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杀魏延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史书暗藏秘密:一石三鸟太高明了

    2022.06.06 | 历史网 | 次围观

    自古以来,如果要说哪位历史人物最聪明,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名字,很多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的一句诗,可谓道尽了今古之人对诸葛亮的推崇。

    但俗话说,人无完人,堪称千古道德典范、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有令后人诟病、意难平的事迹,比如设计诛杀魏延。我们知道魏延是蜀汉最后一员的大将,战功赫赫,举足轻重,诸葛亮临终前却故意排挤他,最终造成了他的死亡!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死魏延?有人说,是魏延脑后有反骨,也有人说,是诸葛亮嫉贤妒能。我觉得,说这话的人,要么小说中毒太深,要么就是对诸葛亮了解太少。

    如果我们对史书《三国志》抽丝剥茧,仔细分析,就能察觉到一丝隐晦,也许魏延之死,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般简单。背后或许隐藏着诸葛亮更深层次的密谋……

    蜀汉最后的名将,真的脑后有反骨?

    魏延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后人对魏延充满了刻板印象,一想到他就说他脑后有反骨,是个狼子野心之徒。然而这与他历史上的真实形象相去甚远,想要探索真相,我们必须知道一个真实的魏延是怎样的。

    魏延,字文长,南阳义阳人。《三国演义》中他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在城破之时斩杀韩玄投降了刘备,因此被诸葛亮认定为脑后有反骨。而在《三国志》里,对魏延的来历并没有交代,一登场就只有“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短短8字。

    不过我们根据史书的蛛丝马迹,可以推算他的发迹过程。首先魏延的个性非常的高傲,人的性格往往在年幼时期就已经养成,在三国那个乱世,一个贫穷家庭想养出性子高傲的儿子,是很困难的。这至少说明魏延的出身家庭,绝不是普通家庭。

    魏延又是如何加入刘备势力的?史书也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刘备传》中记载,刘备投靠刘表后,被安排在新野一代驻扎,并允许其招兵买马。刘备声名远播,“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当时魏延家乡义阳正与新野比邻,都属于南阳郡,距离很近,所以魏延在此时投靠是很有可能的。无独有偶,在刘备集团中,出身南阳的谋臣武将有数十位,这也侧面佐证了这个说法。

    魏延加入刘备势力后,《三国志》没有记载其领兵事迹,只是提了一句“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这很值得玩味。根据《后汉书》记载,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也就是说,能统领部曲之人至少也是个校尉。

    而一个校尉所能统领兵马在的3000到5000之间,而刘备入蜀只带了一万人马,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魏延投靠刘备后,先后参加了赤壁之战和攻略荆州,屡立战功,因此被提拔为校尉,并且深受刘备赏识,与黄忠一起成为唯二跟随刘备入蜀的将领。

    刘备入蜀后,很快与刘璋爆发了益州之战,魏延开始崭露头角。战事初始,刘备兵少又缺粮,形势极其危急,幸亏魏延黄忠力挽狂澜,多次大败刘璋军队,才使得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

    刘璋投降后,魏延升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将军称号中比较低级的一种,比裨将军高,比偏将军低,属于将军入门。别以为这不值钱,要知道赵云跟随刘备30年,长坂坡后才被封为牙门将军,而魏延只用了十年,30岁就达到了,可见刘备对魏延的欣赏。

    这还不止,在平定汉中后,刘备急需一位大将镇守这个军事要地。当时人们比较看好资历深,战功多的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防守方略都规划好了。但在一次宴会上,刘备却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

    当时满场皆惊,包括魏延自己。但震惊过后则是无限的感动与豪情。刘备问他:“你将镇守汉中,若曹操进犯怎么办?”魏延直接道:“如果曹操率百万之众而来,我为大王拒之!如果曹操胆敢只率十万之众前来,我就为大王吞了他们!”

    这一番豪气干云的话语,瞬间打消了人们心头的疑惑,纷纷称赞刘备识人,提拔了这么一位优秀将领。就连颇不服气的张飞,最终也选择了闭嘴沉默。

    而其后魏延在汉中采取了“实兵诸围”的防守策略,虽然任内没有遇到进攻,但后来的汉中都督王平靠着这个策略,成功逼退了曹爽司马懿十几万大军。可见魏延之才。

    魏延成为诸葛亮王牌,却不得信任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掌管蜀汉大权,开始谋划北伐。由于当时蜀汉老将逐渐凋零,魏延脱颖而出,成为了蜀汉大将第一人。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在守街亭的重要问题上,拒绝了魏延,力排众议启用了马谡。

    结果马谡自大丢掉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败亏输。诸葛亮这才痛定思痛。即便他并不喜欢魏延,却也不得不重用他了。事实也证明,重用魏延是诸葛亮最明智的决定。诸葛亮一生北伐,所取得的胜利,几乎都是魏延的功劳。

