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专家偷偷拿出笔记本让孙继先拍照,中央军委:抓紧抓紧再抓紧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60年,中国西北的一处基地,宴会刚刚结束,罗金悄悄推开了孙继先办公室的门。

    他是来告别的。

    在简单的表达了离别之意后,罗金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他把它放在孙继先的手中,用力按了两下,随后做了一个拍照的动作。

    孙继先心领神会,他紧紧地握住罗金上校的手,低声用俄语说了声:

    “谢谢!”

    他能猜到这个笔记本的作用,也深知这么做会给罗金带来多大的风险。

    罗金离开后,孙继先立即拿起红色保密电话,向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汇报此事。

    周总理收到消息,果断下达命令:

    “立即找人拍照,无论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全部都拍下来,以后再做分析。”

    他再三叮嘱孙继先,一定要注意保密,务必保证罗金同志的安全。

    一、导弹基地与西餐

    孙继先,山东曹县人,于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

    1957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副司令员的孙继先,接到中央秘令,带领20兵团从朝鲜“消失”,不久之后,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中国西北的戈壁上。

    此时,这支部队的任务才被公开:为中国筹建第一个导弹发射试验基地。

    1958年春,经过张继先和专家反复的考察及论证,经中央批准后,基地在甘肃酒泉动工。

    1959年2月,孙继先被任命为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司令员,即东风导弹基地司令员。

    他奉命组建导弹发射试验部队,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导弹发射试验部队。

    由于导弹试验部队是由多个兵种联合组成的,所以张继先将军戏称自己“从兵团司令员变成了杂牌军司令”。

    从1948年起,我党就向苏联方面请求派遣专家来华支援经济建设。

    1949年,苏联代表米高扬到达延安与毛主席进行会谈,达成初步协议,刘少奇在同年8月从苏联回国时,带回了第一批总计200人,支援我国的各类建设。

    此后的多年间,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建设。

    自1959年3月起,91名苏联导弹专家,在组长罗金上校和副组长谢洛夫斯基上校的带领下,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传授导弹方面的知识,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

    作为基地司令员的孙继先,每次罗金上校课时,他几乎是必到的。

    哪怕因为工作他不能及时赶过去,也要秘书任克帮他去听课,还要求把笔记做好。

    罗金上校开始给基地人员上课时,考虑到两国人员语言不通,语速相比平常放慢了很多。

    一次,罗金上校在课中发现任克记笔记几乎没有停顿,一直在埋头书写。

    这让他有所诧异,于是问道:

    “这位同志,你能听懂俄语吗?怎么我一说你就一直在记笔记啊?”

    任克看着这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援助的上校老师,有些不好意思。

    他小心地回答道:

    “上校同志,我是在翻译同志的译文。您讲的太多,一时写不完。”

    听到这个回答,罗金上校才明白其中缘由。

    于是在后面的讲课中,他不仅放慢了讲课时的语速,而且还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他的“学生们”记笔记。

    相比于罗金上校的关怀体恤,谢洛夫斯基上校的善意也不遑多让。

    关于导弹方面的知识,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被当做最高机密的。

    苏联专家在华教授某些课程时,常常有克格勃人员随堂“伴读”。

    在一次课堂上,由于克格勃的在场,谢洛夫斯基上校只能按照事先经过审定的讲义照本宣科,不敢有丝毫马虎。

    快要下课时,他趁着克格勃提前离去,便抓紧时间给大家讲一些重点内容。

    甚至在私下场合里,他暗中告诉孙继先:

    “我们提供给你们的实验数据有两套,一套是试验阶段的,不能用。用后一套成功阶段的。”

    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国的导弹事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面对苏联专家的倾囊相授,我们是心怀感激的,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都会尽量满足他们各方面需求,尤其是在生活条件上面。

    1959年,时处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内粮食和副食品都极度匮乏。

    而且西北大漠是苦寒之地,就连我们的解放军同志,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严重状况,更别说苏联专家了。

    他们在苏联的生活水平远超我们,且饮食习惯是以肉、奶、甜食为主的西餐。

    周总理曾多次询问基地中苏联专家的生活状况,指示务必优先保证苏联专家的饮食及其他各方面的生活条件。

    同时指示要保证东风基地的物资供应,甚至为了保证苏联专家的肉食供给,还专门调来北京填鸭和东北的哈白猪。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

