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孙权称帝,诸葛亮不伐而贺,对我们有何启发?

2022.12.10 | 历史网 | 次围观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23)

上一期讲到,229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三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忙着修祖庙,东吴孙权忙着登基称帝。

东吴的文武百官眼看着曹魏和蜀汉都玩到第二代了,自己的主子对于称帝总是一推再推。如果再不称帝,大臣们就开始有想法了。这不,刚一开春,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劝进。

孙权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也早就想当皇帝了,只是在掌握着火候。这一次,孙权终于动心了,但此时仍然缺少一味关键的中药,一味能够迷惑大众的神药,用来解决皇位合法性的问题,不然不但老百姓不信,连孙权自己都不好意思称皇帝。

你看,曹魏那边,曹丕搞了个禅让,蜀汉那边,刘备以刘皇叔的身份,搞了个续汉。虽然孙坚被朝廷封为破虏将军、孙策也被朝廷封为讨逆将军、吴侯,曹操也任命过孙权为讨虏将军,但孙坚、孙策都是跟随袁术出来的人,名声不太好。当年从江西窜到江东,也是用血腥镇压的方式才得来的割据政权,所以孙权一时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抓手。

难道没有办法了吗?有,聪明人多得是。当年陈胜吴广两个农民都能想起来表演一番“鱼腹丹书陈胜王”,以及半夜装成狐狸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的把戏,东吴的周瑜、鲁肃、陆逊虽然死了,但还有张昭、诸葛瑾等一竿子能臣武将呢!

大臣们果然不负众望,刚进入夏四月,好消息来了。传说在夏口、武昌相继都出现了黄龙、凤凰。大家都说这是吉兆啊,更是上天的旨意啊!好吧,只这么一个传说就为孙权登基找到了根据,干脆连年号就叫黄龙。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夏口和武昌。三国时期的夏口就是今天的武昌,而三国时期的武昌则是今天的鄂州。还有三国时期的江东是指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一带,原因是长江从九江到南京一段,区位变成西南向东北走向,所以称江东,又称江左。又因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皆为外,为表,所以又称江表。唐以后,江东的概念逐渐消失,被大江南的概念所取代。唐宋以来的众多诗词中的江南,放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江东。

研读历史,有时需要注意区分地理区位、文化区位和行政区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比如“山东”、“江西”等概念。此不多谈。

继续讲孙权称帝。既然找到了称帝的由头,那就抓紧时间落实吧。四月十三这个日子,按现在的世俗逻辑,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不是什么好日子,不但读起来呲牙咧嘴,谐音更是既“死”又“散”,但孙权偏偏选定在这一天登基。

孙权登基的事在东吴国内玩得很嗨皮,陈寿也给足了面子,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记载,但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只提了一句“是岁,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

不过这一句很重要,它给我们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蜀汉政权接受并承认了孙权称帝的事实。打破了“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的铁律,这是不可思议的改变。

如果读者记性好的话,一定会想起来我在诸葛亮系列第十五期里讲到过,当年邓芝二次出使东吴时,孙权曾问过邓芝:“如果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大胆直率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可能并存两个皇帝。我们在兼并曹魏之后,假如大王未能深刻领会上天的意旨,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的臣子为各自的君王尽忠,将要擂起战鼓,那时战争才刚刚开始。”

邓芝与孙权当初看似开玩笑的话,如今却成为面对的现实。此时,我很想看到邓芝对此事的态度,但《三国志•蜀书•邓芝》只字未提,只是在诸葛亮死后,邓芝被封为舞阳侯后,有一句“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从中可以看出,邓芝虽然说话直爽,但脑袋也是一个很活泛的人,不然也不会和孙权一直保持那么好的关系。

能作出承认孙权皇帝地位的决策人,只有诸葛亮。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诸葛亮劝说众大臣接受现实,承认东吴皇帝的这些史料,在《三国志》里是找不到的,但在《汉晋春秋》里有详细记载。

首先是孙权派人到蜀汉来通报称帝一事,并提议两国相互并尊二帝。而蜀汉的大臣们都认为,现在再与称帝的吴国继续结交没有什么益处,而且吴国的名号不正、体例不顺,我们应该彰显“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的正道大义,立刻断绝与吴国的结盟友好关系。

诸葛亮发话了:孙权有僭越叛逆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要忽略而没有追究他的罪恶意图,是为了得到他的援助以牵制和夹击魏国。现在如果明确断绝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孙权一定会非常仇恨我国,那么我国就势必与东吴开战。现在孙权手下的贤能之士还有很多,将领文臣之间也都很和睦团结,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平定。如果长期相持,致使双方都衰弱疲劳,反而使曹贼阴谋得逞,这可不是上等的策略啊!

