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中国历史头牌敛财大师镰刀教父桑弘羊的花式操作

2024.03.29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公元前120年,我国法家一代集大成者、一代经济改革大师、一代帝国财政奠基人、镰刀教父桑羊上线。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在他主持财政期间,为汉武帝刘彻开拓性地设计出一套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花式操作。

桑弘羊的第一招:货币超发

武帝之前的铸币是铜+铅、锡这类的便宜金属。

假如一枚纯铜币面值一块钱,那我现在把含铜量降低到80%,剩下20%便宜金属所占的比重,包含造币的人工和材料成本,以及朝廷想靠铸币获得的财富。

说白了,这就是铸币税。

事实上,你翻开二十四史,几乎历朝历代的《食货志》都会提一件事——磨钱取鋊(玉)。

什么意思呢?

就是拿锉刀对着铜钱的边缘咔咔咔搁那磨铜屑,最后把掉落下来的铜屑重新融成一个新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这相当于假如我手里原本有五块钱,我咔咔咔这么一复制。呵呵,成十块钱了。

所以,在古代造假币这个事儿其实门槛并不高,稍微动手能力强的基本上都能自行操作。

那现在大家就可以想象,文景允许货币私铸,那市场钱币混乱得比晋西北还一锅粥。

既然这样,那朝廷想靠货币收割财富,就只有两个法子。

铸大钱,铸小钱。

什么意思呢?

假如每枚币的含铜量一样,那我把十个一块钱收集起来,熔铸成一个一百块,宣布必须拿一百个一块钱来换这个一百块,这就相当于超发九十块钱,因为含铜量还是原来十个总和,这个一百块其实就值十块。

反推,铸小钱也好理解。

就是我收上来十枚一块钱,然后把它们融铸成一百个新一块钱,也相当于超发八九十块钱。

虽然这两个操作的方向不同,但结果一样。

因为在新钱流入市场和群众完全察觉到这是个劣币之间,有一段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敛财时间。

而在吸取多次失败经验后,桑弘羊是这么操作的:

首先,规定汉朝新货币为中央钦定的汉五铢,这事发生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中秧这么规定,肯定也是能够考虑到,各郡国为了想多搞钱,必然会搞假币。

那又咋整?

那就还有第二点,剥夺地方的铸币权。

由朝廷的“钟官”统一铸造一种叫“赤仄五铢”的钱,这事发生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该政策强行规定“赤仄五铢”一枚等于郡国5枚,且强制民众和官府都统一兑换。

为什么兑换比率设置为1:5?

因为在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货币含铜量最低的时候已达到40%,如果再将含铜量比例继续降低的话,那这个铜币就没法再用了,要断。

因此规定5:1。

也就是说,哪怕是在最极端的情况,是五个劣币加在一起,四五二十,200%。哪怕不计算铸币的人工成本,哪怕中秧含铜量是100%,不要铸币税,就看铜,他郡国的私铸成本也要比中秧多出一倍的代价。

铸得越多,陪得越多,这造假币还得赔本,着实不值当。

通过此番的降维打击,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豪强郡国被迫放弃铸币。

由此,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廷宣布废除“赤仄五铢”,改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三官五铢钱。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上林三官”是我国最早的皇家造币厂,可以称之为“大汉人民银行”。

从此以后,大汉的五铢钱一直用了七八百年,用到隋炀帝杨广带头货币造假,他那“隋五珠”一出,简直就是毫无底线了,直到隋朝灭亡李唐建立,李渊才不得已废掉五铢钱,改用开元通宝。

在全国统一货币大局面下,如果还有人敢于造假币怎么办?

桑弘羊的货币改革给出了预案。

你想造假币得有铜。

但不好意思,国家垄断了铜。

你唯一能获得铜的渠道,就是搁那咔咔咔磨铜屑。

因此汉廷直接创造“有郭半两”,就是在钱币的边缘加一个浅细的外郭。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你可别小看这么一个简单的样式改进,在当时,你民间不可能有这个技术。

武帝时期的这个创新是古代铸钱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是世界上最早的钱币防伪技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钱币防伪。

而在西方,则是要等到十七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等到牛顿当上铸币厂厂长。

牛厂长的做法是在硬币边缘加刻痕,才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大家有没有发现,加刻痕与加外郭,实际都是一个做法,一个道理。

