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李先念是新四军的师长,为什么不去三野,而是去了二野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下辖7个师,师长分别为: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

到了解放战争后,有5个师都归到了第三野战军,另外,黄克诚的第3师去了四野,李先念的第5师去了二野。

黄克诚的第3师我们之前介绍过了,那么,李先念的第5师为什么不去陈粟的三野,却去了刘邓的二野呢?

其实,李先念很早就跟刘邓大军有过渊源了。

早在红军时期,李先念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人,长期征战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对这一带非常熟悉。

到了1939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李先念带着100多人的队伍挺进大别山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李先念也不负重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发展到了9000多人。

后来,独立游击支队又扩编为挺进纵队,有1.5万人,民兵更是多达10万多人,中原地区有了一支独立的战略单位,得到了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肯定,李先念也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恢复重建,挺进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担任师长兼政委。

不过,这支部队虽然隶属于新四军,但实际上跟新四军的联系并不是很大。

李先念的部队在中原地区作战,而新四军大部分在江南,相隔太远,无法形成统一指挥,新四军的作战任务,李先念的部队鞭长莫及,而中原地区出现了情况,新四军那边也是干着急,帮不上忙。

所以,李先念的部队虽然名义上是新四军,但长期都是独立作战,与新四军其他部队的联系很少。

而且,李先念与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领也比较陌生。

在土地革命时期,李先念在红四方面军,而陈毅、粟裕等人都在红一方面军,后来两大方面军长征会师后,李先念见到了很多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却没有见到陈毅、粟裕等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参加长征,留在南方继续打游击。

而李先念与刘伯承、邓小平就很熟悉了,又都在中原地区作战,两支部队配合得非常好,在心理上更加亲近。

抗战胜利后,成立了中原军区,李先念担任司令,成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的领导人之一,在地位上已经不低于陈毅、刘伯承了。

不过,到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第一个围攻的就是中原军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中原军区分成几支部队分散突围,李先念也辗转回到了延安。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李先念也被中央派回大别山,收拢旧部,成立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成为刘邓大军的主力部队。

所以,李先念的部队归属到刘邓的二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在中原地区作战,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也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1948年5月,中央军委重建中原军区,司令是刘伯承,政委是邓小平,李先念则是副司令,成为刘伯承的重要助手。

以李先念在军中的地位,是足以授大将军衔的,但遗憾的是,李先念在建国后离开了部队,去了地方工作,错过了授衔。

当然,李先念在地方的工作也非常出色,担任过湖北省委书记、副总理、财政部长,后来更是成为新中国第三位国家主席,这是连十大元帅都没有过的成就。

(参考资料:《李先念传》《中原突围》《解放战争》)

单字解释: 李 先 念 是 新 四 军 的 师 长 为 什 么 不 去 三 野 而 是 去 了 二 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