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孙权笑了:曹魏要亡!数年才知他的先见之明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导语:熟悉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卓越人才。他们有的是万夫不当的勇武悍将,有的是智计无双的谋士智囊。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而在那个精彩的三国乱世,却有一个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一直都很低调,却一句话改变了汉末格局。他一直都以汉臣自居,却因自己的计谋害得百姓民不聊生。他只想在三国乱世保全自身,却被易中天评为三国第一聪明人。他就是“毒士”贾诩,以智乱武的贾文和。

    对于东汉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东汉是士族门阀崛起的朝代。刘秀中兴的班底构成决定了他无法有效地压抑豪强,反而要对士族门阀让渡利益。这也就造成了东汉末年,天子扶持的宦官外戚和代表中原士族的党人互相攻讦斗争,天子旨意出了长安城就难以执行的奇怪格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能达成什么成就,主要靠的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出身背景。各大士族都垄断着一本今文派儒学经典的解释权,从而垄断了出仕做官的途径。若是家族有人做过两千石的大官,那么家族子弟也有较大概率成为两千石大官。

    现在很多人以为贾诩是凉州寒门子弟出身,其实这就有点偏颇了。要论祖上,贾诩那可是西汉著名文豪贾谊的后代。贾谊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流传至今的《过秦论》了,他也是大儒张苍的弟子,荀子徒孙。只不过后来贾氏衰落,族人一分为二,迁往武威的那支就是贾诩的家族了。

    若不是东汉末年的乱局,以及当权者的一系列离奇操作,贾诩恐怕会像其他凉州士人一样寂寂无名,依附于袁、杨等大族骥尾。然而乱世终究是不同,董卓死后,性情刚烈的并州人王允掌握了长安大权。由于王允的善后操作过于愚蠢,以至于出现了王允要“尽诛凉州人”的谣言。

    就在这伙凉州老乡抱团诉苦的时候,贾诩分析了一番局势,计上心来。他直接规劝李傕郭汜不如收拢董卓旧部,反攻长安。以他的分析,众人要是逃回了凉州,王允下一个通缉令,当地亭长就把他们都安排了。若是收拢了董卓残留的军队,反而能搏一条生路。

    李傕郭汜败亡之后,贾诩多番辗转投入了董卓旧部张济麾下。两个只想着在乱世里保全自身的人可谓一见如故,后来张济的侄子张绣继承了他的势力。张绣对于贾诩一向是崇敬有加,以子孙礼待之。

    贾诩在曹操那里很受重用,曹操甚至在立嗣问题上专门咨询了贾诩的意见。面对曹操的询问,贾诩却一言不发作沉思状。曹操顿时好奇,问他为何不发表意见,贾诩这才答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旧事。”

    贾诩当上太尉的消息传去东吴,孙权顿时嗤笑,觉得曹魏国祚一定不长久。要较真的话孙权似乎没有嘲笑曹丕和贾诩的资格,只不过孙权这笑并非针对这两个人,而是针对这件事。

    除此之外,曹丕给贾诩太尉的职位,究其渊源是由于贾诩在曹操面前的那番话让他被确立为继承人。那么曹丕的这个行为就显得过于露骨,属于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就显得吃相难看了,在孙权看来这种手段太直白。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曹丕的曹魏政权连半个世纪都没能坚持,国祚比起东吴还不如。而曹丕一手推动的九品中正制,本意是扩大上升通道,后来反而成了士族门阀的政策背书。到了两晋,世家的势力已经压过了天子,不可谓不讽刺。

    单字解释: 曹 丕 任 命 贾 诩 为 太 尉 孙 权 笑 了 曹 魏 要 亡 ! 数 年 才 知 他 的 先 见 之 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