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为何不追为帝呢?

2023.04.2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古代的谥号,称得上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总结,因此,其中讲究颇多,按照种类,分为上谥、平谥以及下谥。

上谥自不用说,属于表扬类谥号,比如代表具备经天纬地之才能,或者慈惠爱民者的“文”,以及表示谏争不威的“德”,还有安民立政的“成”等,这些都属于是谥号中的“上谥”。

平谥,一般是指同情类的谥号,像“怀”、“愍”便是此类。

而下谥,那就属于是批评类的谥号,通常是上给那些为国家带来混乱的古代君主,比如隋炀帝的“炀”、周幽王的“幽”,以及汉灵帝的“灵”等。

但在下谥之中,还有更低一级,也就是下谥中的“恶谥”,比如周厉王的“厉”就是一个“恶谥”,而除此之外,“戾”同样也属于恶谥的一种。

比如唐朝的李建成,最开始的谥号就是“戾”,只不过后来李世民将其改成了“隐”,还有明朝时,明英宗朱祁镇在复位之后,给他的弟弟,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钰上的谥号也是“戾”。

所以,“戾”这个谥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恶谥。

但这问题就来了,既然是个恶谥,为何汉宣帝刘病已,会给自己的亲爷爷刘据上了这么一个谥号呢?是出于怨恨吗?

实际上,汉宣帝这么做,还真不是出于怨恨,毕竟,他能最终活下去并顺利长大,也是因为受到了他的爷爷刘据的“恩泽”,不然汉宣帝早就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刘病已幼年时的经历。

巫蛊之案爆发后,汉武帝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一家惨遭牵连,最终,刘据为自保起兵,但由于不敌,因此兵败而逃。

最终,刘据自缢而死,跟随他出逃的两个儿子,一并被害。

这还不算完,留在长安城中的刘据之妻史良娣">史良娣、长子刘进、王翁须夫妇,还有刘据的孙女,在事后同样被害。

这么一来,刘据一家,基本上就相当于被灭了门。

万幸的是,刘据的孙子(长子刘进之子),也就是当时刚出生几个月的刘病已得以存活,虽说被投入狱中,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而在之后,嗷嗷待哺的刘病已,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好人。

这个好人便是丙吉,当时他受汉武帝之命,负责担任廷尉监,负责治理巫蛊一案的郡邸狱,说得简单点,类似于一个典狱长的职务。

正是丙吉同情刘据一家的遭遇,这才让他对年幼的刘病已十分关心,通过挑选女囚喂养,并自掏腰包供给刘病已衣食,以及舍命相救等,最终让刘病已幸运的活了下来。

而除了丙吉之外,刘病已能长大成人,则是因为他还遇到了第二个好人。

谁呢?正是在当时担任掖廷令的张贺。

张贺在早年时,曾担任过太子刘据的宾客,即谋臣、幕僚,之后巫蛊之案爆发,张贺作为太子宾客受到牵连,本应处死,但其哥哥张安世上书求情,最终免死。

虽说免死,但却遭处以腐刑,也正是因为成了阉人,因此才得以出任掖廷令。

而此时已经到了汉武帝晚期,由于汉武帝大赦天下,所以刘病已洗脱了罪犯身份并出狱,之后,在汉武帝去世之际,刘病已被送入掖廷收养。

在这里,张贺终于见到了自己曾经的主人刘据之孙,他感伤于主人的凄惨结局,又怀念刘据的旧恩,加上看当时的刘病已孤苦无依,因此对刘病已多有照顾。

照顾到什么程度呢?不仅衣食住行上十分上心,同时到了刘病已能读书的年龄时,张贺亲自担任刘病已的启蒙老师,之后又自己出钱,请人教授刘病已各种知识。

并且,在数年后,刘病已能得以入继大统,并最终继位登基,也有张贺一定的功劳,毕竟他的弟弟张安世,在当时是朝中重臣,而有了张贺从中游说,张安世才能在最终建议霍光选择拥立刘病已登基。

