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苏联军神朱可夫,战术往往以多打少,为何伤亡人数总比对方高

    2024.04.2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1939年9月1日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有位将领指挥的军队尤其多。不是因为他大权在握,而是因为他几乎百战百胜,简直是苏联百姓心中的战神。

    这位战神便是苏联将领朱可夫。

    百战百胜的名号确实不是空穴来风。纵观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几乎每次战役,朱可夫都指挥数百万规模的军队与德军厮杀,并且每次战役基本都获得了胜利。

    朱可夫这之所以能指挥如此庞大的战役,和他的人生履历分不开关系。朱可夫一生经历过一战、二战。

    毫不夸张地说,朱可夫是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优秀将领。经过他手中的战役,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就像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一举成为了改变二战进程的转折点。

    但是,朱可夫的一生并不是只有赞誉。

    战争必然会造成死伤,但是在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中,将士们的死亡率尤其高。

    这是因为朱可夫往往采用以多打少的策略,但他的伤亡数却不仅没有下降,相反要比敌方还要多。

    拿1941年10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举例,朱可夫指挥的百万大军,牺牲了85万人才歼灭了德军50万人,战损比高达1:1.7。这让许多人认为,朱可夫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将领。

    那么,当年苏联战神朱可夫,他的战术是否真的呆板?

    出现如此大的伤亡又是什么情况呢?

    卫国战争,英勇惨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期间,指挥的标志性战役到底有什么。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爆发,苏联当年的参战人员一度高达125万,实打实的百万大军。

    德国此时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数目还是有一定偏差的,并没有达到百万级别。

    但是这场战争当中,苏联以85万人的牺牲,才换来了德军50万人的牺牲,战损比高达1:1.7。

    这也就是说,苏联以极大的人数优势前提下,牺牲人数远比德军要高得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莫斯科保卫战外,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也是朱可夫经手指挥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同时规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大的。

    当时苏德双方均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投放了百万军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苏联损失了120万人,德军损失80万人。

    更有趣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末期,苏联百万大军追击、包围保卢斯第六集团军,这场战役实际上已经是十拿九稳了。一场穷途末路的追杀,并且还是希特勒已经看不到希望要放弃的一支部队。

    但就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在希特勒命令不许投降后,硬是顶住苏联百万大军的进攻,还硬生生地造成了近40万人的死伤。

    如果这样换算下来,朱可夫仅仅是追击一个集团军时付出的阵亡数字更加夸张,甚至超越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期的总体战损比。

    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开胃小菜。

    朱可夫在反推柏林时,260万苏联士兵,付出了近35万人的代价,才将苏维埃旗帜插在国会大厦之上。

    然而柏林一战,德军在强弩之末并且精锐几乎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也才付出40万人的代价。

    这还仅仅是和德国人作战时出现的伤亡。到了二战末期,苏联军队开始帮助中国肃清日本关东军。

    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已经不复当年荣光,当年的关东军装备、素质都十分强悍,在中国战场上不断地损耗,诺门坎战役前,几乎是换了一遍血了。苏联军队无论是士气还是装备都要远超日本关东军。

    但即使是这样,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也付出了1.6万人,其中1万人阵亡,6000人受伤。反观日本伤亡加失踪也不过1.7万人。

    由此可见,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中,每次都是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最终结局确实伤亡巨大。如此之大的战损比,可以说和二战时期任何一个名将比起来都上不了台面。

    甚至麦克阿瑟就曾说过,如果盟军先一步到达柏林,或许伤亡还会再减少10万。

    这从另一方面就已经是在调侃朱可夫,有着大部队却打不出优势战争。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像麦克阿瑟说的那样,朱可夫的指挥能力就如此上不得台面吗?

