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吗?

    2022.07.0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吗?

    那肯定不是的,最简单的一个道理,秀才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举人,就能入朝为官了,高中生就算考上清华,想当官也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清朝296年,共出现46万名秀才,相当于每年不到1600人,当时的人口在一亿到四亿区间震荡,算一下比率就知道秀才的含金量。

    而且一旦成为秀才,便会跻身士绅阶层,可以享受普通读书人没有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和个人所得税,见知县不用下跪,打官司不能受刑等等

    明清时期,县以下的范围一般依靠乡贤进行管理,这个群体便是以秀才为主,所以在地方上,秀才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他们的身份已经和百姓有了本质性区别,就连盖房子都要比平常人高出三寸。

    秀才里成绩最好的叫“廪膳生”,国家会给发工资,以明朝为例,每年大约能领12到18两白银,按照明朝中期的物价,大约能买一万斤大米,比很多本科生的退休金还要多。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不是都说“穷酸秀才”吗?这就要聊聊古代读书人的小脾气了。

    秀才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因为通过乡试便会成为举人,正式踏入统治阶级,所以秀才准确来说应该叫“生员”,或者统治阶级预备队成员。

    还是以清朝为例,46万名秀才中产生了15万名举人,平均三个人里面出一个,因此考中秀才后一飞冲天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既然未来很可能成为“大老爷”,很多秀才身上便自带“功名”光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从事劳动,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自然就“穷酸”了。

    最后再从大环境说说秀才的地位,我国四九年建国时,全国文盲率超过80%,而且只要认识几百字就不算文盲,所以真实情况肯定比这要糟。

    按照这个比率往前推推,明清时的文盲率至少90%,元朝甚至能达到95%,在那种环境下,秀才堪比三级保护动物,现在的高中生明显比不上。

    单字解释: 古 代 的 秀 才 相 当 于 现 在 的 高 中 生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