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明明更加优秀,可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2023.03.22 | 历史网 | 次围观

阴沉沉的一天,在一个阴暗的大厅里,一个英俊的青年男子缓缓踱步,满脸犹疑,难掩伤痛,然后一字一句地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就会对这一幕非常熟悉,但未必会注意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曹植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曹操一向是三国故事中的经典人物,以至于关于曹家父子的讨论几乎也能称得上是老生常谈,例如聪明绝顶的曹冲,英勇绝伦的曹彰,实际上,曹丕与曹植两人的成与败虽是既成的事实,也还是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简要地解释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植没有帝王心。综合来看,在“继承人之战”中,相比曹丕,曹植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他拥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才华出众,虽然在《三国演义》后期,曹植表现的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无能之辈,但是事实上,不但有惊艳的文采,曹植也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因此,在早期曹植就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这也是他具备的另一个优势。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曹丕善于矫情自饰、工于心计,做事显得非常得体,而且他有一个富有权谋的吴质作为心腹。

在《三国志》中同样提到了曹丕的这个“优点”,之所以说这是优点,是因为曹丕的目的性极强,他的做法正是做大事的正面范例。

显而易见,曹丕是通过不懈努力为自己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相反,曹植却是枉费了自己绝佳的天资,浪费了无数次宝贵的机会。

曹植很早就受到了曹操的器重,并且委以重任。

即使曹操在初期还是抱着考察的念头来考验曹植的能力,但考验本身就是上好的表现机会,另外,说是考验,未尝不是曹操已经在考虑选择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安排曹植留守邺城

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事我行我素,语言又不谨慎检点,饮酒也没有节制。

既然缺少积极的心态,顺理成章的,曹植不但不能在各方面持续地表现出卓越之处,甚至连他的本职工作也做不好,换做现代的说法,就是曹植不但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连基本的责任心也缺乏。

日常的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做得成大事。

一而再,再而三,曹植交出一份份糟糕透顶的“成绩单”,就算曹操有再好的耐心,原本对曹植有再大的期望,最终他也只会失望至极。

不要说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优秀政治家,识人之明本来就是他的长处之一,哪怕是换一个稍有头脑的家族首领,也不会选择一个没有斗志的继承者。

能够让曹操犹疑不决,迟迟不能确定太子的人选,已经算是曹操给了曹植充分的机会以证明自己。

相对而言,曹丕的长子地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这一点不是曹操挑选继承人时会考虑的必要因素。

明显没有竞争的优势,曹丕却能够做到坚韧不拔;而曹植的执行力与他的天资不成正比,在政绩方面乏善可陈,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他浪费了多次垂手可得的机遇,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继位。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太和六年(232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

曹植和曹丕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然而,一直以来却仍然有不少人在重蹈曹植的覆辙,不禁令人想到一个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也正是曹植的人生写照。

〈完〉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单字解释: 明 明 更 加 优 秀 可 曹 植 为 什 么 斗 不 过 曹 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