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91年,浦安修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希望您亲自审查彭老总的传记

    2024.01.2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38年,已经年过40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依旧是单身一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曾多次提醒他要抓紧自己的婚事,不能再拖了。但前两次失败的婚姻让彭德怀对爱情和婚姻心灰意冷,他曾表示终身不娶。

    1938年9月,彭德怀从抗日前线回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有一天,他正在办公室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谈话,陈赓突然跑了进来,并他对说:“老总,今天下午举行机关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女子排球赛,你是不是去看看?”

    陈赓

    彭德怀却直接拒绝说:“我没时间,你替我看吧!”

    陈赓说:“工作固然重要,可也要关心一下群众生活嘛,你不去,不是明摆着让姑娘们说……”

    彭德怀打断陈赓:“我彭德怀有什么事怕她们说嘛!”

    “如果不去的话,她们会说你官僚主义,架子大,下级请不动!”陈赓一边说,一边向李富春使眼色。

    于是李富春也在一旁帮腔:“抽空去看看吧!盛情难却嘛!”

    彭德怀被陈赓这么一激,只好站起身说道:“我有什么架子嘛,去就去吧!”然后和陈赓一起来到了球场。

    这场比赛非常激烈,别看姑娘们平日里文文静静、慢条斯理,但在球场上打起比赛来,却个个生龙活虎,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霸气。彭德怀看得津津有味,他尤其注意一位个子比较高的女球员,那位姑娘不仅球艺精,形象也不同一般,白皙的脸蛋,泛着红晕,苗条的身材在球场显得矫健,只要她打个一个好球,彭德怀便悄悄抬手鼓掌。

    彭德怀

    不久以后,李富春又邀请彭德怀参加了一个后方知识分子与华北前线军政干部座谈的茶话会。彭德怀在会上发现角落里坐着一位白皙秀丽、仪态文静的姑娘,他仔细一看,正是那天他在排球赛上特别关注的那个姑娘!他便走了过来,和姑娘攀谈了起来。

    彭德怀首先问道:“这位同志贵姓?”

    姑娘马上站了起来,有些局促地回答说:“我叫浦安修。”

    此时在一旁的李富春马上介绍说:“小浦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卢沟桥事变后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是山西党组织派到延安来的。”

    彭德怀问:“这么说,你在大学就加入了党的组织?”

    浦安修回答说:“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参加了民族先锋队,进到北平女师大就入了党,担任地下交通员,负责文件、情报的传递。”

    彭德怀略带惊讶地注视着浦安修白皙秀美的面庞,禁不住点头赞赏,聊天结束后,他热情地和浦安修握了手,并高兴地说:“小浦,今天认识你很高兴!”

    彭德怀和浦安修

    晚上李富春回去以后,和妻子蔡畅说起了今天茶话会上的事,最后他有些疑惑地说:“德怀今天的行动有些奇怪呀!”

    蔡畅以女性的敏感回道:“我看德怀是看上人家小浦了,你要向组织上反映这个情况。”

    李富春点头沉吟着:“我也是这么琢磨着,他这个人我知道,感情不会轻易外露。”

    蔡畅说:“德怀都40岁了,婚姻问题还没有解决,咱们可不能袖手旁观。”

    第二天,李富春就把情况报告给了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陈云也十分赞成撮合彭德怀和浦安修,他说:“这个情况要向中央反映,是该帮助德怀同志解决婚姻问题了。”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也非常支持地说:“现在,中央就两个人的婚姻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王稼祥,另一个就是彭德怀。彭德怀比王稼祥大8岁,应当优先考虑。把任务交给李富春,要来个速战速决,争取在六中全会期间拿下来,把这件事当成六中全会的一件喜事,坚决不能让彭德怀单身回到太行山前线去!”

    晚上李富春就来找彭德怀,他说:“德怀哥,你回到延安这么多天了,延安可有不少优秀的年轻女性,你看上哪个了?是不是觉得那个北平女大学生小浦不错?”

    李富春

    彭德怀大笑:“你个鬼精灵! 这个小浦是挺不错的,我只是和她多说了几句话,还谈不到别的地方去。”

    李富春一本正经地说:“我跟你说啊,你的这件事毛泽东同志都有‘指示’啦!”

    彭德怀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难为中央这么关心我,可是这婚事又不比别的事情想快就快,人家不愿意你怎么办?”

    彭德怀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他要考虑的东西太多,譬如他与浦安修之间的年龄、文化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此前几度婚恋感情挫折的经历让他犹豫了。

    李富春鼓励道:“首先要有信心嘛,你喜欢小浦,这是个基础,你得拿出大将军的勇气来!”

    在李富春的鼓励下,彭德怀终于决定向浦安修表白。不久以后,在李富春的安排下,两人再次见面了,彭德怀向浦安修诚恳地介绍了自己:他的经历、他的追求、他的性格、他此前的婚姻、他对未来伴侣的期望。说完之后,他便纵马离去了。

    不久以后,彭德怀收到了浦安修给他写的一封信,信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却以独特的情怀和语言表达了她自己愿意与彭德怀相伴终生的愿望,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

    两人下一次见面时,彭德怀终于向浦安修表白:“我是打柴棍子出身的大老粗,能配上你这个大学生吗?”

