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末三国时少数民族也曾入侵,但被各割据集团纷纷击破

    2022.06.0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时期,中原混战,军阀林立。

    按说,这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绝佳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边境,是异常地稳定。别说入侵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干啥,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

    是游牧民族变怂了,消失了,温顺了,低调了?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文明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较量,这是由两种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过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游牧文明驰骋草原,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旦没有东西吃,他们就南下侵扰中原,捞一票就走,绝不恋战。

    这种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老老实实的在草原待着,三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入侵事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最大的就是匈奴,但是,在汉武帝用44年时间,持续不断的打击之下,到东汉末年,匈奴已经分化,北匈奴西逃,去欧洲了,南匈奴归附大汉,不再造次。

    东汉疆域图

    慑于大汉的天威,北方遗留的少数民族,鲜卑、乌桓、羌、氐等都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这些游牧民族还处于分散的部落式生活,没有形成一个像匈奴一样,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政权,自然不可能与强大的大汉对抗。

    第二,三国时期各派军阀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名将云集,他们这帮人打起来,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把谁扔进都会被绞的粉碎,那些游牧民族们,只敢远远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敢踏入中原一步。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敢过来撩虎须的,都被狠狠地揍趴下了,不仅仅是北方,西方、南方、东方都有一些想火中取栗的。

    在这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更主要一些。下面就看一下,都有哪些名将在镇守边疆,打退了游牧民族的蠢蠢欲动之心。

    北方的公孙瓒和曹操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南匈奴、鲜卑和乌桓,与他们作战的主要是公孙瓒和曹操。

    公孙瓒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华北,辽东。和袁绍不同,公孙瓒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他虽然出身于辽西贵族,但他的母亲是个小妾,属于“庶出”,在家里没啥地位,长大后仅仅是在涿郡谋取了一个“书佐”的职位,负责整理一下文书,写个资料。

    但是,公孙瓒长得一表人才,身材魁梧,被涿郡太守个看中了,把女儿嫁给了他,公孙瓒就成了太守的女婿。有了这个身份,公孙瓒被推荐到东汉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同班同学还有刘备。

    公孙瓒学成归来后,老丈人已经调离涿郡,新任太守叫刘基。不管谁当领导,公孙瓒都得搞好关系,谁知道,和刘基的关系刚刚搞好,他犯事儿了,被发配到南方。公孙瓒挺仗义,化妆成一个小卒,一路上照顾刘基。

    公孙瓒的努力没白费,半路上,刘基被特赦了,官复原职,估计背地里也动用了不少关系。回到涿郡后,公孙瓒被举为“孝廉”,正式进入官场,任职辽东属国长史。

    公孙瓒

    公孙瓒所在的地方,与鲜卑和乌桓交界,有一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在外巡视,遭遇一队鲜卑人,数量在100多人,手下都劝他先避一避,但是公孙瓒大声说:“今不冲之,则死尽矣”。说完他就率先冲出去。

    凭借这十几个人,公孙瓒愣是打败了100多个鲜卑人,也让他声名鹊起,被任命为涿县县令。

    从此以后,公孙瓒又招募了一批亲信,组成了一支属于他自己的“亲兵卫队”,因为公孙瓒喜欢骑白马,这些亲兵就被称为“白马义从”,其中有个年轻人,叫“赵子龙”。

    光和元年(178年),渔阳人张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发动叛乱,朝廷发3000精兵给公孙瓒指挥,授予他全权处理平叛事宜。公孙瓒带着这3000人,外加自己的“白马义从”迅速平叛,乌桓首领举手投降。

    公孙瓒打仗特别勇猛,身为主将,却总是当先锋,一马当先出战,因此,鲜卑人和乌桓人当中流传一句话:“当避白马”。

    正是因为有公孙瓒在辽东,鲜卑和乌桓才不敢造次。但是,后来公孙瓒在和袁绍的斗争中,兵败自杀。

    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南匈奴,自从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娶了王昭君之后,和大汉的关系就一直不错,但他们毕竟是外族,不可能和大汉真正的一心,东汉时期,南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个匈奴”。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朝廷要求南匈奴出兵平叛,匈奴内部意见不一致,有人主张出兵,有人不同意出兵,再次爆发内战,南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于夫罗带着部众南下并州中部,建王庭于河东郡,也自立为单于。

