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那拉氏皇后:贵妃丧仪下葬,死后借居墓穴,乾隆为何如此羞辱她?

    2024.03.14 | 历史网 | 次围观

    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皇帝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南巡。这次依然阵仗很大,皇太后、皇后那拉氏、令贵妃、庆妃、容嫔等后妃,还有已故孝贤皇后的弟弟大学士傅恒,容嫔之兄图尔都,以及蒙古王公、地方总督巡抚等,浩浩荡荡约有一千多人。

    他们从紫禁城养心殿出发,一路看花灯、燃花炮,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然而行至杭州时却发生了一件怪事,二月十八早膳时,乾隆还赏皇后膳品,至晚膳时,皇后那拉氏就不见了。

    更加奇怪的是,至十九日早膳时,在皇宫的赏膳底簿上,皇后名号被贴住,代之以皇贵妃之名,而那拉氏依旧没有现身,那么那拉氏去了哪里呢?

    原来此时的那拉氏已在回京的路上了,十八日当晚,乾隆下旨,令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由水路先程回京,而乾隆一行人至四月二十才归京。

    乾隆归京后,于五月十四日,将那拉氏皇后的夹纸册宝四份收回,其中包括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也就是等于将皇后入宫后三十年来所有的册封全部收回了。

    而早在五月初九,皇太后懿旨将令贵妃晋为皇贵妃,总领六宫。至此,那拉氏虽皇后名号犹存,但实际已名存实亡。至七月,她手下可供使用的女子也只留存两名。

    乾隆虽没有明目张胆的废后,但这一系列操作,对于那拉氏来说,比正大光明地废除她还要痛苦,口不能言,冤无处诉,杀人不过头点地,诛心却似泪成空。

    然而这还没完,她被软禁,连亲儿子也见不到,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身边服侍的太监、侍女对她的态度也日渐恶劣,在重重压力之下,那拉氏一病不起,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病逝,终年四十八岁。

    当那拉氏死时,乾隆正领着众皇子、大臣在木兰围猎,召见蒙古王公,显示大清的兵威与圣德。

    七月十五,当他得知那拉氏的死讯时,只是略加思索就决定不回京,只派了那拉氏的儿子永璂回去料理丧事。同时还特意颁发了一道上谕,在上谕中,他才首次公开帝后不睦一事,并对丧事的规格作了明确规定,“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

    对于那拉氏更为羞愧的是,曾经显赫一时的皇后,死后竟连一个单独的墓葬都没有争到,她被从葬于纯惠贵妃的地宫之中,也就是借宿纯惠贵妃的墓穴。

    从上述乾隆对那拉氏的种种行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对那拉氏算是恨到骨子里了,要不然为何在人死后,还如此的羞辱她呢?

    但让人更加疑惑不解的是,那拉氏到底触碰了乾隆的哪根神经,进而令他如此憎恨自己呢?

    对于此事,官书没有记载,但后人根据史料整理出了原因。说是在这次南巡开始之前,乾隆与皇后那拉氏之间的隔阂就已产生,到了江浙一带,乾隆对皇后就已表现出不满之色。

    再巡到杭州之后,乾隆迷恋情色,甚至微服出行,夜不归宿。那拉氏出于对乾隆的爱护,多次苦谏不仅毫无收效,而且还招来了乾隆的斥责。

    就在二月十八的晚上,他们俩大吵了一架,乾隆当着女妓的面,将皇后踹出了门,还怒斥她谋逆犯上。在绝望之下,那拉氏居然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要知道断发在清宫祖制中被视为大逆不道,就是叛逆行为,诅咒国运衰败之兆。如清末时剪发成为趋势,其意就是与大清断绝关系。所以,乾隆看到那拉氏这个举动后,说她“疯了”。

    所以,才有了乾隆后来对那拉氏的一系列措施。但为何乾隆不公开废除她的皇后之位,而是要选择一步步的折磨她?而且在她死后发布的皇帝上谕中,乾隆给出的理由是,那拉氏“于皇太后面前不能恪尽孝道”,却只字未提他与那拉氏之间的矛盾。

