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看看后面写了啥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旦有人犯下罪行,那么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执法者抓捕归案。

    如今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街小巷都有着数不清的监控设备,一旦有人触犯法律,他的样貌甚至是犯罪经过都会被监控拍下。

    哪怕他逃跑了,执法者们也会根据监控拍下来的影像,发布通缉令,让人们看到犯罪分在的样貌,协助执法者将其抓捕。

    可是,谁也没料到,在古代通缉令就已经存在了。

    那时候并没有监控设备,由于没有犯罪分子的影像资料,通缉令上的画像全凭画师们根据目击者们的描述,一点一点地绘画出来。

    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既然通缉令上的画像那么抽象,为何还总能抓住犯人?其实通缉令上大有文章,专家表示“看看后面写了啥。”

    一、古代通缉令

    提起通缉令,如今的我们都不陌生,一旦哪里出现触犯法律之人,执法者们就会发出通缉令,上面会附带一张犯罪分子的照片,同时还会标有犯罪分子的姓名、年龄、籍贯、身材特征等信息。

    现在的通缉令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也方便人们对罪犯进行辨别。

    可是最早的通缉令却没有现在的这么清晰,甚至连罪犯的样貌都模糊不清,有迹可查的通缉令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第一个被画上通缉令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当年伍子胥背叛了楚国,投靠了吴国,这让楚王十分恼怒。

    楚王一气之下命人画了伍子胥的画像,并在下面将伍子胥的身高、相貌特征写在了画像下面,更是在上面写下了悬赏,不仅许诺各种金银财物,更是许以高官厚禄。

    这就是第一张通缉令,当时被称作“海捕文书”。

    因为之前并无先例,画伍子胥相的画师也没有这种经验,因此在这“海捕文书”上面,伍子胥的画像画得与伍子胥本人的真实样貌差距很大,甚至连伍子胥站在这张海捕文书前,人们都看不出来画的是他。

    纵使画像与本人的样貌天差地别,这张“海捕文书”还是逼得伍子胥东躲西藏,甚至几度被抓捕他的楚国官兵追到身后,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才能多次逃脱。

    这就不禁让人们产生疑惑,为什么明明看不出画像上的人是他,甚至他连伪装都不需要,还会被追兵找到那么多次呢?

    其实,不光是他,古代的“海捕文书”画像都与本人的样貌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可以用抽象来形容,那么,为何还总能抓住犯人呢?

    二、海捕文书的玄机

    针对海捕文书,为何会有那么强大的作用?有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虽然海捕文书上的画像很抽象,但是在画像后面写的内容,却是暗藏玄机,而海捕文书之所以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主要也是因为上面写的字。

    在海捕文书上,除了罪犯的画像之外,往往还会写上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罪犯的信息,与如今一样,会写上身高、样貌、年龄、籍贯身体特征、所犯案件等相关信息。

    一些海捕文书上,甚至还会写上罪犯逃跑的方向,以及可能去往的地方。

    第二部分信息是悬赏政策,通常根据罪犯所犯案件的性质,以及罪犯的身份背景,会有不同的悬赏额度。

    罪犯的危险程度越高、所犯案件越严重、罪犯背景越深厚,悬赏就越高,一般的悬赏金额都在十两左右。

    第三部分信息是如果发现谁敢窝藏、暴毙罪犯,那么将会获得的惩罚。

    正是海捕文书上面写的这三部分内容,才使得百姓们纷纷不敢窝藏罪犯,甚至如果有罪犯的消息,会第一时间报告给官府。

    或许有人会怀疑,十两银子的悬赏也不高,而通缉犯都是“凶神恶煞”之辈,怎么会有人会因为十两银子,就冒着被逃犯报复的危险去举报他呢?其实十两银子在古代可不是一笔小数了。

    那时候普通百姓生活,用的都是铜钱,用的起银子的人,不是身居高位,就是家中富裕,十两银子足够一个人安安稳稳生活四年的开销了。

    对于百姓来说,十两银子足以让他们冒着危险去举报逃犯。

    当时,这还是衍生出一种被称为“赏金猎人”的职业,专门去抓捕或者寻找海捕文书上的逃犯,靠着赏金为生,更别提碰到重犯、要犯,赏金的数额还会格外巨大。

    此外,在古代还有连坐制度。

    如果有人敢窝藏逃犯,以及窝藏逃犯的人家举报给官府,那么窝藏逃犯的人和其邻居们也会受到牵连。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哪怕古代海捕文书上罪犯的画像被画得那么抽象,还总能抓住逃犯。

    三、法网难逃

    其实古代的“通缉犯”之所以总会被成功抓住,不仅因为“海捕文书”上的调调信息,也与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古代人们的出行方式是十分单一的,再加上交通并不便利,因此寻常人家机会很少有出远门的。

    许多人一辈子的行动轨迹都在自己家的百里范围之内,邻里之间相互熟悉,如果发现有陌生人,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警惕。

    再者。海捕文书已经下发,每天都有好多人提供与海捕文书上,与犯人描述相似的“嫌疑犯”,这么一一排查,更加大了抓捕到逃犯的概率。

    因此,古代逃犯被抓捕的比率才会那么高,可谓是法网恢恢,让逃犯在劫难逃。

    单字解释: 古 代 通 缉 令 那 么 抽 象 为 何 总 能 抓 住 犯 人 ? 看 看 后 面 写 了 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