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疑忌的刘邦,萧何尽心辅助却屡遭试探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最早是范蠡留给文种的书信所说的。

    历朝历代开国功臣的宿命大都如此。

    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留给文种一纸书信,便功成身退了。而文种最终未能逃脱宿命,被勾践赐死。悲哀!

    当下,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养与文化无关。的确,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套用一下“成就高的人未必真聪明,聪明的人未必有智慧”。

    范蠡比文种聪明么?未必。但是范蠡确实很智慧。功成身退,隐居于市,经商治产,终成巨富,世称“陶朱公”。

    “汉初三杰”之萧何也算是个例外,虽遭刘邦屡屡猜忌,均能化险为夷,最终免于被杀的悲惨下场。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友谊:源远流长

    刘邦和萧何有同乡之谊,都是沛县丰邑人。

    “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萧何因通晓律令,在沛县无人能胜,出任沛县“主吏掾”。“高祖为布衣,何数以吏事护高祖。”此时,刘邦虽是百姓但并不寻常,大概是街头有名的“霸王”,因为刘邦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所以萧何利用县吏职权多次袒护他。

    两人的友谊就是这么建立的。

    当刘邦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基层官吏——亭长,“常左右之”,萧何常跟随刘邦左右帮助他。友谊随着共事而进一步加深。

    “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刘邦以小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劳役,沛县同事均奉送路费三钱,萧何却送上五钱。足以看出两人感情超出寻常人!

    吕公(刘邦老丈人)为躲避仇家而逃避到沛县,因与县令交好,县令特意邀请沛县“豪杰吏”设宴款待。在这次宴会上,刘邦混吃骗喝,不仅不带一分钱出席,还骗到了一个媳妇。

    刘邦出席宴会时,在门外空口说大话“贺万钱”。这声诈唬,引起了吕公的注意,起身迎接刘邦坐上了主桌,萧何对吕公说了这么句话:“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刘邦平常就爱说大话,却很少办正事。

    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萧何这句话既是对吕公说的,也是对出席宴会的所有人说的。避免事后县令核对礼金,“贺万钱”这是多大的空缺。毕竟,刘邦出差咸阳大家“奉送”礼金才是三钱、五钱。

    第二,萧何既是为维护吕公的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刘邦。萧何负责宴会的“主进”,坐席安排以及宴会接待。吕公拉刘邦坐主桌,不能让人看扁了吕公;还有街头混混兼亭长万一被主桌嫌弃,也好打圆场。

    第三,证明了萧何跟刘邦关系匪浅,而绝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因为此后沛县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推选带头大哥时“尽让刘季”。萧何、曹参是沛县主吏掾、狱掾,比亭长级别高多了。

    第四,也存在可能,萧何非常了解刘邦,刘邦就是这么一块货:平常爱吹牛、说大话,很少干正事、实事,吊儿郎当混世魔王。

    功劳:后勤保障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刘邦起兵后,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萧何并非默默做嫁衣,在助力刘邦得天下,可以说功勋卓著。

    萧何追韩信。“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诸将易得,国士难求。萧何劝刘邦如果只想做汉中王,那就不需要韩信;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事实证明,韩信在刘邦争夺天下,居功至伟。

    坚守大本营。“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刘邦带领军队出巴蜀平定三秦,萧何负责留守巴蜀做后勤保障工作,解除了前方战场的后顾之忧。汉二年楚汉争霸,萧何又坚守关中,解决前线粮草和兵源问题。

    具知天下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进入咸阳,将领抢夺金银布帛等财物分掉,唯独萧何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这也是功劳吗?赢得天下,这些“账本”比金银财宝贵重,山川要塞、人口多少、地方好坏、民间疾苦等等皆有记录。

    死前荐曹参。“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萧何虽然平常与曹参关系不和睦,但在死前仍向孝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

    综合以上来看,虽然萧何没有在前线作战,但是在稳定后方,提供后勤保障,萧何功不可没。没有稳定的后方做保证,何谈前线的胜利。项羽失败后只能自刎乌江,因为别无归处。有人劝他东山再起,他都不敢想,因为彭城大本营没了,粮草兵源也是问题。

    认可:第一功臣

    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按功行赏。七人被封为异姓王,异姓王到自己封国。五月份,刘邦在洛阳喝庆功酒,定调了“汉初三杰”。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刘邦意思很明确,萧何在守卫国家,抚恤百姓,提供粮饷,打通粮食运输通道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至于诸将领功劳大小如何评判?谁应该是头功呢?众说纷纭,吵吵嚷嚷,“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这事拖拖拉拉了一年都没有解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留侯世家》明确记载的时间,并且“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分封不公容易滋生不安定因素,项羽就是明显的例子。关键时刻必须大老板拍板,“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刘邦究竟是怎么说服群臣的呢?

