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艺雀艺术史论|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梳理 (2)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先秦

    01

    块范法

    块范法是应用最广青铜器铸造法。先用陶、木等质料做模,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形成外范,然后进行浇注,最后修整。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司母戊方鼎。

    02

    失蜡法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出现于春秋中期,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用蜂蜡一类易熔材料加松香、油脂等制成蜡胎,外面挂泥浆做成外模和芯模,烘干后将蜡模化掉成为型腔,便可浇铸。

    铸出的作品精密度高表面光洁,现代多用以铸造精密仪器。如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是我国失蜡法铸件精品。

    03

    甲骨文

    商代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被发现,发现者是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进行占卜时的“卜辞”。因为大部分甲骨文用尖鋭的工具在龟甲上刻出来的,所以笔画以直线为多,往往十分纤细

    甲骨文

    04

    帛画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人物龙凤图

    秦汉

    01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于197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被发现。有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秦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色彩上,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

    02

    击鼓说唱俑

    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手法简洁,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的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堪称东汉陶塑之杰作。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击鼓说唱俑

    03

    画像石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通常采用线刻与浅浮雕两种塑造技巧,有的还在表面施加色彩。

    题材内容及其丰富,有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文星象等。其典型代表为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

    汉画像石

    04

    画像砖

    画像砖是在泥坯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是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的构件。一般认为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

    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皆为实心方砖或长方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生动。绝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风格清新隽永,乡土气息浓厚。

    汉青龙画像砖

    05

    汉代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视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汉代瓦当

    单字解释: 艺 雀 艺 术 史 论 中 国 美 术 史 重 点 名 词 解 释 梳 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