    在阳溪,魏延大破魏国名将郭淮。在木门,魏延断后伏杀名将张郃。在南围,正面迎击司马懿主力,一战歼敌数万!司马懿为之胆寒。魏延流淌着鲜血的大刀下,尽是魏军肝胆俱裂的恐惧。

    魏延一次次创造了人生高光,他也自然渴望更大的舞台。《三国志》记载,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魏略》也记载,魏国驸马夏侯楙镇守长安时,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听说夏侯楙年少,懦弱无能,只要给我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向北走子午谷,不到十日就能到达长安!神兵天降,夏侯楙必然惊慌,我可轻易拿下长安。到时候等您援军一到,关中以西都将为大汉所有。”

    但诸葛亮思考再三后,认为太过冒险,他说:“我以大军步步为营,平取陇右,慢慢蚕食,才是十全之法。”魏延听罢,当面没说什么,退下后却叹道:“若如此,何时才能兴复汉室。”从此,魏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的计策且不说能否成功,他的思路是比较正确的,蜀汉国力比魏国小得多,想要以下克上,就必须出奇制胜。但蜀汉统帅是诸葛亮,一生谨慎求稳的他,自然是不可能同意。主帅求稳,大将喜险,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的关系也越发冷淡。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人的嚣张,正是长史杨仪。《三国志》记载,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性格高傲,人与之不好相处,但他劳苦功高,大家也都让着他。但唯有杨仪,“不假借延”。

    这个杨仪是谁呢?他是襄阳人,是诸葛亮的旧识,曾因为心胸狭隘遭刘备贬斥,诸葛亮掌权后重新将他提拔,负责北伐军的粮草调度,在任也有能干之名,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他与魏延经常针锋相对,不甘示弱,常出言刺激魏延。

    杨仪

    魏延对此“引以为至忿”,要知道在刘备时期,魏延是风光无限的,而杨仪只是一个弃臣,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没想到现如今杨仪都可以在他面前作威作福了。

    两人矛盾愈演愈烈,有一次杨仪再次对魏延出言不逊,气得魏延直接拔刀架在杨仪的脖子上,就要将他斩杀当场。杨仪也吓得痛哭流涕,幸好被诸葛亮另一位欣赏的文臣费祎拉住,这才避免了一场祸事。

    文臣武将失和,这在军中绝对是一件大事。但有个奇怪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费祎出来当和事佬,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却不发一言!要知道这事,远在东吴的孙权都向蜀汉使臣询问过,近在咫尺的诸葛亮没理由没察觉。

    这又是为何呢?我认为这牵涉到了制衡之术。魏延威望高、功劳大,野心强,在蜀汉军中,没人可以压住他,长此以往,尾巴恐怕要翘到天上。诸葛亮作为主帅,表面还是要与大将和善的,所以,就需要一个人来制衡魏延。

    而杨仪,恰恰满足了诸葛亮的需求(又或者是故意安排的)所以诸葛亮从始至终没有亲自出面调和。这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

    魏延之死:一代名将终落幕

    魏延的结局早有预兆,233年,即将跟随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魏延,出征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对牛角。他连忙请教方士赵直,赵直思虑良久,才道:“麒麟有角却从来都不用,这预示着,下次北伐不用您出手,敌军就会自己败亡”。

    魏延听完很高兴,但没想赵直骗了他,离开后却跟别人说:“角字上面有刀,在头上用刀,乃是大凶之兆。”

    诸葛亮出征前,也有了不好的预感,他秘密上书后主刘禅:“这次出征倘若我有不测,军国大事托付给蒋琬比较合适。”直接将自己的后事给交代了。

    诸葛亮

    时间到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在魏国渭河沿岸一个叫五丈原的地方驻扎,打算做持久战的准备。但魏国主帅司马懿无论如何不应战,最终拖得诸葛亮积劳成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此之际,诸葛亮要考虑的是如何妥善安排后事。临死前,他秘密召见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却没有通知大将魏延。诸葛亮安排道:“我死后,杨仪接管全军,有序撤退。至于魏延,让他断后吧。”

    说罢,诸葛亮溘然长逝。杨仪继承兵权后,却并没有第一时间下令撤军,“秘不发丧”,他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借机打击魏延。杨仪对费祎道:“你去找魏延,告诉他丞相的死讯,但也别泄露太多,就说是我让他断后。”

    费祎得令来到魏延军帐报丧,魏延哭了一会,问道:“丞相生前可有遗命?”费祎道:“丞相命杨仪接管全军并撤退回国。”魏延听了面露不悦,自己作为蜀汉第一将领,诸葛亮临死前没叫他也就算了,竟然还把军权给了他的仇人。

    费祎见状又道:“杨长史有令,命令全军后撤,让您负责断后。”魏延大怒,道:“丞相死了我还在,怎可因为丞相一人而坏了北伐大事,我要继续率军与司马懿决战。再说了杨仪算什么东西,我岂能为他断后!”