可见咱老祖宗是把牛逼两字写在了脸上了。

桑弘羊的第二招:奢侈品

其实这个奢侈品本质上是咱刚刚提到的铸大钱,叫鹿皮币。

就是一种白鹿皮做的垫子,强制价格40万。

这玩意比较有尊贵象征,只有上林苑才有白鹿。

而上林苑就在长安,说白了就是割韭菜,割茂陵子弟的韭菜。

桑弘羊的第三招:酒类专卖

酿酒技术其实咱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但百姓通常是酿自己的,顶多跑隔壁老王那儿买点,属于群众挺喜欢的一种物品。

汉武帝(桑弘羊)认为,你们每家每户都自行酿酒的话,又得准备这,又得准备那,一坛酒下来,成本就上去了。

不如这样吧,往后酿酒这业务就由官家解决了,专业作坊,大批量生产。

成本的降低不就意味着汉廷的收入增多了么?

最最关键的是,这玩意有嗜瘾性,多喝多送钱,朝廷也乐收其成。

酒类专卖的实施,为其后的终极大杀器的出台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由此,桑弘羊站在管子的肩膀上,提出了封建王朝的税收大杀器

桑弘羊的第三招:盐铁官营

先说盐,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盐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存在。

而在古代,盐不仅仅是调味品,还是防腐剂。

要知道,古时候,就连帝王家也没有冰箱,冰窖是有,但使用条件相当有限。

总不能为了两棵大白菜就往冰窖里跑吧?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盐。

肉加盐就是腌肉、鱼加盐就是腌鱼、大白菜加盐就是棒子,额,错了,是泡菜。

古时候又没有大棚,农作物只在某一个季节收获,但人他是四个季节都要吃饭的。

所以家家户户都需要囤积大量的盐来使用。

小户人家存个几十斤,大户人家存几百上千斤都是常有的事。

可以说,盐就相当于古时候各个王朝的石油。属于战略物资,是要储备的。

鉴于盐关系到所有人的吃饭生存问题,而产盐地就那少数几个地方,管控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贯穿中国历代王朝中,盐铁税的存在可以说是整个王朝财税的最重要来源,没有之一。

贤良文学曾在《盐铁论》上抨击这个主张,对,就是那个著名的“盐铁会议”。认为这么干是在与民争利,很不可取。

这把桑弘羊给气炸毛了,直接开骂怒怼,盐这么重要的物资,要是大量落在私人手中,结果会是发展成垄断经营,高价获利。你们这帮臭儒生,只配高谈阔论,不理民间疾苦。

话糙理不糙,纵观历代王朝,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有私盐贩子的背景。

而作为与盐并论的另一类物资——铁,一样的曾受很大的压力。

铁器的使用之所以能成为跨时代的存在,则是因为“铁器时代”相对于“青铜时代”在使用上,特别是农具的使用上更有优势。

而国营之后的铁器农产品,由于是大规模的出产,你老王家买到的和老张家买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

而各家各户的田地又不一样,你家的肥沃些,我家的贫瘠些,你能用的不一定我能用,如此脱离实际的农具,而且质量差到一用就坏。

到最后的结果则是大家不得不放弃铁器,退化到使用石器种地的局面。

毕竟,如果老百姓自己生产铁器的话,他们知道按照自己的土地情况打造适合自己生产工具,知道哪块地适合质地硬的铁具,哪块地适合质地软的铁具,该加多少碳,因地制器。

国营垄断经营则不会考虑这些繁杂的细分,我生产啥你就用啥,质量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利润最大化就对了。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

桑弘羊倒也不避讳这点,毕竟当时儒生们就直截了当的指出,你们这么搞,就是为了一己私利,纯粹给皇家贵族们送钱。

桑弘羊的意思则很明确:腐败在所难免,重在能给国家敛财。

这里岔开一下,前几年咱国内的考古一大发现就是南昌的海昏侯墓。

光一个墓地就占地46万平方米,光出土金饼285枚,每个重达

克,铜钱更是多达万吨,整个大墓里的金碧辉煌,极尽奢侈。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所以当时盐铁专营带来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养了皇家,到底有多少纳入国库,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还要再岔开一下,当时儒生们总强调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其实,古代的所谓的“重农“并不是我们今天知道的重视农民,而是重视农业税。

更现实的情况是,官府从来不敢碰大地主的利益,仅仅是象征性的征收,实际重灾区都是最底层小农户。

耗不动大地主,还耗不动你?

