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魏讽谋反案:是打击荆州派官员,还是曹丕在清除异己?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219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正月,夏侯渊在与刘备相持一年之后,被黄忠在定军山阵斩;3月曹操亲自率军前往,刘备据险防守,曹操5月撤回长安,刘备夺取汉中;6月孟达攻占房陵、上庸;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北伐襄樊;8月关羽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9月魏讽谋反。

    一、魏讽谋反案的经过

    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锺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世语》

    有意思的是,魏讽谋反,在《三国志》中居然记载寥寥。据《世语》记载,魏讽是沛国人,非常有才华,能蛊惑人心,名动邺都,相国钟繇举荐他为相府西曹掾。此时曹操大军征汉中未回,魏讽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阴谋攻占邺郡。结果陈祎中途告密曹丕,曹丕于是诛杀魏讽,受牵连的达几十人。

    钟繇是曹操、曹丕父子的铁杆,他是因为举荐过魏讽,所以被免官,但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后,钟繇复官任大理,曹丕称帝后,钟繇任廷尉,223年代贾诩为太尉,看上去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杨俊被贬为平原太守,222年被曹丕借故处死。

    1、谋反动机和目的不明确

    魏讽是钟繇相国府的西曹掾,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官,无兵无权。他最大的依仗应该是长乐卫尉陈祎。西汉都城长安有未央、长乐、建章三大宫。刘邦为帝时居住长乐宫,以后的皇帝移居未央宫,长乐成为太后的寝宫。长乐宫中设有长乐卫尉、长乐太仆、司马和户将等官。长乐卫尉秩二千石,掌领卫士,守卫宫殿、门户。

    而且当时曹操领大军长安,曹丕留守邺城,即使袭取了邺城,抓住或者杀了曹丕那又有什么意义呢?218年耿纪、吉本等人在许都叛乱,计划是联合关羽,把汉献帝从许都弄走,看上去还靠点谱,魏讽谋划袭击邺城,其动机、目的实在让人看不透。

    根据史书记载来看,镇压魏讽谋反案,主要是曹丕在主持。所以在王璨两个儿子被杀之后,曹操才会感叹;刘廙、文钦按照律法都应当被杀,但曹操却赦免了这两个人,这说明曹操、曹丕在如何处理一些人员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3、记载模糊、缺漏

    《三国志》中关于魏讽谋反一案的记载,可谓少之又少。《武帝纪》中只有一句“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文帝纪》中更是只字未提。其它的则散见于受牵连大臣或相关人员传记之中。相较于耿纪谋反案,魏讽谋反案似乎被刻意隐藏了。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魏讽案牵连被诛杀的许多大臣,都有荆州背景。具体而言,张绣曾经联合刘表,王璨、刘廙、宋忠都曾经是刘表的下属,后来归附于曹操。

    事出反常必有妖!既然魏讽案显得迷雾重重,而且似乎有很多矛盾之处,所以历来很多人认为,这背后肯定有一些隐秘。大概的推测,主要是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针对有荆州背景的大臣。有人认为,魏讽之所以敢于谋反,就因为当时关羽北伐襄樊,战火已经烧到了中原,所以魏讽计划发动叛乱,以此响应关羽,一如218年耿纪叛乱。不管魏讽有没有和关羽联络,但有可能曹丕为了防患于未然,制造了一场“叛乱”。

    刘廙、刘伟兄弟,刘伟事迹不详,我们单说刘廙。此人本来和曹丕关系不错,担任过曹丕属官,深受器重,可惜他还是触怒了曹丕。刘廙与丁仪交情不浅,经常和他一起探讨刑名礼法。丁仪是曹丕的死对头,久而久之,曹丕开始迁怒刘廙也并不奇怪。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单字解释: 魏 讽 谋 反 案 是 打 击 荆 州 派 官 员 还 是 曹 丕 在 清 除 异 己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