    其实,乾隆在处理那拉氏一事上,也是矛盾重重。对于那拉氏,不能说没有一点情感,那拉氏的晋封之路也很顺利。

    乾隆二年被册封为娴妃,一个“娴”字体现了她的性情温顺,并深得皇太后喜爱;乾隆十年晋升为娴贵妃,册文中也是大赞她的贤淑;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皇太后立马选中那拉氏接替皇后主持六宫,乾隆也同意了;乾隆十五年八月,那拉氏正式被册封为皇后。

    在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也为乾隆诞下两子一女,而且她还经常随乾隆出巡各地。可见,在富察皇后死后,那拉氏也是深得乾隆宠爱的。

    所以,在断发事件发生后,乾隆只是令她回京,而且归程仍旧是皇后待遇,并未露出任何处罚她的迹象。

    四月二十归京后,对于是否废黜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他还在犹豫,然而宫中已经对此事议论纷纷了,有位刑部侍郎,名叫阿永阿,更是为了皇后一事向他进谏。

    乾隆对此怒上加怒,指责阿永阿沽名钓誉,因为阿永阿认为此事重大,搞不好会丢饭碗,到时岂不是连累家中老母。但他的母亲倒想得开,劝他说“尽忠不能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让他去尽忠。所以,乾隆说他为博一己之名。

    乾隆盛怒之下要阿永阿的罪,这时刑部尚书钱汝诚也站了出来,为阿永阿辩护。

    这说明在群臣当中反对废后的大有人在,此时乾隆就不得不对那拉氏的去留做慎重考虑了。最终他没有废后,但象征那拉氏地位的所有荣誉均被他收回。为他仗义执言的两位大臣也受到了处罚,阿永阿被流配黑龙江,而钱汝诚则被罢官,回家“尽孝”去了。

    那拉氏断发一事,触犯了乾隆的底线,必须严惩;而那些为皇后辩护的人,不仅不理解他的苦衷,反而指责他,这又触犯了乾隆作为帝王的尊严。所以,他对那拉氏是恨上加恨。

    然而随着那拉氏的去世,事情却愈演愈烈。乾隆将那拉氏以皇贵妃之礼下葬,在群臣中又引发了震动。不少大臣认为,虽皇后存在过错,但既存其名号,那她就是大清皇后,就应当以皇后礼仪相葬,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又有人跳出来为那拉氏喊冤,这个人就是御史李玉鸣。不过他没有明说,说法很是委婉,他在上疏中只是说内务府没有按照皇后丧仪治丧,这其中是否存在疏忽或遗漏。

    乾隆看后,当然知道李玉鸣之用心所在。于是,乾隆又怒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如果不严办李玉鸣,此后进言的臣僚就会络绎不绝,到那时,他这个皇帝的处境就被动了。

    他大骂李玉鸣丧心病狂,说皇后之事,天下臣民早已知晓,朕存其名号,不予废黜,已是格外开恩。而且在此前,朕还特下了一道谕旨,难道你李玉鸣就没看见吗?现在反倒指责内务府办事不周,无非就是不满皇后以皇贵妃丧仪办理,你还不明说,故意隐约其辞,居心可谓险恶至极。

    于是,李玉鸣被革职,发往边疆伊犁。在处理他之前,乾隆还刻意叫内阁拿出之前处理阿永阿的谕旨给他看,李玉鸣看后,遂知在劫难逃,只好低头认罪。

    此后,乾隆下令将那拉氏丧事减等办理,以及严惩李玉鸣的谕旨颁布中外,让内外臣民皆知,以戒来者。

    那拉氏死后又引发了一波震动,乾隆把朝臣对他的又一波指责也当然要记在那拉氏的头上,所以,那拉氏死后连个墓穴也没有得到。

    尽管乾隆想以一己之力堵上悠悠众口,但宫闱之事还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乾隆四十年(1775),在那拉氏死后十年,又有一位小吏跳出来旧事重提,这个人叫严譄。

    严譄原本是想借为那拉氏鸣冤上位,不想弄巧成拙,在奏折中,他指斥时弊,说当今政风败坏,百姓度日维艰,要求乾隆清理吏治,关键为美化那拉氏,编造了她为劝诫乾隆触柱而亡的故事,还把乾隆说成了一个贪淫好色之徒。

