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从人才的角度看韩信

2023.12.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一个韩信,为什么会被千秋评说?

因为他是汉朝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被他逼得自刎乌江,从而结束了楚汉连年征战的局面,促使汉高祖刘邦称帝,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一句话,韩信是个人才!

一说“人才”,总是容易使人认为是一些本事很大,几乎十全十美,甚至无所不能的人。这是对“人才”的误解!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不是全才,人才亦有优、缺点,有些缺点发展到严重地步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从人才的角度看韩信,总结一下韩信的优、缺点,对于当代社会众多的人才们,无疑是很有益的。

韩信的长处、优点,不用说大家都很清楚了:他精通军事,擅长用兵,指挥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大优点大长处,但是尽管大,也总只是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种特长。一个人在尘世上混,不能只占这个“一”就行了,还有好多方面的事儿!

就说韩信,他先后侍奉了项梁、项羽、刘邦三个“主子”,均未被重用,这里边就有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人才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才能得到主人的认可和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无人用等于白搭。苏东坡在《贾谊论》中就说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意思是说,人要有才能并不难,难的是使自己的本事能够充分发挥。韩信在项梁手下“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兵败复投项羽,多次献策,不被理睬,愤然转投刘邦麾下,不仅仍未被重用,还因发牢骚差点丢了小命。

当然怨这三个主子有眼无珠,有眼不识金镶玉,不能慧眼识英才,但韩信就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指责韩信“不会做领导的思想工作”,不会“循序渐进”,不会“启发”、“诱导”呢?

面对“糊涂”领导刘邦,韩信不会做思想工作,束手无策,采取了下策——逃跑法,要不是遇见爱才如命的萧何,不顾一切地把他追回来,在刘邦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举荐他,恐怕韩信要被埋没一辈子呢!

因此,“萧何月下追韩信”,值得赞扬的是萧何而非韩信!当今时代众多的人才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自恃有才不去寻找出路,像韩信那样等待萧何去“追”,像诸葛亮那样等待刘备去“请”,大大的差矣!

韩信在三个主子那里均不被重用,说明他不会做“主子”的思想工作,不会推销自己,这是由他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这个人一向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能大不能小,有了战功受封之后更是这样。

他经常推说有病不上朝;冷眼瞧着周勃、樊哙、灌嬰他们,面前一张脸,背后一张脸,不愿跟他们一块儿上朝;他从樊哙门口过,被樊哙请到家里坐,对樊哙的殷勤招待,“开口大王闭口大王地喊”,一万个瞧不起;他甚至连汉高祖刘邦也不放在眼里,公然说刘邦带兵“不过十万”,而他则是“多多益善”;他个人主义膨胀,处处想着自己,当刘邦大军被项羽大军所困,要他发兵援救时,他却伸手向刘邦开价要官,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当时就把刘邦气得怒火中烧,事后怎会不与他算账!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的解释有二,一是“德才兼备的人”,一是“有某种特长的人”。韩信只能算后一种,如对照前一条,他的“德”也就是品行可说是太差劲了,不然,为什么先前那么器重他的萧何,最后在吕后要斩他的时候,不但不为他讲情说话,反而帮助吕后擒他,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名言呢!

作为人才,再有本事再有功劳再有知识,也不能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就是韩信给现代人才们的教训!

单字解释: 从 人 才 的 角 度 看 韩 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