    天才指挥,部队贫弱

    其实朱可夫并没有想象中只会依靠优势兵力作战的人,他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是非常强的。从1941年基辅战役中我们就能看出来。

    当年基辅战役爆发前,朱可夫认为,需要将苏联前线部队调回,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从而逐渐消耗德军精锐。

    从这一点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基辅作为莫斯科的屏障,基辅军区几十万大军调回莫斯科,拉大双方的补给线差距,德军肯定耗不起。

    再加上基辅之后虽然是莫斯科,但莫斯科墙高城厚,几十万大军拉回来,拱卫莫斯科德军非常难以进攻。

    更重要的是,基辅军区的位置十分尴尬,一旦被合围,基辅军区没有足够多的力量突围的同时,还要面临被全歼的危险。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将基辅军区拉回莫斯科是最好的决策。

    但是斯大林没有听取朱可夫的意见,认为将几十万大军拉回莫斯科是一种怯战行为,当时在与朱可夫争论时,差一点就枪毙了朱可夫。

    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基辅战役,基辅军区全军覆没,苏联被俘虏了50多万人。

    这都是实打实的损耗,并且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军队几乎没有给予德军强有力的打击,几乎是一触即溃。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要从苏联大清洗运动说起,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将部队几乎换了一遍血,部队战斗力下降得非常严重,并且极度缺少指挥官。

    我们在许多电影片段中看到,苏联政委拿着桌椅板凳高喊着乌拉就冲在最前面。

    这并不是电影想要渲染苏联政委到底有多么英勇,而是他们如果不身先士卒,就没人敢往前冲。

    当时的苏联军队基本没有信仰,要不是这些政委在前面撑着,苏联甚至都坚持不到卫国战争。

    所以,卫国战争期间,损失最多的除了普通士兵,那就是苏联政委了。

    反观德军战士都是些什么人,在希特勒上位后,他用其优秀的演讲天赋,将军队彻底成为了“个人物品”。当时的德国军队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忠于国家的,而是忠于希特勒个人的,所以,这些人有着足够的信仰。

    再加上许多军官都是一战下来的老兵,军事素质过人,下面的士兵也是个个经过严格训练。从军事素养上,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差距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

    当然,除了军事素养以外,苏联军队的整体作战方式也有着很大的问题。还是我们刚刚说过的那样,苏联经历过大清洗运动后,大量优秀的军官丧失,能称得上是台面的也仅仅只有朱可夫的。

    所以,前线战士出现如此重大的伤亡,和一点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当然,朱可夫虽然是苏军心目中的战神,但实际上在战术上,朱可夫的造诣并不深,只不过是矮子里头挑将军出来的人物。

    这一点并不是贬低朱可夫,我们从德军的战术层面分析,就能发现问题。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有什么特别好用的战术吗?

    基本没有,除了会用人海战术以外,朱可夫指挥的战斗除了以多胜少基本没什么可值得一提的战术。

    但是反观德军这边就不一样了,德军天才将领曼斯坦因在二战时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天赋,即使是狭小地域以及极少兵力之下,依旧能将各种战术运用到极致。

    曼斯坦因这种将灵活战术在战场上各种变通的将领朱可夫实在没法比。

    朱可夫大同小异的战术,在当时苏联士兵都为之诟病,甚至认为朱可夫如果没有装备优势、人员优势就不会打仗。

    更重要的是,德国在二战初期之所以能全面占据优势,其闪电战的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无论是从将才、帅才、士兵三个角度来说,苏联基本没有优势。那么在优势全无的前提下,什么方式才能赢得胜利?

    那就只能拿人命去填,朱可夫深知这一点,这是他在战略上的胜利,或者说他看到了苏联未来获得胜利的方式只有这一种。

    但事实上朱可夫是对的,没有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将领,那就不能计较一兵一卒的得失,在正面战场上,苏联必须有比德军更加恢宏的气势,从而压倒对方。

    这种方法虽然很笨,看似草芥人命,但当时苏联的人口高达1.6亿,而德国只有8000万。

    所以,虽然朱可夫在战场上有各种各样“草菅人命”的表现,但他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战略家,如果没有他,或许苏德战争中苏军打得更惨烈。

    当然,除了这一点外,苏联打的仗也确实太硬,伤亡太大也确实没办法。

    巷战绞肉机,死伤惨重

    刚刚我们提到了,苏军之所以能获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就是在用人命去阻挡德军的脚步。

