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的故事:一篇文章读懂诸葛亮的一生

    2023.12.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第一节隐居隆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笸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偌刘禅治蜀,南征北伐,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玡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排行老二,上有哥哥诸葛瑾,下有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八岁时,其父诸葛珪去世。兄弟姐妹五人就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在故乡阳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直到诸葛亮年满十四岁。

    诸葛亮像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故乡琅玡阳都也遭受了战火的影响,一家人在此无法生活下去。这个时候,其叔父诸葛玄恰好出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于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己逃往江东避乱谋生去了,诸葛亮姐弟四人则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避难。然而不到一年,诸葛玄就被军阀赶出豫章,诸葛玄只得带领他们姐弟四人投奔好友荆州牧刘表。但是没多久,诸葛玄便去世了。而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嫁人,诸葛亮只好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来到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在此盖了几间茅草屋,种了几亩田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此时诸葛亮年仅十七岁。

    诸葛亮自幼聪慧,并且好学。隐居隆中之后,虽然生活清贫些,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在隆中隐居时,诸葛亮用了很多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哪怕是逸闻野史,他都不放过。诸葛亮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不拘泥于一章一句一词,而是观其大概。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通晓兵法战术。虽然是隐居,但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以此为己任,常自比春秋时期的管仲和战国时期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了一批饱学有志的青年人物,如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襄阳庞统等。他们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大事,畅谈个人抱负。有一次,诸葛亮对石韬、徐庶、孟建三人说:“你们三人去做官,将来可至刺史、太守?”三个人又反过来问诸葛亮自己会如何,诸葛亮则笑而不答,可见其雄心壮志更在三位朋友之上。另外,诸葛亮还结交了两位长者,即襄阳庞德公和颍川司马徽,二人对诸葛亮的才华十分了解。有一次庞德公对司马徽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对此比喻深表赞同。从这也可看出诸葛亮的声名之一斑。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最后他终于遇到了自己可以辅佐的明君,这就是刘备。

    第二节三顾茅庐公元201年,刘备在曹操逼迫之下去投靠了荆州刘表。而自镇压黄巾起义以来,刘备曾先后投靠了敌人,深感自己需要人才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在207年,刘备加快了拜访搜罗天下人才的速度。

    三顾茅庐图明戴进他拜访了当时名气很大的颍川司马徽,请求司马徽给自己推荐人才,于是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说:“我们这里的俊杰就是卧龙凤雏。”刘又问何为卧龙凤雏,司马徽就告诉刘备即诸葛亮和庞统也。没过多久,名士徐庶到新野帮助刘备策划军事,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天下少有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能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把诸葛亮带来。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拜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却如此推崇诸葛亮,才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初次相见,刘备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出师一表,天下闻名,千古传颂,评为表中杰作。历朝历代忠臣烈士、迁客骚人书之不倦,或寄托性情,或激励明志。岳飞此帖,传为行军至南阳,秋夜深深,秋雨绵绵,遥想徽钦二帝远囚异国,一时忠心触动,挥泪如雨,写就诸葛武侯出师表,墨气淋漓,豪情毕现。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璋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于是就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从此以后,诸葛亮便成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

    第三节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之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大破曹操,统一全国。于是在公元208年七月,统率十万大军向南征讨刘表。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如此一来,刘备在襄阳一带无法立足,只好奔向江陵。

    江陵地处要塞,而且刘表在江陵屯积有大量物资,曹操恐怕刘备先占领江陵,于是率精骑五千,昼夜行军三百余里,兼程狂奔。当时,襄樊的百姓害怕被曹军屠杀,跟随刘备的人很多。然而由于百姓和物资多,所以整个队伍行动缓慢。于是刘备只好派关羽先率领水军一万人,从水路赶往江陵。刘备等依旧缓慢行进,结果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被曹操骑兵追上,刘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仅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脱险,在江津与关羽水军相会合,渡过汉水之后,又和刘表长子刘琦的军队会合,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刘备所属部队,在被曹操攻击之后共剩下两万多人,实力锐减。

