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兵马俑刚挖出时,色彩鲜艳,网友:以为是真人头

    2023.12.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新鲜出土!中国微博近日流传一则视频,只见画面中是一颗刚出土的兵马俑头颅,不过与一般兵马俑的土灰色不同,这颗头颅上还保有鲜艳的色彩,乍看之下还以为是鲜血淋漓的人头!视频曝光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兵马俑刚出土时,颜色十分鲜艳。(图/翻摄自微博)

    不久前,某微博发布一则视频,并在内文中写下,“活灵活现,兵马俑新鲜出土”,只见画面中有一颗兵马俑的头颅,虽然上面有些许泥土,但是五官清晰,就连颜色都十分鲜艳,乍一看还以为是染着血色的真实头颅。

    视频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留言写下,“一晃眼过去以为真人头”、“忽略脏污这个肤色甚至上出了硅胶人偶的质感”、“真新鲜,跟刚砍下来似的”、“好像真人烧伤后的样子”、“这也太仿真的了,吓人啊”、“栩栩如生啊天哪”。

    此外,博主在留言区指出,“之前大家看到那些灰头土脸的(兵马俑),其实好多原本就是这样,只是氧化了”,事实上,兵马俑刚出土时都是五颜六色的样子,但常在出土后与空气接触不久,就会氧化剥落。

    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馀年而能保存原貌。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神色各异,有站着的,有跪着的,还有骑在马上的,也有拿着各种武器的,但是很奇怪的一点是,这些兵马俑却从不戴头盔。那么为何不戴头盔呢?对此,学者分析有2个原因。

    秦军兵俑不戴头盔。有专家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有专家说是因为当时“刀”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当时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杀武器”,如戟、剑。步兵作战,长距离用“戟”,近战用剑。

    因这些兵器大多用青铜制成,韧性差,砍杀时易折故多制成刺杀兵器。使用这些“刺杀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为作战时头部被“劈砍”的概率较小,普通秦军士兵是不戴头盔的。综合汉朝军队的情况来看,不戴头盔可能不是个别现象。汉朝步兵普遍不着头盔和护膊,头戴武冠。

    另有一说兵马俑不配戴头盔,肇因于会遮盖士兵的面容,这与不选择大量制造相同人俑而选择真人面相的制作理念相违,故兵马俑之士兵不穿戴头盔应极其合理。

    参考资料:《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

    单字解释: 兵 马 俑 刚 挖 出 时 色 彩 鲜 艳 网 友 以 为 是 真 人 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