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江姐独子彭云居住美国,妻子是毛主席夫人亲戚,儿子回北京任要职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江姐的儿子彭云,他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从小就备受关注,生活在烈士遗孤的光环之中,他身上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关注。尽管如此,他并没有选择一条被人期待的道路。

在他成年后,许多人都希望他能回国报效祖国,但他却选择了留在美国。这个选择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对他产生了误解。

彭云是一个低调的人,他从不公开回应外界的质疑和猜测。他选择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这让他的人生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成长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他选择留在美国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20年8月20日,一位女婴在四川自贡降生,她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多轰动,然而,这个女孩儿却将在后来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她就是江竹筠,后来人们熟知的“江姐”。

江竹筠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懒散好逸恶劳,与母亲感情疏远。当弟弟刚开始行走时,母亲决定与丈夫离婚,带着姐弟俩返回重庆老家。

在那个年代,一个离异的女性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是极为困难的。为了谋生,江母做起了洗衣工,从早到晚忙碌洗涤衣物,累得腰酸背痛。

江竹筠还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但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已经懂得照顾自己。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去当地的工厂当童工。

由于身材矮小,江竹筠够不着工厂机器的操作台,只能站在凳子上工作。她的雇主态度恶劣,稍有差错就会受到殴打。

艰难的生活锻炼了江姐坚韧不拔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她萌生了读书的愿望。然而,江母无力供她读书。

幸运的是,江竹筠有一位长年在外做生意的舅舅。在她十岁那年,这位舅舅回老家探亲,慷慨资助了姐弟俩的学费。江竹筠终于有机会接受教育。

江竹筠在学校里是一名尖子生,她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学校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共产主义者,并被他们的理念深深感染。最终,江竹筠选择了加入共产党,并成为地下组织的骨干成员。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下工作,江竹筠和一名男同志假扮夫妻,一起进行斗争。这位男同志后来成为了江竹筠的丈夫,名叫彭咏梧。

他们在革命工作中情感逐渐升温,最终在1945年结为连理。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平坦,由于工作安排,他们经常分离。

江竹筠在生下儿子彭云时,彭咏梧并未在身边。她独自承受了生产的痛苦,但仍坚强地将儿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上。

不幸的是,彭咏梧在1948年一次斗争中牺牲,留下江竹筠和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江竹筠没有被悲伤击倒,而是毅然接过丈夫的工作,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江竹筠将儿子寄养在弟弟家,希望他能远离斗争的阴影。她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放在了革命事业上,坚定地走在了前进的道路上。

江竹筠的坚定和无畏在囚牢中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她遭受了残酷的拷打和折磨,但她始终不屈服于压力,坚决捍卫着自己的信念和同志们的尊严。

在狱中,江竹筠的斗志激励着其他同志,他们团结一致,不向反动派低头。当新中国建立的喜讯传来时,狱中的同志们充满了欢欣,他们深信胜利即将到来。

然而,江竹筠没有等到光明的来临。在她殉国之前,她最大的牵挂就是她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彭云。

在狱中,江竹筠以竹签为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嘱托弟弟好好照顾彭云,希望他能够成材,继承父母的遗志,为祖国作贡献。

这封信被一名看守秘密送出了狱外。江竹筠的坚定信念和母爱感动了无数人,她的牺牲也成为了革命事业的光辉篇章。

谭正伦肩负起了照顾彭云的责任,将他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地培养成人。彭云对谭妈妈的感情如同对亲生母亲一般,虽然在外人面前区分称呼,但私下里一直称呼谭正伦为妈妈。

小时候,彭云曾在舅舅谭竹安那里见过亲生母亲的遗书,但由于年幼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后来,谭竹安将这份珍贵的“示儿书”捐赠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作为烈士遗孤,彭云在母亲的光辉下成长。因为脑袋较大,他被母亲的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小老虎”。上学后,学校和政府都给予了他很多关心。

据同学回忆,中学时的彭云学习优秀,还担任班干部。他戴着一副“一条腿”的眼镜,另一侧用细线挂在耳朵上。除了这些特点,彭云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既不骄傲也不张扬。

然而,彭云所在的班级因为有了他而变得与众不同。

彭云所在的班级备受关注,校领导和市领导对这个班都非常重视,为他们安排了最好的老师,并经常邀请他们参加重要活动。尽管彭云本人非常低调,但全国各地的慰问信却像雪片般寄到学校,最多时一天能收到上百封。他只要在公开场合露面,就会引起一片轰动。