    浦安修回答说:“不!你首先是受人爱戴的大将军。你的英雄业绩,我是仰慕和崇拜的。”

    “我修养不到家,爱发脾气。我命苦,你跟我是要受苦的。”

    “革命总是要吃苦的,我情愿。”

    这一年的10月10日,彭德怀和浦安修正式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结婚当天,滕代远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5元钱买了半筛花生、半筐苹果,为老战友祝贺。几个消息灵通的战友也赶了过来,大家一起吃了一顿比平时略为丰盛的晚饭,帮彭德怀和浦安修把行李搬到了一起,热热闹闹了大半个夜晚。

    几天以后,彭德怀就回到了前线。不久以后,浦安修也来到了前方,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直属队工作。但彭德怀对妻子说:“敌后很艰苦,不用说战士,营团干部也不能结婚或和爱人一直生活,我们能一起在前方,已经很令人羡慕了,你还是不在总部工作为好。”

    浦安修很理解丈夫,于是转到北方局工作。每到周六,她吃完晚饭才去总部和彭德怀团聚,因为她的供给关系不在总部,所以不能在总部吃饭,周日早上就得赶回北方局。夫妻俩把这种生活叫做“过礼拜六”。

    太行山区严重缺水,当时每人每日仅供应一盆水。浦安修每次来达彭德怀这里时,警卫员便打来两盘水。彭德怀总是退回一盆,然后同浦安修共用一盆水。彭德怀心疼妻子,总是把每月的零花钱攒下来,留着给她补营养,他一般会买一些核桃,事先砸开、剥好,等妻子一来就拿给她吃,有时他也用茶缸在火上为她熬点红枣汤,或在坑灰中煨几个土豆给她吃,在那时的环境下,他只能做到这些。

    而以前从来不会针线的浦安修,也开始细心地为彭德怀缝衣补袜了。有一次,浦安修发现彭德怀的衬衣破得实在是不堪缝补了,她便用自己仅有的一顶旧蚊帐为彭德怀缝制了两件衬衣,彭德怀穿后开怀大笑,连声说:“好,舒服!”并把另一件送给了警卫员。而浦安修却因为没有了蚊帐,在漫长夏夜忍受着蚊子的骚扰,越来越消瘦了。

    1942年,日军发动了“五一”大扫荡,浦安修在随机关转移时被日军冲散了,过了5天才被找回来,她的脚被打得到处都是水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大家都对彭德怀说:“彭总,您该照顾照顾安修同志了!”但彭德怀却说:“知识分子,该多锻炼锻炼!”

    但到了晚上,浦安修洗完脚后,彭德怀亲自为她挑了脚上的水泡,一边挑一边心疼地埋怨:“往后你走路,可要找平坦路走!”

    5月25日,日军再次奔袭合围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机关,总部和北方局连夜突围。此次突围我军伤亡惨重,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阵亡。27日晚,突围人员在小南山村集结,彭德怀一个一个进行点名,但他始终没有点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妻子浦安修。点名结束后,警卫连长要带着人找浦安修,却被彭德怀拦住了,彭德怀含着热泪说:“肯定牺牲了,没必要再找了……”

    浦安修并没有牺牲,她刚找到总部时,因过度饥饿疲劳,便倒在一个小屋的炕上昏昏睡去了,谁也没有发现她。事后当彭德怀见到疲惫不堪的妻子时,他虽然非常高兴,但还是开玩笑说:“我以为你活不成了呢!彭德怀的老婆,可不能叫敌人抓活的呀!”

    浦安修

    浦安修听后就哭了,她骂彭德怀没有良心,彭德怀却笑着解释说:“要说你特殊,就特殊在这个地方,你是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你不能当俘虏,你当俘虏丢的是八路军的脸!”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将彭德怀从前线召回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从这时一直到1947年2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彭德怀终于过了3年多的安居生活,他特别希望能和浦安修有一个孩子,每次当他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时,他总会把孩子抱在怀里,从口袋里摸出特意准备的一小粒糖果或一小块馍片放进孩子嘴里,然后露出慈爱的笑容。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没能有自己的孩子。

    全国解放以后,彭德怀就任中共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他和浦安修在西安安了一个家。但这种幸福的日子刚过了一年,彭德怀便离开了西安,直到一个月以后,浦安修才知道自己丈夫已经奉命抗美援朝,而且已经取得了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彭德怀在朝鲜

    浦安修于是写信问彭德怀:“是否需要我到朝鲜去?”彭德怀在朝鲜大榆洞的指挥所里收到妻子的信以后,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是在国外,千军万马在打仗,她来干什么哟!”他并没有给妻子回信。