    初平三年(192年),于夫罗联合袁绍进攻曹操,被曹操打败,曹操将南匈奴的人口全部内迁,并把他们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分别派人担任司马来监督,同时把匈奴单于扣押在邺城看管,牢牢的控制住了南匈奴。

    不过,曹操这种做法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西晋末年起兵造反的刘渊就是南匈奴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绍已经死了),袁尚就跑到了乌桓。

    对于要不要追击袁尚,曹操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主张追击,原因是袁绍集团和乌桓向来关系不错,袁尚在乌桓,始终是个隐患,不定什么时候就从屁股后面捅过来了。

    刘备

    有人不主张追击,主要是距离太远,1000多公里,万一大军出动,刘备搞偷袭怎么办。

    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曹操决定出击乌桓。

    出击乌桓,曹操亲自带队,但是前敌总指挥是张辽。他派出一队疑兵,走环渤海线,走到半路上故意不走了,还散布消息,天气寒冷,等到明年再进攻,以迷惑乌桓。

    另一路主力,走白狼山线路,一路上翻山越岭,很快就到达了乌桓的大本营柳城。由于曹操是突袭,乌桓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队伍还没有摆开,就被曹操的5000虎豹骑给包了饺子,20万人投降,乌桓单于蹋顿死于乱军之中。

    这一战给曹操补充了20万的人口、兵力,从此以后,乌桓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了。

    西方的马腾

    西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主要是“羌人”。

    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族群,长期在西北一带生活,据说羌人是夏朝后裔,商汤灭夏后,逃入西北,一直被商朝追杀,但是始终也没有杀灭。

    周人迁徙到岐山后,渐渐定居下来,改变生活习惯,逐渐与羌人分离,但是,他们仍然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羌人主要的生活地在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东汉末年,马腾割据凉州,称霸一方。

    马腾的母亲是羌人,因此,他身上有羌人的血统,他与董卓不同,董卓在凉州,代表是朝廷的力量,而马腾,代表的是凉州本土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马腾的存在,羌人与大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东方孙权

    在东南,有一支“山越”人,在东汉末年脱离朝廷,发展成大大小小独立的山头,首领称为“帅”或者“大帅”。

    山越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后裔,有当地的土著,有逃避战乱的豪强,还有黄巾军的残部。

    在孙氏家族没有站稳江东的时候,山越就在袁术的鼓动下,多次进攻孙策,成为孙氏家族的心腹大患。孙权当家后派出多路人马围剿山越,时间长达十几年。

    孙权

    之后,孙权把这些山越人集体迁往平原,成为吴国的兵源和劳动力,山越也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南方的诸葛亮

    蜀汉的地盘,包含了今天的云贵川三省,这里有大量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绝世独立,不与中原文化交流。

    刘备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会有当地的豪强不服,蜀汉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联合南中豪强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征服南中。

    在小说中,诸葛亮是七擒孟获,但事实上,孟获被俘后就归降了蜀汉,从此以后南中平定。

    三国时期,虽然军阀割据,相互混战,但是,这也变相地是一种守卫边关,每个军阀割据的地盘,都会与外族交界,为了守护自己的地盘,也必然会和外族拼命,虽然内战不断,但是,却出乎意料地守卫了边疆。

    西晋建立后,名将陨落,战斗力下降,八王之乱掏空了西晋王朝,此时,内迁中原的匈奴,羌,氐,鲜卑、羯趁机发难,推翻了西晋,掀开了五胡乱华的血泪史。

    有人说,同样是内乱,为啥三国时候没事儿,八王之乱就引发了一场大乱?

    三国形势图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三国时期,割据的军阀是“独立创业”的“精英人士”,他们的每一寸地盘,都是自己用鲜血打下来,自然不容外人染指。

    而八王之乱,纯粹就是一群纨绔子弟分家产,蛋糕就那么大,都想分的更多,谁还管家里进外人了没有,甚至,有的人还联合外族一起来抢蛋糕,这个家,最后不败才怪。

    说到底,三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军阀,都有意无意地承担起了守卫边疆的任务,虽然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意,但是却达到了事实上的效果。

    单字解释: 汉 末 三 国 时 少 数 民 族 也 曾 入 侵 但 被 各 割 据 集 团 纷 纷 击 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