    乾隆一看此奏,便恼怒异常,他本来对百姓乱议国事就很反感,现在居然有人敢为那拉氏翻案,信口雌黄,乾隆怎能饶他。于是,乾隆以大逆不道乱议国事为由下令将其处死。

    然而时隔两年后,就又发生了一件让乾隆不快的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他东巡盛京,九月回銮,途中锦县生员金从善在御道边跪进呈词,要求乾隆建储立后,纳谏施德,这言外之意就是在批评乾隆对后妃及诸子不厚道,对臣下缺乏仁义,为政不施。

    在谈及那拉氏时,他更是直言要求乾隆下“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乾隆一看此言,气得肺都炸了。

    他再次声名那拉氏一事纯属她自作自受,国礼不容,而他则是一再包容她,可谓仁至义尽。至于立后一事,他认为后宫妃嫔并无可担当之人,如果另选,他已经六十八岁高龄,满朝文武大臣都是他的儿孙辈,其女更为年幼,又如何与他匹配,真是可笑之极!毫无悬念,金从善也以妄肆诋斥之罪斩首。

    在那拉氏事件爆发十多年间,先后有多人因此事而获罪,死得死,罚得罚,此后,终于再无人敢对乾隆的个人生活指指点点。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那拉氏的儿子永璂病逝,生前未得任何封号,死后也没有追封,更没有什么谥号。

    而在当时,一般皇子只要是成年病逝,都会有封号,有的还有美谥,比如皇五子永琪,生前封为亲王,死后谥号“纯”;皇六子永瑢,生前有封号,死后谥曰“庄”;甚至被乾隆所不喜的皇长子永璜,也被追封定亲王,谥曰“安”,等等。

    相比之下,永璂的结局连个不孝子孙都不如,这实属过分,很明显乾隆把对那拉氏的恨也加到了永璂身上。可见,乾隆对那拉氏有多恨啊!

    他当然恨了,在那拉氏一事上,他花费了多少精力去平息;又因为她,民间流言四起,将他说成一个荒淫无度的帝王;还是因为她,他的一世英明打了折扣;可以说,因为她,他的威严一再被挑衅,名誉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试问这是一个皇后该做得事吗?

    那么那拉氏该怎么做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后呢?

    在三国时也有一起命案,与那拉氏之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知道曹丕的妻子甄宓,原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由于绝世的美色被曹丕收入后宫。

    但在十八年后,曹丕仅仅因为读了一首她寄来的诗,就气急败坏地赐了她一杯毒酒,要了她的命。但曹丕觉得还不解恨,在甄宓死后下令“以发覆面,以糠塞口”。

    曹丕与甄宓也曾如胶似膝,然而随着曹丕身份的转变,在他身边的美人层出不穷,再加上再美的女人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甄宓失宠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青春不在的甄宓来说,在曹丕面前最好的形象就是顺从与认命,然而甄宓却性情了一回,她在写给曹丕的诗中诉说了她的孤独与悲苦,希望借此引发曹丕对她的悲悯。

    然而她等来的不是曹丕的自责,而是她的死期。在曹丕看来,甄宓是不自知的,并且以她的不自知挑战了他的威严。

    作为后妃只有顺从的份,在帝王的眼中,后妃大多是他们传宗接代的工具,一般是没有发言权的。像历史中口碑较好的皇后,如长孙皇后、马皇后、孝庄皇后,甚至乾隆终爱的孝贤皇后,在她们的眼中是没有自我的,唯有失去自我,将皇帝视为一国之君,而不是一己之私,才有可能获得皇帝的青睐。

    那拉氏就是犯了与甄宓一样的错误,她们都是太自我了。像令贵妃、魏佳氏能博得乾隆的宠爱,无不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或许在今人看来,那拉氏不失为一个刚烈的女子,值得称颂,但如果那拉氏知道她的疯狂举动会付出如此惨痛代价,那么她还会如此做吗?恐怕不会。

    单字解释: 那 拉 氏 皇 后 贵 妃 丧 仪 下 葬 死 后 借 居 墓 穴 乾 隆 为 何 如 此 羞 辱 她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