    讲述一个打猎的比喻,说明功狗和功人的区别。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史记·世家第二十三萧相国》

    “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说到这里群臣都不敢吱声了。

    而刘邦并未因此打住,继续说道,“诸位个人随我上阵杀敌,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却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其实,最关键的是刘邦成为沛公,这才是萧何的首功重要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各郡县积极响应。萧何、曹参也鼓动沛县起事,但是没人愿做带头大哥,“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萧曹畏首畏尾。“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刘邦这个“混不吝”由此被推上了沛公的头把交椅。

    猜忌:贵人相助

    正如前面所说,刘邦与萧何的关系不简单,两人交情匪浅;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确定萧何为第一功臣,享有“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权力。但是,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从没有间断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史记·世家第二十三萧相国》

    汉三年为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汉王,萧何成为刘邦的丞相。萧何在留守巴蜀、关中时,在稳定后方,输送粮草,补充兵源非常及时。

    刘邦于公元前205年率领诸侯攻打项羽,公元前204年双方已经到了非常关键时刻,刘邦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刘邦此举并非出于对老朋友的关心,而是不放心。萧何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玄机。

    “鲍生谓丞相”,具体是谁已经不得而知,好在知道姓鲍,刘邦在外征战多次派使者慰问丞相,那是因为怀疑你。“为君计”,鲍生给萧何出主意,“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把子侄兄弟能当兵的全部派到前线去。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果真消除了刘邦的戒心。

    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军平叛陈豨,留居京师的韩信意图“谋反关中”,被人揭发。镇守京城的吕后与萧何密谋,将韩信骗到宫中,将其处死。这正是萧何的人生污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史记·世家第二十三萧相国》

    刘邦闻讯后,非常高兴,为了表示感谢增加封邑不说,还专门派了护卫队。大多数人对萧何表示祝贺,估计萧何本人也非常高兴,唯独召平一人吊唁。

    召平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成为平民百姓,却了解帝王的心思。召平对萧何说你就要大祸临头了,“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召平说刘邦已经怀疑萧何了,设置守卫并非是保护,而是禁锢看管。这是对他萧何不放心!召平给萧何建议,“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萧何听从建议上书推辞,同时用家财赞助军饷。果然,“高帝乃大喜”,萧何总算又逃过了一劫。

    公元前195年,刘邦亲自率军征讨英布,多次派人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依然采取之前召平的策略,“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但此时情况已经不同,“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刘邦征讨英布时受伤,危在旦夕,他担心萧何意图不轨。

    “客有说相国”,又有贵人相助,不知名姓的门客。“萧相国,你距灭族不远了,已贵为相国了,功劳又是第一,还有更高的嘛?”言外之意,如此敬业,立了功图什么?莫非是皇位?

    “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史记·世家第二十三萧相国》

    “你从刚入关中,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亲附你,你又勤勉做事,得到百姓欢心。皇上屡次派人来询问你,不过是害怕你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罢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突然醒悟了!是阿,这么多年来自己深得人心,这也是刘邦所忌惮的。

    门客建议萧何,“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多买田地,以低价赊购、借贷方式来玷污自己。萧何再次听从门客的建议,做一些损害百姓利益的事,自污名节。刘邦闻讯后大喜。

    刘邦班师回朝,老百姓拦道告状,“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夫相国乃利民!”刘邦对此很高兴,说了俏皮话,反讽萧何“身为相国竟如此爱民!”让萧何自己向百姓谢罪。

    萧何通过自污保住性命。萧何此后又为民请命,开放上林苑让老百姓耕种,再次被投进狱中。这次,刘邦听从了王卫尉的话,最终没有杀萧何。

    “汉初三杰",萧何多次疑忌,韩信谋反被诛,唯有张良像范蠡一样智慧。张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师从赤松子云游。萧何、韩信不够聪明嘛?非也。

    单字解释: 疑 忌 的 刘 邦 萧 何 尽 心 辅 助 却 屡 遭 试 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