    曹操占领江陵后,决定乘胜沿江东下,一举消灭江东。他亲率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从江陵沿江东下,向东吴进攻。

    早在曹操南征、刘表病死时,孙权得知此消息之后深感不妙,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以吊唁刘表之机劝说刘备和诸葛亮,向东联合孙权。此时,诸葛亮见情势紧急,也劝刘备向孙权求救。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当时孙权拥军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但是他在降曹还是抗曹问题上犹豫不决。诸葛亮于是便以激将法劝说孙权,说:“曹操现在已攻破荆州,实力强大。将军如果能够抵抗曹操,就应当及早与曹操断绝往来;如果不能抵抗曹操,为什么不束手向他投降呢?”孙权听后大怒说:“我拥有全吴之地,十万甲兵,岂能受制于人?”于是决定联刘抗曹。诸葛亮就进一步分析指出:刘备虽兵败长坂,但是所部仍有两万余众,而曹操劳师远征,必定十分疲惫。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惯水战;而且荆州归附的部队并非心服。只要将军派出几员猛将,必能破曹,如此,则三足鼎立之势成矣。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决定派周瑜、程普、鲁肃率三万水军,会同刘备抗曹。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形成对峙局面。时曹军士兵水土不服,染上瘟疫。后来联军用火攻,曹军大败。

    于是刘备乘胜追击曹操,占领了荆州江南地区,后又征得孙权的同意占领了荆州江北地区。公元214年,刘备率军队进攻四川,取得益州。接着,又从曹操手中取得汉中。至此,刘备成为了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军事集团之一,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终于结束,三国鼎立的形势初步形成。

    第四节白帝城托孤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后,势力很快壮大,尤其是荆州地理位置重要。

    但是,荆州对于东吴孙权来讲更为重要,孙权将荆州视为立国之命脉。荆州与孙权所占领扬州之间,有长江相连,交通便利。孙权认为,刺州和扬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得到荆州,他在长江下游便无法立国。但是,刘备又不肯轻易放弃荆州,于是他就派心腹大将关羽镇守荆州。这样一来,孙刘关系恶化,以致破裂。

    公元215年,孙权派兵攻占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而此时刘备命关羽出战,重薪夺回三郡。转眼间孙刘之间大战在即。而正在此时,曹操进兵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危险,于是与孙权讲和,孙刘决定以湘水为界,从此平分荆州。

    尽管双方平分了荆州,但是孙权还是在时刻觊觎着荆州的另一部分。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北伐,并以重兵围攻樊城,造成荆州城兵力空虚,孙权乘机命吕蒙偷袭荆州,吕蒙以伏兵擒获了关羽及其子关平,并将他们杀死,荆州全部归属东吴孙权。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之后,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公元220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刘备于次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并拜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后,决定讨伐东吴孙权,为其弟关羽报仇,准备重新夺回荆州。众臣苦苦劝阻,希望刘备能顾全大局,停止讨伐东吴,但刘备始终不听劝诫。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伐吴,结果在犹亭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其手下大将张南、冯习被杀,胡王沙摩柯、杜路、刘宁则投降陆逊。刘备大败而归。

    经过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和此次伐吴失败的打击,刘备的情绪一落千仗,再加上征战的劳顿,就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病危之际,他派人到成都把诸葛亮请来,托付后事。

    公元223年农历二月,诸葛亮奉命来到白帝城,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然后,刘备又告诫刘禅说:“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应如父亲一样。”诸葛亮见刘备如此信任自己,十分感动,于是流着泪说:“臣将竭尽所能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不久,刘备于四月二十四日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同年五月,诸葛亮辅佐刘禅登基,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以丞相身份兼任益州牧,全力辅助幼帝刘禅。而刘禅也恪守刘备的遗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全由诸葛亮来决定。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汉,休养民力,以培国本。这样,诸葛亮的治理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第五节治理蜀国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是从建立法治开始的。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地方豪强目无法纪,使得国家法令无法实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不久就改变了这种局面,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刘备像为了恢复国力,进一步安定人民生活,诸葛亮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实行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方针政策,使得蜀国的经济力量得到很大增强。为了保护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诸葛亮设立了堰官,并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对都江堰进行保护。