如果大家对历史熟悉的话,就会发现,有一个朝代真就是这么干的,“薅小不薅大”

那就是明末。

桑弘羊的第四招:限制出行

这个政策,作为国人,真是太熟悉不过了,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政策,特喵的就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

限制出行,早在秦统一中国后就有了。

但在文景时期,有这么一种情况,民众给汉廷打工,汉廷拖欠工资不给,回家过年还没钱,越想越气,过完年我就跑去给诸侯打工,这是可以的。

同样,如果士在地方诸侯那里没有得到重用,那我干脆到长安来当“京漂”,说不定还被大老板看中了呢?

限制出行,是为了方便管理,说白了是为了方便收税,怕你跑了。

人都跑了,我朝廷找谁收税去?

这个政策同样被历代沿用,但各朝各代都对其弊端视而不见。

地方官不流动,你就一直这么干。

得到的结果就是,地方势力滋生强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地头蛇”。

比如刘邦他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造反成功的“地头蛇”。

当时祖祖辈辈当官的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有些为了方便,直接姓氏就改用官职名了。

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就是一种中秧与地方的微妙共存关系。

他只是流水的县长,您才是铁打的老爷。

这种地方势力一旦形成,同样会依仗本地资源,搞起垄断,严重扰乱正常市场。

桑弘羊的第五招:平淮均输

这其实是两个制度,“平淮“和“均输”。

什么叫“平淮”。

翻译成人话,就是“大汉战略储备局”。

它在商品低贱的时候负责大量购入,然后在商品大涨的时候大量抛售,起到抑制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的作用。

什么叫“均输”。

古代的税收不像现代,直接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实物的形式上缴。

那么这些大宗物资从各地运出来,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任务。人吃马喂总得有吧,而且还不是短时间就能办成的,有些一运就是好几年,成本可见是很高的。

再加上运到京城,变质是常有的事,也有可能运来的不如其他地方的货物,进而变得廉价。

毕竟这么多商品都汇集在京城,货好还可以卖个好价钱,低质货就只有无人问津了。

所以西汉朝廷就不再运往京城,而是由中央任命“均输官”,直接负责把各地特产运到相邻或更需要的地方销售。

不仅能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也能由此增加财政收入。

不得不说,“平淮均输”这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前卫的做法。

但,拘于古代的生产力及交通条件,都没能把这事给执行到位。

还更因为,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绝对的垄断产生绝对的暴利。

当时的政策执行后,一批批官员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己牟取暴利,假公济私。

他们总会勾结地头蛇,逼着民众把物品贱卖给自己。

老百姓各种哀声怨道,心里都在骂“你老刘作为帝王家,与民争利,脸都不要了”。

不仅骂,还要找些发泄处。

既然你老刘家脸都不要了,我就刨你祖坟。

当时就有胆大的民众直接盗了霸陵,将文帝的下葬品给倒出来卖了,文武百官们直接给吓得一个都不敢吱声。

皇帝不知道,那就等于没事了。

要说腐拜这事,和你朝廷总是脱离不了干系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桑弘羊直接搞出了个赎罪。

这和罗马教廷搞的赎罪券,异曲同工之妙啊。东西方在这方面仿佛进行了时空连线。

桑弘羊的第六招:赎罪

类似的卖爵位,其实在文帝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当时的朝廷只给一种官方承认的社会地位,对当地的财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了筹措军费,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搞出了一个叫武功爵的东西。

如何解释才合理呢?

这么说吧,就相当于你玩游戏氪金。

丐版爵位就是买皮肤,低级爵位可以赎罪(可以回血),中级爵位可以预备当官(物理加持),高级爵位获得终身荣誉(魔法加持)。

就这么搞了十三年,由于市场口碑极具下降,官方平台不得不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推行了2.0版。

除了出钱,你也可以拿布匹、粮食来换,说白了就是,你富户不放点血出来,这事就不算完。

当然,中秧不可能不清楚腐拜和卖官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就直接预留了一个杀招。

桑弘羊的第七招:清算贪官

武帝时期,朝廷下派了不少的中秧巡查组,在当地打击豪强贪官。

这些被下派的人在史书上被称为“酷吏”。

光是这个词,就容易在情感上给人以很大的误导性。

怎么“酷“、跟谁“酷”?