有一次,彭云和同学们到渣滓洞参加纪念活动,被一位群众认出,引起了周围人的围观。为了避免意外发生,一位男同学迅速换上彭云的衣服和眼镜,演了一场“金蝉脱壳”,才让彭云平安“突围”。

彭云虽备受关注,但他仍然保持着童心未泯的本性。他回忆起自己并非一名“乖孩子”,在课堂上常常偷偷阅读小说,多次被老师没收。他甚至曾借着班级活动的名义,带领同学们去看电影。学校校长得知后对他宽容有加,称他们所看的是革命电影,因此放过了他们。

或许是因为父母都是机智的地下工作者,彭云也继承了他们聪明的基因。初中毕业后,他在云阳县师范学校的学业成绩优异。1965年,19岁的彭云成功考入哈军工。197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的一家工厂工作。

1973年,彭云与大学同学易小冶喜结连理。易小冶的身世非同寻常,她的姥爷是杨开慧同志的舅舅,因此,毛主席算是她的表姨夫。

1974年,他们的儿子彭壮壮出生,由于易小冶的家在北京,所以儿子跟着妈妈在北京生活。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在四机部下属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一家三口终于团聚。

然而,1976年,彭云准备接谭妈妈到北京来看孙子,却意外地失去了这个机会。谭妈妈在亲戚们为她送行的时候,因高血压突发去世,给彭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遗憾。

1977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恢复之后,彭云考入了中科院计算所攻读研究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先后取得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的硕士学位和马里兰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的访问教授。

1987年,彭云学成归国,在中科院软件所从事研究工作。不久后,他的博士论文被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选中,并与导师合作,共同撰写了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专著。

为了这个机会,彭云携夫人再次赴美,并开始了在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生涯。与此同时,易小冶也完成了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投身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之中。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彭云和易小冶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体现了他们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所做的贡献。

尽管彭云的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成功和令人羡慕的,但作为江姐的儿子,他的选择却引发了一些疑问。他为何没有留在国内或者回国发展,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呢?

彭云在二次赴美时,并没有计划永远留在美国。如果他提前有这个打算,儿子彭壮壮也不会一直等到高中二年级才被夫妻俩接过去。

关于为何选择留在美国发展,彭云在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澄清。

作为学者,他感觉国内的科研要么注重纯理论,要么注重应用,中间的过渡阶段却不太受重视。而他擅长的领域恰恰处于这个中间阶段。而美国在这方面更适合他的发展。

他曾经想过回国发展,也努力过,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想法。他原本打算在做出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之后再回国。否则,即使回国了,自己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几十年过去了,他觉得自己仍然没有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性格。

彭云本来就是个不爱说话和不喜欢热闹的人。他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高中时,他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走路,可以一个多小时不说一句话。

长大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在美国,他最害怕参加宴会和聚会。看着别人拿着酒杯,在人群中谈笑风生,他就感觉特别不自在。而他最喜欢的是独自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

因此,从事学术研究和小范围教学非常适合他的性格。

彭云评价自己只达到了亲生母亲期望的一半标准。即做人正派、做学问投入,但对国家贡献较少。有时,他会想如果母亲还在世,也许会理解他。

不过,儿子彭壮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彭云的遗憾。

彭壮壮从小就是学习优秀,在美国期间依然表现出色,曾在美国的中小学数学竞赛中获得前十名,并赢得了被称为“少年诺贝尔奖”的“西屋奖”,成为大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

他大学就读于哈佛大学数学系,并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回到祖国发展。

刚开始,彭云担心儿子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可能无法适应国内的环境,但很快发现他完全融入了。彭壮壮回国后,先后在麦肯锡、微软和好未来担任高管,目前担任好未来集团的总裁兼CFO。

此外,彭壮壮在事业和爱情上也双丰收。他的妻子仲琦的丈母娘是他亲奶奶江竹筠的同学兼好友,而仲琦的爷爷则是曾任我国文化部副部长的仲秋元同志。

对于彭云,我们不能有太多苛求。他虽然是江姐的儿子,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上指责他。

尊重烈士遗孤本身也是对烈士的一种尊重。希望彭云教授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江姐在天之灵所期待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江 姐 独 子 彭 云 居 住 美 国 妻 子 是 毛 主 席 夫 人 亲 戚 儿 子 回 北 京 任 要 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