的无声见证。

    几个月后,9月,他优雅地告别了他深爱的事业,开始了宁静的离职休养生活。

    他的人生之路,如同一场壮丽的交响乐,既有高昂激昂的主题,也有温柔安详的段落。

    然而,所有的乐章都在同一曲线上汇聚,那就是他的坚守与信念。

    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2005年6月12日,这位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人,以他的方式,静静地走入了永恒,享年97岁。

    他的生涯,就像一颗永不磨灭的明星,尽管身体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他的座右铭,却永远地照耀在我们的心中。

    “坚守信念,矢志不移!”这是他的生命写照,也是他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归队—欧阳毅千里寻党记_孙国湘潮

    欧阳毅_从地狱之火的煅烤中活下来_欧阳海燕

    “儒丐”欧阳毅中将_魏希楠;付双龙党史博采

    患难真情似海深——忆欧阳毅将军二三事_张力雄_

    单字解释: 他 被 取 消 中 央 候 补 委 员 也 未 能 任 炮 兵 政 委 杨 勇 咋 不 找 上 级 申 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