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棺材在下,地上为何还要堆一小土堆?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2022.07.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中国的传统墓葬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变迁中,显露出其独特的审美和世界观。

    历史文献显示,我国古代墓葬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凸起于地面的“坟”,另一种则是与地面齐平的“墓”。

    这两种葬式在周朝时期就已普遍存在,而且与社会阶层的高低密切相关,地位越显赫的人,其坟头的土堆也越大,形似小山。

    土葬作为一种长期的葬法,其流行与古人对生死、灵魂与肉身的认识紧密相关。

    据传统观念,人的魂魄升入天界,肉体则归于尘土。因此,适当的安葬仪式被视为重要的仪轨,以确保灵魄的升天和肉体的安置。

    例如,张家世代采用土葬的习惯,张还记得孩提时代,家族在风水宝地建造墓地的场景。

    那时,全家参与墓穴的挖掘与填土,张的父亲在烈日下汗流浃背,但为了先祖的安宁,他毫不松懈。

    土堆的形成并非无意,而是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它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古时墓碑并不普及,常以木牌代替,但这种标记容易损坏,不够显眼。

    因此,通过在墓穴上方堆砌小土堆,既能够提供一个持久且明显的标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无意间的踩踏或亵渎。在没有石碑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在实用性和经济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张老回忆起小时候,如何被教导要尊重这些小土堆,因为它们不仅是一个标记,也代表了一种对先祖的尊敬。

    甚至在村中,曾有传说讲述那些不小心践踏坟墓的人,会遭受不幸,使得村民们对这些土堆更加畏敬。

    因此,土堆成了墓地的显著标志,提醒过往者注意,避免亵渎。张曾亲眼见证一名外地人因不慎踏过坟墓而病重,这加深了他对土葬的尊重。

    其次,土堆还具有定位功能。古代没有统一规划的墓园,人们在郊外随意安葬,没有土堆的话,寻找祖坟将变得困难。

    在没有明确坐标和地图的情况下,土堆成了后人寻找祖先墓地的重要线索。尤其在树木丛生、地貌变化的郊外,这些土堆就像是向家族成员展示的导航标志。

    每到清明祭祖之时,张老总是凭借这些土堆的高低、形状来辨认祖先的安息之地。

    第三,土堆也象征着身份地位。古人极重外在的“面子”,墓堆大小成为展示身份的一种方式。此外,土堆还具有防护作用,其结构类似屋顶,能防止雨水渗入坟墓,保持墓室干燥。

    土堆的高度和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财力。高大的土堆往往意味着墓主曾经的威望或家族的显赫。

    张老的祖先虽然不曾富贵,但每每看到祖墓那虽不起眼却坚实的小土堆,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对先人的敬意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古代土葬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由于墓葬成为盗墓贼的目标,人们开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一些墓主设立机关,或者派人看守,但这些措施往往效果有限。

    而另一些人则选择更为低调隐秘的葬法,如秦始皇陵、成吉思汗陵等,外表平平,难以被察觉。

    宋元以降,随着水泥的出现和木质、水泥墓碑的普及,坟墓的保护效果增强,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葬的传统也渐渐被冲淡。

    最后,土堆的构造也有其实际意义。在防止雨水直接侵蚀坟墓方面,土堆起到了重要的防护作用。

    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引导雨水流走,减少对墓穴的直接冲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墓穴的结构安全和尸体的不受侵扰。由此可见,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堆,实则是古人智慧与传统的结晶。

    现代城市土地紧张,再加上子孙往往无法常年守护故土坟墓,火葬逐渐成为主流。如今,传统的土堆墓在城市中越来越少见,许多已被夷为平地或隐没在杂草之中。

    老张虽已迁居城市,但心中依旧留有对传统土葬的依恋。他希望自己最终能回到家族的土地,与祖辈合葬,维护着那份对传统的敬重与眷念。

    单字解释: 棺 材 在 下 地 上 为 何 还 要 堆 一 小 土 堆 ? 没 有 我 们 想 的 那 么 简 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