    在西北大漠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虽然我们全力保证苏联专家的物资需要,但问题是没有合格的西餐厨师,整个基地甚至都没有人会做面包,这让孙继先很头疼。

    最后是基地副司令员李福泽出面,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和哈尔滨方面求援,才找到几位西餐厨师,来保证苏联专家的西餐供应。

    由于基地范围很大,专家们各司其职,分散在各个方位工作。

    于是基地专门安排车辆,定期给各部门的苏联专家配送生活物资,并特别申请购买了十台冰箱,以保证生鲜供应。

    当时有苏联专家提出缺少娱乐设施,基地特地增加了台球、棋类等设施,每周还会举办两次舞会。

    以上这些,只是东风基地为改善苏联专家生活水平的一个缩影。

    其他在医疗、生活服务(比如衣物清洗、在用水困难的西北洗热水澡)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让苏联专家在最好的环境中,帮助我们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及学习。

    二、抓紧抓紧再抓紧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60年初,中央军委决定进行仿苏P-2导弹(代号1059)的发射试验。

    同时,孙继先接到了中央及军委传来的命令:

    抓紧抓紧再抓紧,多学多学再多学。

    从这个命令中,他嗅到了一丝不平常的味道。

    5月26日,苏联驻华首席军事顾问巴托夫大将来到东风基地。

    名义上,他的任务是来关怀苏联专家的情况,而实际上是来了解我国对于P-2导弹的仿制工作及发射训练情况的。

    在巴托夫大将考察完毕,即将离开的前夜,孙继先将军按照惯例,为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欢送晚宴。

    谁知,就在宴会结束之前,巴托夫大将公布了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消息:

    “我亲爱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可以跟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道别了,他们明天也会和我一同回国。”

    事发突然,不仅是中国方面,就连罗金和谢洛夫斯基都十分吃惊。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孙继先心中不解,继而有些愤怒,但他仍礼貌的向巴托夫大将问道:

    “总顾问先生,现在我们的p-2的研制工作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怎么能在现在离开呢?”

    巴托夫大将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简单回复了一句:

    “我的祖国需要他们。”

    随后他又表示,虽然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会离开,但第一试验部的组长契尔柯夫会留下,继续主持工作,由他指导完成这次的导弹发射任务。

    正是基于这个突发情况,才有了前文罗金的笔记本事件。

    于此同时,谢洛夫斯基上校则在宿舍中,同基地参谋长徐明少将喝酒。

    虽然在东风基地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

    离别前,两人对坐而饮,也是徐明给谢洛夫斯基饯行了。

    几杯酒下肚,谢洛夫斯基向徐明提出一个请求:

    “参谋长同志,我就要离开了,你能不能送我几本毛泽东同志的书,当做纪念?”

    谢洛夫斯基想要的书,正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后来被称为“老三篇”。

    这三篇文章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文加起来虽不过三千余字,却在毛泽东思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毛主席从张思德和白求恩的事迹出发,总结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毛主席结合时代背景和党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坚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在50、60年代,所有的学校都将这三篇文章做为教材内容,为了表述简单,所以称为“老三篇”。

    而谢洛夫斯基来到中国正处于这个时间段。

    他发现,中国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都让谢洛夫斯基感到动容。

    跟基地工作人员交谈后,他得知了“老三篇”,于是在离别之际,专门向徐明讨来做纪念。

    罗金和谢洛夫斯基离开了,基地还在紧锣密鼓的运行着。

    孙继先将拍摄的照片派专人送往北京,请专家鉴定,得出结论是:

    这些资料都是真实的,而且价值巨大,对我国科技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多年以后,再谈起二人时,孙继先将军赞誉有加:

    “他们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更是像白求恩一样的共产主义战士。”

    三、“严谨态度”下的进度缓慢

    就在仿p-2导弹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突然出现另一个问题,让工作进度不得不慢了下来。

    原因就是契尔柯夫“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回国后,东风基地的苏联专家组便由契尔柯夫负责。

    而让他“严谨”的原由,就是导弹推进剂的使用。

    仿p-2导弹的推进剂采用酒精燃烧剂和液氧助燃剂,而液氧助燃剂是重中之重。

    因为根据契尔柯夫的要求,此次试验用的助燃剂必须从苏联进口,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虽说当时我国也能自主生产液氧,但被契尔柯夫以质量不能保证、要防止因燃料问题导致试验失败为由拒绝。

