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禅: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没有力挽狂澜之能”的守成之主

    2023.04.2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刘禅,小名阿斗。一句“扶不起的阿斗”,让刘禅成了愚昧无能的代言人。

    特别是刘禅后期宠信宦官、面对邓艾的突袭“不战而降”、亡国之后的“乐不思蜀”,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描写,让人觉得有诸葛亮这种妖孽的辅助,刘禅还是把蜀汉做没了等一系列“铁证”,更是坐实了这名头。

    但历史上的刘禅,真的不能说他是“昏庸无能”,诸葛亮说他“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明君也!”。刘禅做了41年“皇帝”,诸葛亮辅助了11年,剩下的30年还是刘禅自己亲政,能在乱世中能“撑”这么久,怎么想也不可能是个无能之辈能做到的。

    01诸葛亮主政时期:刘禅全面“放权”

    刘禅,17岁即位。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蜀国丞相,可谓权势滔天。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政治能力的“高中生”帝王,并没有急于“收拢”权力,反而是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因此诸葛亮“遂总内外。”

    刘禅,很“识趣”地放权给诸葛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来,他自己没有能力和权势去掌控整个大局;二来,诸葛亮自身能力强,能够更好地帮助他稳住朝廷局势。三来,他老爹刘备在临终的时候,让刘禅他们几个兄弟要“父事丞相”。所以刘禅只有“放权”并加以信任,才能平稳度过。

    随着刘禅的成长,他开始有些不满自己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处境。但在诸葛亮主政的时候,刘禅把小心思都隐藏得很好。但诸葛亮一死,刘禅立马废除丞相职位,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主管政事,兼管军事。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政事。刘禅这一手,开始将权力进行分散制衡,也就不会出现诸葛亮这样的“权臣”。

    02后诸葛亮时期:刘禅实行权力制衡

    刘禅自诸葛亮去世后,基本上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和政策方针,一方面发挥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才干,维持局势稳定;另一方面,刘禅发挥帝王的权势,开始进行权力之间的平衡,确保皇位不受到威胁。

    在蒋琬去世后,刘禅“乃自摄国事”。他虽然让费祎主持内部工作,但依然提拔重用董允、陈祗、姜维,宦官黄皓,并重用从魏国投靠过来的夏侯霸,让他们各行其是,进行权力制衡。同时也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并先后立为皇后,团结了“开国元老”那一波人。

    虽然刘禅晚年特别宠信黄皓,但那也是蜀汉人才凋零,国力及军力不断衰弱的状况下,让黄皓专权,而这进一步加快蜀汉滑向深渊的速度。

    在军队上,刘禅从亲自掌权后,没有如诸葛亮那样执意北伐,而是专注在蜀国百姓的民生上,他也把调兵的权力收回朝廷,就如姜维要继承诸葛亮遗志去北伐,刘禅每次给的兵马也不多,从1万到3万不等。就这么点兵马,北伐时不可能成功的,就当做练兵了。当然即便失败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刘禅虽然废除了丞相制,但还是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给予重用,调拨1万人马让他驻守绵竹,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刘禅自己与诸葛亮一派的关系还是不错,防止其他有心人士的蠢蠢欲动。

    刘禅不算多厉害的“皇帝”,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可以把偏居西南一隅之地的蜀国,强大到可以与魏吴抗衡,毕竟在刘备时期,蜀国也就勉强站稳脚跟,三分天下。而诸葛亮也没办法做到统一,更遑论刘禅了。

    刘禅如果真的扶不起,那也没办法在“益州疲敝”、“民穷兵疲”、诸葛亮去世下等现实状况下,仍能相对平稳地延续近30年的国祚。虽然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时,选择投降,看似缺少血性,但减少了平民伤亡,避免了成都遭到屠戮,也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在蜀国灭亡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是刘禅的保命之法。毕竟蜀国已灭,刘禅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去“复国”,并且寄人篱下,还在思念亡国,那结局和那思念故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样身死,可能会更快地“身死”。

    历史上刘禅不能说“扶不起的阿斗”,他个人还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当然这才能不算惊艳,更没有力挽狂澜的滔天之能,尤其是蜀国各方面都在衰败的那时,难有回天之力。刘禅只能算是一个相对合格的守成之主,只是这守成之主在争霸时期却难有大的作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单字解释: 刘 禅 扶 不 起 的 阿 斗 ? 他 只 是 没 有 力 挽 狂 澜 之 能 的 守 成 之 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