    诸葛亮对官吏要求也非常严格,他任人惟贤,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来到各级机关郡县中任职。在公元223年,诸葛亮任命蒋琬、费伟、董允、王连、陈震等有声望的名流大儒为各种官职。而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则毫不留情地进行罢免和惩办,以树立廉洁公正的风气。诸葛亮生活非常节俭,他曾在给刘禅的奏疏中说过他自己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田地,这些东西足够其家人的生活之用,他自己的所有费用,都是由官府供给,因此,不需要别的产业。诸葛亮的责任感极强,在做丞相的时候,不管什么时间,都亲自批阅公文,十分认真仔细,即使再累,也不肯轻易休息。他勤恳认真的做法,给蜀国上上下下的官员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因为任重事繁,担心有关家国大计的措施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因此,他再三鼓励左右及部下随时指正自己的错误,他曾经这样说过:“要管理好国家,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他这种谦逊踏实的品格是密不可分的。有一次,他的部下董和,因为对诸葛亮处理事情不满意,于是就和其急诊了十次,最后诸葛亮还对其勇气进行了表扬。

    在对待伐魏的问题上,诸葛亮都是一贯坚持联吴的政策。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就考虑如何才能打破吴蜀之间关系的僵局,重修旧好,这样才能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平定南中。为此,诸葛亮于公元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与孙权协商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后顾之忧。

    在民族关系上,诸葛亮虽然是以武力平定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是诸葛亮坚持攻心为上,心战为主。公元225年春,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诸葛亮兵分三路,向南中进攻。出兵不久,南中地区的叛乱首领雍闯被部下杀死,随后,孟获成了南彝的首领。于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次将他活捉,又七次将他释放,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国。这样,南中各地少数民族统统归附。

    平定南中后,蜀汉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集中力量,准备北伐。

    第六节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就提出的目标。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对后方的政治、军事作了妥善的安排之后,就率领老将赵云、魏延及年轻将领马谡等,亲率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北伐。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大军向祁山方向(在今甘肃永县东)进发。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进行督战,并派大将张邰抵御蜀军的进攻。诸葛亮命参军马谡扼守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迎击魏军。结果马谡自认为精通兵法,不遵守诸葛亮的战前部署,私自上山,被张邰打败,痛失街亭。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此状况,只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并不甘心,而是着手准备新的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曹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趁机再次北伐,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率军死守二十多天,蜀军粮草将尽,而魏将曹真又率兵来援,诸葛亮只好无功而返。而在随后的公元229年、231年,诸葛亮又分别进行了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是始终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而且,因为粮草运输的问题,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为了此次北伐,诸葛亮作了三年的准备,他设计了流马来运输粮草,并且和孙权约好同时伐魏。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将司马懿在渭水相对峙。为了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决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与渭水沿岸居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则采取了坚壁拒守的对策,不出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但是司马懿就是不为所动。诸葛亮命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嘲笑他懦弱,试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竟含笑接受,仍不为诸葛亮所动。而此时传来消息,与诸葛亮同时出兵的孙权兵败而退回江南,诸葛亮就不由担心魏国的援军会不会到来。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和杨仪按照诸葛亮生前部署,撤退到汉中。尽管司马懿得到蜀军撤退的消息,但仍不敢追击。所以当时就有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的号)”之说。后来,唐代诗人杜甫在评价诸葛亮时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也反映了后人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惋惜。

    蜀汉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为了表彰诸葛亮生前的品德和功绩,封赐诸葛亮谥号忠武侯,并将他安葬于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

    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他作为一代名相,在三国时期进行的纵横捭阖的军事策略和治理蜀国取得的业绩,使他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了智慧的化身。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的 故 事 一 篇 文 章 读 懂 诸 葛 亮 的 一 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