    费祎试探完毕,“出门驰马而去”,魏延一看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忙去追,但“追之已不及”。费祎将原话回报了杨仪。杨仪此生最擅长挑起魏延的怒火,这次也是轻车熟路,不同以往的是,这次要让魏延永世不得翻身,彻底报当初之仇。

    杨仪

    之后,杨仪又作出一件让魏延爆火的事,杨仪命令全军撤退,唯独没有通知魏延。魏延本就意难平,又三番两次受到挑拨,顿时火冒三丈。

    他直接领军星夜兼程,先于主力部队回到了汉中,并派人烧毁栈道。

    这正中杨仪下怀,杨仪立马上书后主,称魏延谋反。魏延得知消息,也赶忙上书辩解。后主刘禅看完吃不准,于是召来诸葛亮极为看重的蒋琬询问:“两人谁可信?”蒋琬对事实也不清楚,但凭借与杨仪在丞相府共事的情谊,当即表示:“我愿信杨仪。”

    刘禅也是个没主见的主,听罢直接下旨定魏延为谋反。魏延所部士兵得到消息,纷纷做鸟兽散。最后只剩下魏延和几个儿子,魏延慌忙南下,想要进去成都面见后主解释。但杨仪趁虚而入,派马岱领军追杀,最终在汉中南将魏延斩杀。

    一代名将至此落幕。

    魏延死后,杨仪得到他的头颅哈哈大笑,丢在地上,用脚狠狠踩了踩,道:“老贼,复能做恶否?”可见两人仇恨之深,杨仪觉得不解气,又下令将魏延几个儿子全部处死,魏延因此而断后……

    杨仪大呼上当,此事没那么简单

    魏延被杀后,杨仪带着大军顺利回国,安顿好军队,杨仪兴冲冲去往成都。他觉得自己平定了魏延谋反,又完成了诸葛亮的安排的任务,再加上自己平时深受信重,诸葛亮把军权都交给了他,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可以成为诸葛丞相的继承人?

    杨仪怡然自得到了成都,结果没有一人来迎接他,住了半月,刘禅才下旨册封他为中军师。而接班诸葛亮之人,竟是蒋琬!自己努力半天,却是为别人做嫁衣!《三国志》记载,杨仪气得“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就在这时,时任后军师的费祎来了,给他一顿“慰省之”。不安慰还好,越安慰杨仪越气,杨仪道:“我好后悔啊,当初若是我率军投靠魏国,那会像今天这般落魄!”费祎听完这句话,没多久就告辞,直接来到朝廷检举。“密表其言”。

    于是杨仪被贬为庶民,但他依旧不甘心,估计也是意识到上了诸葛亮的当,多次“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最终被朝廷收押,被逼自杀……

    魏延

    为什么说杨仪是上了诸葛亮的当呢?因为他从始至终,都被诸葛亮利用了。

    首先,诸葛亮先是给杨仪灌输了一个错误的意向,他重用杨仪,并纵容他凌辱魏延,还将兵权交给他,让杨仪误以为自己会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因而为他卖命。

    而事实上,诸葛亮在出征前,已经告诉刘禅让蒋琬继承,这埋下一个伏笔。在诸葛亮快病逝时,尚书李福来询问后事,诸葛亮也是偷偷说的,杨仪并不知情。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做,就是想用杨仪来除掉魏延。试想一下,如果杨仪掌权,谁将来对他的威胁最大?绝对是魏延。而杨仪这个人心胸狭隘,也绝对不可能容下魏延。两人必然爆发冲突。

    有件事可以佐证这个想法,当初费祎出访东吴的时候,孙权就提起了魏延杨仪的事,提醒道:“魏延杨仪皆小人也,将来诸葛亮不在了,必定祸起。”连孙权都准确预测了两人日后会火并,以诸葛亮之智,自然也能知道。

    到了在诸葛亮病逝前,诸葛亮交代后事,故意没有通知魏延,以此激化矛盾。然后把军权交给了杨仪,确保他有除去魏延的绝对优势。他死后,杨仪也确实算计魏延,因为当时是最好的机会,如果等魏延回到朝廷,以他的资历是很难与魏延抗衡的,

    魏延之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蒋琬,没有蒋琬的话,刘禅不会认定魏延谋反。而刘禅之所以叫来蒋琬询问,也是因为诸葛亮曾说以他为接班人,这是很早就埋下的伏笔……

    杨仪之死也值得玩味,杨仪气量狭隘,诸葛亮是清楚的,经过他这么算计,杨仪也必然感到愤恨,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候怎么除掉他呢?很简单,只需要一个人,来引导他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而这个人,就是费祎!而之前负责挑拨魏延的,也是费祎!

    在这场政治风波尘埃落定后,蒋琬与费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而他们也恰好,是诸葛亮的第一、第二接班人!

    死诸葛可算活杨仪,诸葛亮这招除魏延,平杨仪,保蒋琬接班的一石三鸟之计,处处是阳谋又处处是阴谋,真是高明!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杀 魏 延 没 你 想 得 那 么 简 单 史 书 暗 藏 秘 密 一 石 三 鸟 太 高 明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