    这句话虽然不错但也不能说是全对。我们来看看苏德战争中,苏军打的仗都有些什么。

    首先,就拿死伤最为惨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说,斯大林保卫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巷战。或者说,德军事实上早就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但实际上却没有将斯大林格勒中所有的苏军全部肃清。

    这也就是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中,虽然丧失了大部分城区,但是小部分城区中,他们不断地在跟德军打着巷战。

    在高强度的近距离缠斗中,德军的装甲优势不复存在,同时火力也要大大降低,毕竟友军就在城区,德军不可能丧心病狂的对城区狂轰滥炸。

    然而德军之所以不能完全肃清城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军没有足够的人员。换句话说,当德军肃清一块区域后,按照正常的战斗进度,德军肃清一块苏军就少一块立足之地。

    但是,苏联是本土作战,再加上1.6亿的人口,全民皆兵,背靠伏尔加河的苏军随时都能支援斯大林格勒。

    苏军是越打越多,德军是越打越少。在这此消彼长之下,德军实在是好不过苏军。当然,苏军之所以要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也是这个原因。

    大量没有经验的战士走向前线,他们甚至都没时间接受正规的训练,怎么可能打得过训练有素的德军。

    说白了,苏军让他们上去就是充当炮灰的。

    更有趣的是,为了防止这些新兵逃跑,苏军的督察队就在这些士兵的身后,督察队击杀的逃兵在苏德战场上超过了数万人。

    这种拿着枪逼着新兵往前冲的战斗,可想而知会有多么惨烈。

    这也就证实了,为什么当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过24小时,能撑过3天的自动升任营长这一说法。战争是在是太过于惨烈,双方几乎是秉着最后一口气在战斗。

    这是当年苏联战斗的主要场面,并非是朱可夫的军队是这个样子。当年苏军战斗的方式,就是让谁来指挥,也逃不过这个局面。这仅仅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一个例子,柏林国会保卫战同样如此。

    当时苏军根本没有想到,在柏林战役的最后时刻,德国党卫军居然会死守国会。

    当时第一波到达国会的部队,几百人冲上去几分钟就全部阵亡。

    德军几乎将所有的火炮、机枪全部搬到了国会大厦。

    朱可夫还算是比较理智,当国会大厦进攻受阻后,立刻调集火炮全面轰炸国会大厦。但是,国会大厦虽然被炸开了缺口,却根本没有摧毁党卫军的战斗意志。

    他们将自己捆在机枪上,疯狂的像苏军开火。等到苏军全面占据国会大厦一层后,双方就此在这狭小地形中展开激烈巷战。根据幸存者回忆:

    “国会大厦保卫战期间,苏军和德军展开激烈巷战,数位士兵扭打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双方没有任何武器,依靠着拳头、牙齿在战斗。

    这种血腥的场面,让双方士兵全都杀红了眼,苏军甚至拿着反坦克炮近距离对着隔壁房间的墙壁开火。

    更有甚者,将近距离战斗用不上的重机枪,直接拿出来对着隔壁房间疯狂扫射,双方都如同疯子一般。”

    要知道,反坦克武器、重机枪直接轰炸房间墙壁,先不说会不会误伤自己人,这种距离的反坦克炮甚至可以直接将人击碎、撕裂。国会大厦宛如地狱一般,几千人的党卫军全部散开,苏军只能逐房逐屋的清扫。

    这种激烈血腥的战斗场面,在二战之中除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数千名训练有素的党卫军,最终全员阵亡,国会大厦保卫战才算正式结束。

    所以说,苏军在人员素质极差的前提下,能将这些士兵全部肃清,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根据统计,国会大厦保卫战,苏军付出了35万人的生命,才赢得了最终胜利。

    结语

    二战初期的德军在战斗素质上碾压全球,就连当时的老牌强国法国都不是对手。所以,苏联损失如此之大,实在不是朱可夫的罪过,而是当年苏联本就没有优秀的指挥军官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

    用伤亡来换取胜利,虽然惨痛,却也是值得。

    单字解释: 苏 联 军 神 朱 可 夫 战 术 往 往 以 多 打 少 为 何 伤 亡 人 数 总 比 对 方 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