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朝明明爆发了黄巾起义,为何诸葛亮却对刘备说:民心思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从古至今,百姓都是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百姓作为社会之中最庞大的集体,影响着许多朝代的兴盛和衰败。比如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胡亥,最终因为暴力统治而被人民推翻。

    后续的汉朝,元朝都因为没能提供给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而引起了大规模的战乱,推翻旧有政权的例子存在很多,这也证明了古人的言论。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在乱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

    所以在东汉末年之时,大多数枭雄都以安民兴汉为理由割据城池,雄霸一方,刘备作为汉室后裔便怀揣着抱负去询问诸葛亮。奇怪的是,明明在爆发黄巾起义的情况下,诸葛亮依旧告诉他“民心向汉”,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的东汉朝廷,由于皇帝的频繁更换,政局已经出现了动荡,朝中掌握大权的宦官以辅佐皇帝为理由肆意弄权,导致中央对地方上基本失去了管理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加之连年的天灾,终于是爆发了起义。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正式进行起义,黄巾起义正式爆发。

    可笑的是,当时稳坐朝堂的汉灵帝在听说暴乱之后,顿时手足无措,因为当时的朝政基本沦落在宦官手中,根本拿不出平叛的军队。

    但是在黄金叛乱平定之后,出现了更加糟糕的局面,那就是当初率领平叛军队的首领,意识到了东汉朝政衰落的现状而产生了私心,由于朝廷自身难保,根本无力管理地方的私人势力。

    这些起义军队之中心怀鬼胎的领导人开始以平叛之名攻城略地,占据州郡,拥兵自重,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巾起义还未曾平定,天下又陷入到了群雄逐鹿的割据场面,大汉政权岌岌可危。

    人常说“乱世必出英雄”,在汉室朝政衰微的情况之下,有趁机渔利之人,自然也存在维护汉朝统治之人,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苗裔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从很早开始就游历四方,遍访名师,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直到28岁那年,刘备遇到了关羽张飞二人,三人一拍即合,决心挽回大汉倾颓的局面。只不过三人都是一介武夫,除了远大的理想和一身的武功之外,并没有谋士在身边,“虽有猛将,但无人善用之”这是刘备的弱点。

    所以三人在开始发迹的时候,东奔西走,四处寄人篱下,多方漂泊,屡屡碰壁。多次的劫难几乎让刘备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直至后来三顾茅庐,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寻求汉室的兴复之道。

    简言之就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再图中原。”刘备听说之后固然是茅塞顿开,但是内心尚存疑虑,他担心自己的天下大计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诸葛亮见状解释道:“将军乃帝室之胄,仁义著于四海,况且民心向汉,此举大事定能成功”,要知道此前不久,反汉的黄巾农民起义刚刚爆发,诸葛亮为何会说“民心向汉”呢?

    诸葛亮强调的“民心向汉”指的并不是后期颓废的汉朝,而是兴盛百余年的西汉,所以民心向汉的具体可以理解为“天下百姓都向往原来高祖治理下繁荣的汉朝”,这是汉朝初建之时,也是大汉顶尖局面的出现。

    尤其是在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之后,大汉内外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稳定,国家内部,推恩令的推行之下,分封的诸侯们各个趋于稳定,儒学的推广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

    外部,对于久治难安的少数民族隐患,汉武帝直接主动出击,卫青霍去病被击匈奴,让其部落闻风丧胆,出现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言论。

    只要刘备按照自己的规划,坐拥两川之地,就可以满足人民的民心向汉,而自己又是帝室之胄,这样民心也会向自己,这样一来,真正意义上的汉室复兴也算是实现了,这就是民心向汉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点,诸葛亮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言论,是因为他看到了汉朝一直保持的传统和人民的根本需要,那就是铸币权,货币,代表对财富的肯定,也是人民最需要的东西。

    而各地的货币流通,从最根本上保证了底层人民的利益,所以广大人民在心底里还有一丝对大汉的希望,这也就是“民心向汉”的第二层含义所在。

    无论民心向汉是出于人民对“先汉”的追求,还是对货币等财富的执著,在诸葛亮看来,人民的支持对刘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刘备此后的基业开创之中,都以人民为重,像携民渡江,拒入樊城等等,都是体恤民心的体现。

    单字解释: 汉 朝 明 明 爆 发 了 黄 巾 起 义 为 何 诸 葛 亮 却 对 刘 备 说 民 心 思 汉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