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把这些人统统毙了再审,没一个有冤假错案的。

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昨天在你府上喝酒,你偷偷把酒吐在袖口上,被我看到了。

当时有一个叫张汤的酷吏,为官清廉,一生在各地奔波,推行武帝的盐铁政策,免不了打击大地主阶级利益,他也免不了要被史官写进酷吏传。

同样,这些巡查组也很有智慧。

比如王温舒,他专门任用有罪的人去处置官吏,成功干掉豪强。

这种戴罪立功的事情,那干起来精神劲十足不是?

你小子也有今天?弄的就是你!

如果说,任用酷吏是手段,那“六条问事”就是规矩。

什么是“六条问事”?

“六条问事”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官僚及其子弟胆敢“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刺史可以直接给你法办。

总的来说,七大招之间,招招呼应,环环相扣,可谓先进至极。

尽管如此,王朝还是来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针对土地兼并的流民也采取了许多积极举措,比如让流民耕种公田、派流民去开荒屯垦、甚至有时候直接就发钱。

但你限制民众出行,又搞垄断,无限制的压榨民众,那群众免不了要暴躁,民众也是有脾气的好不?

毕竟大家是曾经过过好日子的。

文景时期,文帝废了妖言诽谤罪,他允许百姓上街,甚至允许上书指出皇帝的错误,你别管他能不能解决吏志败坏和贪污腐拜,皇帝他听,这是个态度。

当时群众要是觉得官吏不好,指着汉文帝鼻子骂两句,气一消,他不至于去造反。

同样,他也不限制人出行,民众可以自由投奔诸侯。

但到了武帝,这就是完全高压了,还搞起了秦始皇那一套。

时间长了,民众必然接受不了。

全国各地陆续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民众的脾气总要发泄出来的。

为了应对各地民变,汉武帝搞了一个秦朝就有的连坐制度——沉命法。

“沉命法”,说人话就是辖区内出现民变,你要是处理不好,我连你一起法办。

你说民变这事吧,你干好了,朝廷没奖励;一旦出事了,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这么一来,还不如下不得罪百姓,上可保全官位。

至于皇上嘛,大家不说,就当没有咯,山高皇帝远,谁知道呢?

这些长期混迹基层的父母官,要说他觉悟高,没准第一个被坑的就是你。

他们对待各地民变的态度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上下为逆,以文辞避法。

总之就是向武帝报告盛世情况,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这导致汉武帝根本不清楚下边其实已经在造反。

晚年的汉武帝变得非常迷信,朝廷一些奸臣也借此上位,于是各种流言蜚语,落井下石。

最终导致武帝晚年最大的政治事件“巫蛊之乱”的发生,几万人因此被牵扯进去,太子刘据被逼造反,兵败自尽。

“巫蛊之乱”不仅严重损害了皇室的权威,同时也极大动摇了汉朝的国本。

导致汉武帝后来面临没有合适继承人的尴尬处境,最终只好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结果造成了的霍光专权的局面。

“巫蛊之乱”结束后不久,汉武帝又开始后悔自己对太子刻薄寡恩才导致他不得不反。

于是他一面追思太子,一面下令铲除那些在“巫蛊之乱”中立功的人。

幡然醒悟的汉武帝,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诏书,在其中否决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轮台地区屯田的提案,并对派遣李广利">李广利远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承认自己的政策有失误,承认朝廷工作不到位,承认大汉穷兵黩武,承认给百姓带来负担。。。

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一个皇帝能够承认自己有错,并且能及时刹车,表示忏悔,这就够了。

而之后,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在长安爆发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激烈辩论及盐铁会议,本文的大幅内容其实就来自这个会议。

事实上,武帝所面对的危机是空前的。

他没有任何成功样本可以借鉴,每走一步都是作为开创者而存在。

2005年央视推出的汉武大帝,其海报非常一针见血。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在武帝时期真正实现,并且其措施与理念深深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时代的一粒小小尘埃却是落在他们肩头一永恒沉重的大山。

~感谢阅读本文~我是四更起舞,您值得信赖的朋友,欢迎关注@四更起舞

另外有今日福利:

手机扫描仪,书籍文件扫描软件,识别展平弯曲页面,支持双页扫描及手指去除。

搜索并关注:常湘谈,发送“2023”,免费领取。

单字解释: 中 国 历 史 头 牌 敛 财 大 师 镰 刀 教 父 桑 弘 羊 的 花 式 操 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