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小学时,一篇韩非子">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让我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真是相当佩服扁鹊的高超医术,只是见了一面就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可惜那蔡桓公因傲慢偏见,最后病情恶化一命呜呼了。总结一下,蔡桓公之死原因有四。

    首先,个性傲慢,不虚心接受健康问题。蔡桓公初期本无大病,用今人的话说,他可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君有疾在腠理”,就表明了只是肤色上有些不佳,或是因为国事操劳,或是酒色过度,但医生通过“望”已经诊断,就说明邪气已经侵入肤表。而此时,他认为没有问题。那么,今人何尝不是呢?疾病刚刚入侵时往往都不在意,最后养成大病。当今社会,多数人工作压力大,常常休息不好。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显示大约80%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所以,当体现到面色不好时,要立即调整身体机理,绝不能带病运转,否则因小失大。

    其次,蔡桓公讳疾忌医,误解医生之善意。文中有“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说明了蔡桓公即使默认自己或许有点小病,但认为是“好治不病”,因此误解了扁鹊的善意,以为扁鹊是据此邀功。同样,今人类此者比比皆是。很多人自认为医生夸大了个人的疾病,认为自己身体强壮,不必吃药打针,甚至误以为医生的诊断是为了盈利!我们不主张一般疾病就大动干戈的治疗,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但当诊断结果明确时,最好是遵循医生的建议。

    再者,蔡桓公固执己见,死要面子活受罪。文中蔡桓公至少三次拒绝扁鹊的意见,蔡桓公难道是不相信扁鹊的医术吗?虽然文章中没有表述详细,但我认为蔡桓公是因为拒绝了一次后,面子上就过不去,只有一再拒绝。最后,病入膏肓了,不得不去找扁鹊,也就是说命都保不住了也不能再要面子了。可惜扁鹊已逃走了。当今时代的人们,也有许多人碍于面子,碍于隐私,甚至碍于怕花钱,不愿谈病,不愿就医,或者保守治疗。就生命与面子问题而论,孰重孰轻?我想无需多言。

    最后,我认为蔡桓公之死,也因扁鹊言语不当。作为一国之君,扁鹊见面即说“大王您有病,体现在皮肤上,不治会更严重”。试想,谁听了这种话都不会开心的,何况是自认为“万岁”的人。也许考虑扁鹊是名医,出于情面没有治他的“咒诅”之罪,蔡桓公只扔出了句“寡人无疾”。此后,扁鹊数次如此说,蔡桓公自然数次不悦,才屡屡拒绝扁鹊的诊断和治疗。这让我想起了医生的“望”字,给病人诊断时,不仅要凭良心诊断其疾病,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注意患者的心理感受。这样说,扁鹊的说话技巧需要提高了。

    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从中医上来讲,先是由湿寒邪气侵入皮肤,之后造成或痛、或虚、或不通,到最后酿成大病。先后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君有疾在腠理”,中医说的腠理,即病已侵入肌肤表面。当时患者是难以觉察的,因为表现不出什么症状。所以,蔡桓公也因此大意了。

    第二,“君之病在肌肤”,中医上认为如果侵入腠理的疾病没有及时排出,那么病情将继续扩张深入到肌肉和经络里,使气血不畅,体现为怕热或怕冷等。这时候,也不一定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第三,“君之病在肠胃”,中医上认为此时病邪已随血液循环进入到脏腑、经络,身体会感觉不适。诊断出此情况的患者要调理、养生,或是开些中药。患者绝不能放松警惕,结果会越来越重。

    最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邪已经十分壮大,破坏力很强,各脏腑均严重受损,身体疼痛,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从西医上来讲,病情已经恶化,已经可以检测出各种病变数据了。

    总之,关爱健康,即要关注身体上细微的变化,也要调节好心情,正确面对疾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单字解释: 扁 鹊 见 蔡 桓 公 读 后 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