诸葛亮为了说服大臣们,还把古人搬出来例证。他说,昔日汉孝文皇帝刘恒,以谦卑的言辞与匈奴人交好,先帝以优厚的条件和宽弘的气度跟东吴结盟,都是根据时势而采取的应变权宜之计,是以广大的胸怀来深刻考虑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像无谋的匹夫那样,一时激忿而感情用事。

诸葛亮接着对顽固派提出批评。他说,凡是认为三国鼎足对孙权有好处,孙权不会跟我们同心协力抵抗曹魏,况且孙权的志向与愿望已经得到满足,没有渡过长江登上北岸攻打曹魏的打算。这些说法看似有理而实则谬误。因为孙权的智慧与实力跟曹魏不相等,所以他只能够凭借长江而自保其土地。孙权不能够越过长江去攻打魏国,就如同曹魏也不能南渡汉水去攻打吴国一样,并不是他们的力量有余而不去争夺利益。

如果我们现在以大军讨伐曹魏,孙权的上策就是出兵分裂割据魏国的国土,而作下一步的规划打算,他的下策也会乘机掠取魏国的人口而扩张自己的土地,在国内显示自己的武力,他绝不会静坐不动。即使孙权按兵不动,而只要与我们联合,我国北伐之时,也就不需要忧虑东面的牵制和骚扰,而魏国则需要防备吴国而不能全力向西来对付我们,这样我们得到的好处不是很大吗?所以孙权僭越篡逆称帝的罪行,不适宜公开声讨揭露。

我读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谋。他虽然忠孝,但绝不迂腐。而且他一番理论下来,让人无可辩驳。当下,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不为固有观念所束缚,结合现实,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的做事原则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于是,诸葛亮立刻派遣陈震,以卫慰的身份出使吴国,专程祝贺孙权登基。

据《三国志•蜀书•陈震传》记载,陈震到了武昌,孙权很高兴,他与陈震升坛歃血盟誓。一时心血来潮,两人竟然面对面,坐地分割起魏国的领土来,把徐州、豫州、青州、幽州划拨给吴国,把并州、凉州、冀州、广州划拨给蜀国,其中的四州共同所辖土地,则以函谷关为界平分。

啧啧,皇帝的宝座真是一块试金石,只要是人,一坐上去就会变得忘乎所以,认为自己真是真龙天子了!孙权也概莫能外。

诸葛亮为了配合陈震的亲善行动,还特意给兄长诸葛瑾写了封信:“孝起(陈震字)性情忠厚纯正,老而坚定,他能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和谐融洽,是非常可贵的。”

陈震带给吴国的文书也一派激情洋溢:吴蜀两国,使者往来,冠盖相望,两相结盟交好。尊敬的国主应保住国运,祷告上天接受符命,开疆拓土,天下响应,各有归依。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同心协力征讨国贼,那什么样的敌寇不能消灭呢?我蜀国的君臣,引领仰望,欣慰有所依赖……肉麻到我都写不下去。

东吴和蜀汉还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即订立盟书,总的意思是说,曹魏大逆不道,谋夺皇位,作恶多端,至今尚未伏法就诛。蜀、吴两国要承担此翦除残暴的重任,所以按照《周礼》《尚书》中的前规,蜀、吴要分割魏国的土地,并立下盟约,从此同心协力,共讨曹贼。如果有人侵害蜀国,则吴国前去讨伐他。如果有人侵害吴国,则蜀国前往讨伐他。两国守卫各自土地,互不侵犯。如果有违背盟约的,首先招致祸乱,怀有二心制造不和,怠慢天命,神明的上帝就征讨监督他,山川诸神就会诛灭纠正他,令他失去军队和人民,不能久享皇位国祚。最后还来一句“伟大的神灵,请您明察吧”。

吴蜀两国并尊二帝,亲的就像穿了一条裤子。那么,曹魏那边是如何反应的呢?《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上没有任何记载。我想曹睿一定是开过会的,大臣们一定是说,蜀汉与东吴就是两个疯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疯子,吾皇不必在意,我们不跟疯子一般见识,让他们先自娱自乐一阵子,接下来我们一定要他们颜色看看。

至此,所谓的纯粹“三国”时代才正式开始。魏国、蜀国、吴国三国鼎立。那么,憋着气一声不吭的魏国,会先收拾谁呢?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单字解释: 孙 权 称 帝 诸 葛 亮 不 伐 而 贺 对 我 们 有 何 启 发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