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中国古代所说的“圣王”,原来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去世,享年96岁,查尔斯成为英国国王。

    讨论女王的话题很多。但我忽发奇想,觉得另有问题值得讨论。因英国特殊的制度和女王的表现,突然发现伊丽莎白二世与中国古代所要求的“圣主”“圣人”极其相似。诸子百家与后来的文人集团所求其实差别也并不大。

    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制度的问题,而不仅仅个人修为或德行的问题。

    众所周知,英国至今实行的仍是君主立宪制,即便她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她还是拥有附属国、领地以及君王。

    近70年来,英国走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苏格兰独立危机、脱欧,当然,还有新冠疫情。但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全部见证了这些过程。

    虽然她只是君主制和王室延续的象征,是英联邦的元首,影响也不小,但她实际上无任何实权。

    也就是说,英国的王,无论男女,实际上只是国家元首而已,仅仅是国家元首,即便他们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受人尊敬。但他们插手不了国家的政治事务。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70年来,就从不插手英国政治事务,只是倾听,不时发表团结人心的讲话,进行元首外交基本事宜。她不干涉首相的政策,只是像一个“吉祥物”一样凝聚国家和人民。

    这不就是老子所要求的“圣人”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么?

    道家的老子要求的“圣人”,其实就这么简单。说是“无为”,倒也不是啥都不干,而是要做正确的引导,不瞎折腾。“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老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让“圣人”统治下的人民自我发展,听凭其兴起低落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包括精神滋养)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功业才永存。

    这不就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做法么?

    当然了,老子还要求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女王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但却也做得差不多。这70年间,女王一直在殚精竭虑地挽救君主制。发挥她所认为的英国王室成员的德行准则——高贵、优雅、疏离。努力在传统制度和现代发展中寻求平衡,但是不急不躁,特别清静。

    她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一定有人说,这只是老子的要求啊,道家的要求。

    英国民众悼念伊丽莎白二世

    其实,儒家要求的“圣主”,大体也差不多。

    从孔子开始,就追求回到周礼时代,虽然孔子是退而求其次,觉得三王之世难以望其项背,回到西周、东周就很好啦。但孔子追求的圣主、圣王,其实也是不怎么管事情的,事情由孔子之类的为君主服务的人来做。也就是由做官的士人来做。

    那么君主干什么呢?

    当好领导就可以了,你当天子,修炼个人德行,以礼乐制度约书社会,各等级像音乐那样的和谐相处、共存发展。

    其他的事情君主要做么?

    不需要!

    儒家是主张搞封建制度的,当然,主要是周的封建,而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封建。周的封建,就很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个共同的天子,其他诸侯国拱卫天子即可。看起来儒家不主张立宪,但实际上,礼乐制度就是他们的宪法。礼,制定等级,把人区分开各个等级来。乐,调和各等级矛盾。其他所有的一切配套制度,都是在礼乐指导下进行的。

    天子做什么?

    主要职责就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没错,就像伊丽莎白二世任命新任首相利兹·特拉斯那样,这就是选贤与能,就像伊丽莎白二世四处访问,与很多国家来往一样,这就是讲信修睦。

    儒家要求的圣主,就干这点事情。只要遵守礼制,修身养性,德惠苍生,就可以实行王道了。

    至于王道之下的世界如何?儒家并不担心,即便那些诸侯国实际上渐行渐远,心无王室,但那时礼乐制度不普及、没执行到位的问题,是君王德行不够,无法使万民归心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要求的问题。

    儒家要求的君王,以自身的光芒去教化百姓就可以了,不能不教而杀,不能不戒视成,不能慢令致期。否则,就是虐、就是暴,就是贼。

    反正伊丽莎白二世就是这样干的,她坚守的高贵、优雅、疏离,英国人民其实耳濡目染,也做追随。

    即便是专心为君王服务,只为君王打算的法家,其实也对君王做出了要求。他们只让君王手操“二柄”,会一些权术手段即可。其他的都不大所谓。

    其中心思想是法术势结合。君王只需要把握这三个核心店就可以了。法,是君王定发;势,是君王握权势;术,是君王驾驭之道。

    君王要做到这些,也很简单,抱紧二柄即可。

    二柄,就是赏罚之权。天下是君王的,他有权力赏给任何人,别人帮他做事,做好了赏,做不好就罚。但原则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那要做到这样,君主其实不用做什么事情,判断就可以了,韩非子">韩非子就认为君主不要做任何事情,“君无为,法无不为”。制定一个法,玩弄点权术,握稳二柄就可以了。

    后来的法家派基本都这样要求,诸葛亮就是法家,他的治国理想就是,宫中(皇帝)、府中(政府,其实就是指丞相府)和谐相处,一切政治事务,由丞相府办,皇帝不需要做啥,皇帝只需要平衡两个东西——赏、罚。丞相府办事不好,皇帝可以惩罚责问,但皇帝不能干涉他干啥。皇帝只需要听,要开张圣听,不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反复说的就是,皇帝把赏罚之事做好就行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格意义上,他们要求的皇帝也就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最高军事指挥,最高任免权,但办事的实权,在于丞相府。

