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刘备举兵伐吴真的是下策吗

2022.12.16 | 历史网 | 次围观

却说先主欲起兵东征,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

建安26年,公元221年,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被吴将吕蒙所杀,223年,刘备举兵伐吴,为关羽报仇,成为历史美谈,为兄弟领倾国之兵,只为取敌酋人头祭一缕亡魂,跟着刘备这样的大哥确实敞亮,太讲义气了!然而历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刘备输掉了战争,毁掉了大好局面,葬送了蜀国本就不多的精兵,令人扼腕叹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假如当时刘备真的采纳了赵云等人的建议北伐曹魏,就真能改写历史,统一三国吗?其实分析一下就知道,在当时的形势下,刘备只有三种选择;一、自守本土,按兵不动,以待时机之变。二、采纳赵云意见攻打魏国。三、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先说自守本土肯定不行,刘备的组织团队里有很多荆州籍的将领,他们亲眷财产很多都在荆州,东吴背信弃义,夺取蜀地,于公于私,都应该反击一下,不然就失去了人心。刘备入蜀抢了刘璋的基业,可是他和刘璋一样都是外来政权,一直面对当地门阀豪强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万万不能再冷了手下荆州将领的心。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了这样的话,(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何?众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晔的话对刘备伐吴的心态做了最准确的解答,刘备肯定会出兵,也许不是给关羽报仇,但绝对是提振威望,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

那么赵云的方案可行吗?完全不可行,仔细想就可知赵云之计是下下之策,魏国有雄兵险郡,关中地形易守难攻,哪有急切可下的道理。曹魏经营北方多年,人心渐渐归附,何处还有关东义士?注意汉献帝是禅让给曹丕,虽然过程恶心人所不齿,但禅让是一种儒家推崇的合法行为,起码在表面上是让人无话可说的。

三国里相对于魏国来说,吴国弱小一点,当时孙权背信弃义,刘备正好有了借口,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像当初曹操以陶谦杀害他父亲为由而进攻徐州。而且东吴自周瑜、鲁肃过后人才凋零,没有什么能人,当时东吴还要分心防守曹魏,蜀军定占上风,孙权必会妥协。诸葛亮前期对整套计划了如指掌,他和刘备分析通过局部战争是有可能夺回荆州主权的,可以说讨伐东吴在当时形势下来说,是最可行的一个方案。那么刘备真的想灭了东吴吗?答案是没想现实也不可能做到,从他拒绝了大将黄权水陆并进的提议就知道了,“水军顺流,进易退难”,黄权是在江北,撤退确实困难,陆战后退,水军就会全军覆没。刘备不让水军深入恰恰是不想让战争扩大化,以益州一州之力夺取天下,在电脑游戏里可以,但在实际中完全不可行,换句话说,即便真的让他灭了东吴,他也没兵去守,到头来还是便宜了曹魏。刘备的本意是要通过局部战争手段打疼东吴,让东吴做出一定的赔偿,至于这个赔偿方案,两方肯定是没有谈拢。《三国演义》里说孙权要送回荆州,送还夫人,这肯定是扯淡,天底下不可能有这样的美事,都是罗贯中替刘备意淫出来的。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孙权豁出去了,竟然主动向曹丕称臣,简直是臭不要脸,失去了曹魏对东吴的钳制,夷陵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备也是骑虎难下,无法班师,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

八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夷陵之战是一个转折点,西蜀从此再无可能染指荆州,次年刘备亡于白帝城,一代枭雄从此谢幕。讨伐东吴可以说是刘备为扭转局面而做的一次孤注一掷式的豪赌,从几率上也有很大成功可能,奈何最终惜败。讲到义气,关羽的死,根本就不可能扰乱一个乱世枭雄的心,虽然史书上歌颂了桃园兄弟的情义,但刘备最希望的肯定不是这样的结局。

单字解释: 刘 备 举 兵 伐 吴 真 的 是 下 策 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