    1951年10月中旬,浦安修到东北参观,参观结束时,参观团的负责人对她说:“这里离朝鲜很近了,你到朝鲜去看看彭总吧。”浦安修早就听说彭德怀曾因敌机轰炸,几次险些遭难,心里十分挂念,自然同意。

    11月中旬,浦安修到达安东,志愿军司令部接到她即将到朝鲜的通知后,赶紧向副司令员洪学智进行了报告,洪学智知道彭德怀的脾气,他悄悄嘱咐值班室的几个人说:“这事要保密,不能让司令员知道。”

    洪学智

    随后洪学智派车去接浦安修,但车在来司令部的路上遭到了敌机的空袭,浦安修的头不小心撞在了挡风玻璃上,前额划破了一大块,鲜血直流。车开了一晚上,终于在天亮时到达了司令部。

    第二天早饭时,彭德怀发现桌上多了几个菜,便问洪学智:“今天是怎么回事?”

    洪学智笑着说:“今天有个客人要来这里吃饭。”

    彭德怀更觉得奇怪了:“什么客人?我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

    此时浦安修过来了,她头上扎着白纱布,彭德怀见到她以后,又惊又喜,他不禁大笑道:“噢,原来是你!”

    但彭德怀很快从个人的感情中摆脱了出来,他严肃地对妻子说:“很多干部的家属都没有来,司令员的老婆来了,一百万志愿军指战员的家属怎么办?你住两天就回去吧!”

    浦安修觉得十分委屈,结婚这么多年来,两人一直聚少离多,她的泪水不由得流了下来,但她还是理解丈夫的苦心,住了两天后就回国了。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彭德怀终于凯旋归来,他们把家安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这是一间四合院,算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家。但彭德怀的工作负担更重了,他要么经常外出,回到家里也有看不完的如同小山似的文件,浦安修恨自己帮不上他的忙。

    结婚这么多年来,彭德怀和浦安修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他总觉得给妻子的爱太少太少,欠下的债太多太多,他经常对人说:“安修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她长得很美,心也很美,可是我给予她的关照很少,我给她的爱很少,每每想起这些,心里十分地不安!”

    浦安修和邓颖超、康克清

    尽管浦安修在1962年迫于压力,不得不离开了彭德怀。但中央和组织人事部门都知道这对夫妻的一生是赤诚相爱、忠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1978年,中央在为彭德怀平反和恢复名誉时,依然认定浦安修是“彭德怀的夫人”,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正确的、公正的、深得人心的!

    彭德怀平反以后,浦安修为自己约法三章:

    1.在一切场合,不以彭德怀的夫人自居;

    2.严格按照彭德怀生前的要求,坚持只靠工资生活,同时尽一切努力帮助受彭德怀问题株连的干部和群众恢复名誉,解决困难;

    3.把彭德怀的遗物、遗产和补发的工资全部分给彭德怀的侄子、侄女,自己分文不取。

    晚年时的浦安修

    彭德怀生前的存款、补发的工资和去世后的抚恤费共有4.8万余元,浦安修根据他的遗嘱,将这些钱分给了他的侄子侄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彭德怀留给她的4000元,她把2000元在回彭德怀家乡时接济有困难的乡亲朋友,2000元作为军委组织的彭德怀同志历史研究写作组的零星招待费用,她自己没有留下一分钱。

    此后浦安修将自己的余生都用于收集整理彭德怀的革命事迹,她先后编撰了《彭德怀生平大事年表》、《彭德怀传略》、《彭德怀军事文选》等著作,如实、客观地反映了彭德怀的一生。

    后来由于中央军委规定家属不参加传记的编写工作,浦安修主动退出了《彭德怀传》的编写组,但她仍然积极帮助编写组做工作。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彭德怀传》出版,浦安修便与世长辞了。

    1991年5月1日,浦安修已进入弥留之际,但她仍然惦记着《彭德怀传》的编写工作,她强撑着病休,给国家主席杨尚昆写了一封信:

    尚昆同志:

    您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还来看我,我心里非常感激和高兴!但当时因心情过于激动,竟没有向您面报我最重要的心事。为彭老总光辉、伟大、革命的一生写一本传记,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在病中更是终日萦绕于我的心头。

    传记编写组10多年来做了很多工作,现一部分已可送审,一部分正在修改。我非常希望在中央党史、军史领导机构的指导下,有一本好的传记问世,使之有利于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代,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正气,并有利于安定团结,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您是最了解彭老总的老战友,我希望彭老总的传记能得到您的亲自审查,但考虑您国事太多,恳请您能加以关照,委托有关组织或指派专人负责传记的审稿工作。重托了!

    浦安修

    1991年5月1日

    这是恳切的重托、殷切的愿望,也是带泪的遗嘱!

    1991年5月2日,浦安修病逝,享年73岁。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彭德怀传》终于出版了,相信浦安修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单字解释: 年 浦 安 修 临 终 前 给 杨 尚 昆 写 信 希 望 您 亲 自 审 查 彭 老 总 的 传 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