    这跟现在的英国政体设计,很多地方相似,甚至一样。英国的君王,也就这些功能,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和等权力。

    但具体实权在于其首相内阁。能不能用好内阁,就是诸葛亮所说的赏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伊丽莎白二世也做到了。70年来,她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传统,却稳操二柄,始终岿然不动。

    虽然名义上给了女王权力,但女王从不轻用。

    这甚至是中国古代自秦始皇之后臣子集团的共同理想。但皇帝跟皇帝不一样,皇帝总想捏着实权,没多少皇帝像刘禅和伊丽莎白二世那样“无为”。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中,皇权和相权不断斗争。汉武帝努力过了,他觉得丞相权力太大,自己是个弱宝宝,就开始派刺史。曹操努力过了,他当丞相之后,架空皇帝,他便不想要丞相,他的后代就不要丞相。隋代皇帝也努力,他们把宰相制度做了切割,分为决策、审核、执行三个环节,对应地设置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部门。中书、门下合为政事堂,称为政府,相当于两汉的相府。

    一直到唐代,二者还在不断碰撞。唐代虽然有宰相,但实际上其实没有,因为他们把尚书省负责人逼出政事堂会议,专门去做执行。中书、门下合并办公,不作相互制衡。但是,宰相人数多设了几个,人数不定。但这也难免大权独揽,比如李林甫和杨国忠。

    宋代就开始动手,皇权对相权动得最大的手术。赵匡胤是个聪明人,他不变别的,但是分蛋糕。宰相制度要么?要!但变一下,宰相有两等,正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的叫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与其下属各部分执政。再把政务划分成三块,行政、军政和财政。行政权在政事堂,也叫政府,组成部门是中书、门下、尚书,但实际上执掌实权的中书省在宫中,权力把另外两省逼得等于没权利。军权归枢密院,枢密使管着,比如《水浒传》里的童贯,就是这个官。财证券归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

    然后这些最高长官互不统属,谁也管不了谁,只能皇帝专管。

    这算有宰相么?

    实际上已经没有了。

    到了明代,老朱家彻底灭了宰相制度。老朱家的皇帝哪怕在宫里几十年不出来,也手握大权。

    儒道法,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官集团所要求的那种“圣主”模式,彻底不存在了。

    而单从形式上看,在当今社会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却做到了。她最大的突出点,实际上就是不跟“宰相”(首相,或者政府)争权。这也是她稳坐70年王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间最大的区别不过是继承制度不太一样,即便孔子所要求的的礼乐封建制度到秦始皇那里就彻底断绝了。但其中的继承制度却一直传了下来,那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周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继承制度。他们继承的财产可不是简单的钱财,而是天下、家国,所以设计得很绝对。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彻底断绝了小宗(庶子)的念头,不给你任何非分的想法。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小宗上位、窝里斗的戏码,但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了更少的流血。在中国古代,小宗上位难如登天。非嫡长子要上位,那只有一个办法,逆取。

    逆取也有成功的。第一个带头的是秦始皇的少子,逆取成功,江山丢了。隋炀帝,杀兄逆取,成功,江山丢了。李世民,杀兄逆取,成功!另外的小宗上位的是宋太宗,但之后的遗传不好,宋就比较软弱。宋太宗之后的宋代皇帝,生育能力极差,孩子也经常夭折。比如宋仁宗,称“宗”,其实也是小宗,他是他的五个哥哥都夭折后才有机会上位的。仁宗自己两个儿子全部早亡,只能以样子为继承人。宋代皇帝能生孩子的是不务正业的宋徽宗,他后宫女人多,儿子也生了38个,但几乎都被他的不务正业断送了。第九子赵构躲过一劫,为南宋高宗,但他也无儿子,以养子为继承人。

    明代也有逆取的。

    但毕竟比起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和西方封建制度来说,算是争斗流血最少的,匈奴、突厥、蒙古政权最大的弱点都在这里,继承制度不是很明确。西方封建式制度当然也是如此,英国王室当然也继承了这个特点,当然,他们更加开放。女儿、女婿,也是有继承权的,这当然是平等的表现,但自古以来,西方封建式的继承制度经常把他们带入沉沦深渊。或许,西方人正因为如此,才最早进行一夫一妻,罗马那些大帝们,即便也有这个优点,但他们很多人败在了皇后和子女的手中。中国的特点是,君王们不在乎有多少女人,但都得拼命生儿子,当然是为了宗法制度服务。

    伊丽莎白二世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不过,如今她这个位置,已经不足以吸引那多么人来争,查尔斯王子也是自我生活,潇潇洒洒的到了古稀之年,即便仍称王子。但他能否如母亲伊丽莎白二世那样淡泊而有分寸,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拭目以待。

    实际上,我认为英国最大的问题,其实也不算是什么脱欧之类的,而是王室王权的退缩或者进击。假设,出现一个国王,并不如伊丽莎白二世这样的宁愿当“圣王”,而是要有作为的专制。那斗争才算刚刚开始。即便他们的国徽上写着“心怀邪念者可耻”,但谁能保证呢?国王,还是首相?

    单字解释: 中 国 古 代 所 说 的 圣 王 原 来 就 是 英 国 女 王 伊 丽 莎 白 二 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