    液氧在常温下储存是极为不易的,想要将苏联的液氧运输到东风基地,必须从西伯利亚过黑龙江,再运至西北东风基地。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导弹发射任务,我们不得不同意这一要求。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整个基地都在等待从苏联订购的液氧,突然又传来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消息。

    按照计划,我国向苏联订购的液氧将分两批,分别于1960年5月25前和6月5日前运抵,但苏联方面以各种理由拖延,直到7月都没有按时交货。

    7月中旬,孙继先得到中央通知:

    苏联方面因为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履行合同。

    这让孙继先大为恼火,此时他才明白,原来契尔柯夫看似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际上只是为了拖延试验进度。

    包括苏联方面突然撤回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都是为我国的导弹研发事业制造麻烦。

    想通了关键节点,孙继先果断下令,通知吉林102厂生产液氧,并火速运往东风基地。

    没过多久,国产液氧便运抵东风基地。

    随后,在苏联专家斯切潘诺夫的指导下,对这批液氧进行了全面检测化验,结果显示:

    国产液氧完全符合仿p-2导弹发射的数据要求。

    但契尔柯夫仍然坚持中国产的液氧,存在一些技术指标不合格,继而阻挠导弹转用国产液氧推进剂。

    两人因此爆发了激烈争论。

    由于双方谁也无法说服谁,孙继先不得不就这一问题向中央请示。

    没成想,更大的坏消息先一步传来。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决定召回全部苏联援华专家,并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停止设备供应。

    现在看来,苏联的撤回援助,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一是斯大林同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其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分歧。

    二是在三件具体事务上引发了中苏同盟关系的瓦解。

    1、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利于苏联潜艇在太平洋的活动,遭到我国拒绝。

    2、苏联方面要求和我国建立联合舰队,就当时的海军实力而言,联合舰队90%的军舰都属苏联方面。一旦联合舰队建立,意为着苏联可以随意进出我国领海。

    3、金门炮击事件。虽说金门炮击有效的遏制了美国分裂中国的企图,但在苏联看来,中国的炮击并没有得到“苏联老大哥”的批准,这也引起了苏联方面的不满。

    于是,在7月16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召回苏联专家。

    当时,东风基地还有54名苏联专家及其家属。

    接到通知以后,孙继先为他们举行了一次隆重的送别宴会。

    就在苏联专家离开前夕,身在北京国防五院的苏联专家、导弹发动机组组长施涅金应中国1059导弹(p-2中国仿制型号)总设计师梁守槃的请求,对国产液氧的检测报告进行审查。

    经过施涅金的反复验证,明确该液氧材料符合发射要求。

    此时,东风基地里,孙继先正在召开一次全体干部会议。

    会议室中,孙继先的声音铿将有力:

    “苏联专家走了,戈壁滩还有我们,发射场还有我们!

    我们是谁?

    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中国的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

    在我们的身后,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支持!有国防部五院广大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怕,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顶得住!”

    会后,孙继先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并请示用国产液氧转注导弹进行发射,得到总理亲自批复同意。

    “你坦率地回答我,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你有多大把握?”

    周总理这样问孙继先。

    “80%。”

    “还有20%呢?”

    “因为是第一次,没有经验。”

    总理听到孙继先的回答后,满意地点点头,鼓励道:

    “不错,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我们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你们就大胆放手干吧!”

    9月10日,中国制造的1059导弹在东风基地发射成功,且是我军导弹部队独立完成。

    试验成功后,东风基地又马上转入了第一颗国产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准备工作中。

    11月5日,随着一声巨响,第一枚由我国自行生产的1059导弹在东风基地发射成功。

    1964年3月,1059导弹改名为“东风一号”,也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东风”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自此后,“东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1966年,我国继成功爆破第一颗原子弹后,又成功地将它和东风二号甲相结合,研制出自己的“核导弹”。

    此举摆脱了我国“有弹无枪”的尴尬局面,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垄断地位,彻底消除拥核国家对我国的核威胁。

    结语

    总结来说,苏联人民对我国的援助是无私的,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不同的抉择,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撤回援助这一现实。

    也正是这个现实,让我们认清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单字解释: 专 家 偷 偷 拿 出 笔 记 本 让 孙 继 先 拍 照 中 央 军 委 抓 紧 抓 紧 再 抓 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