而张贺这么做,基本上就是出于自己当初是刘据的门客,因此才怀着感恩之心,对刘据的孙子刘病已爱护有加的。

因此这么一看的话,刘病已是完全没有理由怨恨他爷爷刘据的,毫不夸张的说,若是没有丙吉对刘据的同情,以及张贺对刘据的感恩,那么刘病已,未必能活下来,而活不下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登基称帝了。

所以,说刘病已怨恨爷爷刘据,是不成立的。

但是,既然没有理由怨恨,可为何刘病已却给自己的亲爷爷上了一个世人皆知的恶谥“戾”呢?他这么做,又是为何呢?

当然,有道是水有源树有根,刘病已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他爷爷刘据干的事儿,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在古代都属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有罪。

并且,刘据之罪还不止一桩。

当初,江允意图陷害刘据,因此谎称宫中有巫蛊之气,因此才导致汉武帝患病,而汉武帝不辨真假,就派了江允负责调查巫蛊之事。

而江允的真实目的便是陷害刘据,因此最终,“果不其然”的在太子的东宫找到了人偶。

当然我们都知道,刘据是被冤枉的,人偶大概率是江允偷偷藏进去的,但无奈的是,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前往甘泉宫养病,刘据即便是想伸冤,也见不到人。

所以,为了自保,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迫不得已的刘据,便采取了谋士石德的建议,伪造了一份诏令。

而这份伪诏的内容,就是将江允抓起来,然后审问出其陷害自己的细节,以便洗脱掉自己的冤屈。

于情来讲,刘据这么做没有错,但于理、于法来说,他这么做,就是大罪。

开玩笑,当时汉武帝还在世,你刘据只不过是一个太子,但却伪造诏令,这个行为,不管放在古代什么时候,都是性质很严重的行为。

而在之后,刘据继续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刘据计划起兵,但由于手里兵力不足,因此他就找到其母,即皇后卫子夫,最终靠着皇后的印绶,调集了长乐宫卫队,从武库中取出武器,正式起兵。

而江允,便是在这个时候,被刘据诛杀。

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不过,他在最初并没有怪罪刘据,反而说“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意思就是,汉武帝认为是因为儿子刘据害怕了,加上又愤恨江充,所以才发生这样的变故。

换而言之,当时的汉武帝,并不认为刘据是真的要造反。

但可惜的是,随后汉武帝派出召唤刘据前来甘泉宫的使者,因为害怕不敢进长安城,所以回来后谎称刘据真的反了,这么一来,汉武帝才大怒,相信了刘据造反的说法。

随后,汉武帝派丞相刘屈氂率兵平叛,而此时的刘据为了应战,再次向文武百官谎称,说汉武帝因病被困在甘泉宫出不来,他怀疑发生了变故,所以,他要号召大家一起对抗趁机作乱的奸臣(暗指刘屈氂)。

这便是刘据的第二桩罪,即以危言耸听,来煽动朝臣,去对付汉武帝派来的正规军。

而刘据的第三桩罪,则是假传圣旨,当时他手里兵力不足以抗衡刘屈氂,因此就以天子的名义,把关在长安中都官的囚徒赦免后集结,并且还以天子名义,征召长水和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要他们全副武装前来报到。

当然,刘据仅做到了集结囚徒,胡人骑兵最终并未前来。

也正是因为没能让胡人骑兵前来,所以最终刘据不敌朝廷的正规军,所以必然兵败,且兵败后刘据被迫逃走。

但是,如果假如当时刘据成功了呢?

也就是是说,假如当时刘据成功了,征召来了胡人骑兵,并击败了朝廷的正规军,到那个时候,他会置汉武帝于何地?

不排除刘据仁孝,会在取得胜利之后,继续敬爱父亲,也会尊父亲为皇帝,但是,同样也不排除,他会趁此机会,让汉武帝强行“退休”。

毕竟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况且还是在皇位的诱惑下。

所以也就是说,虽然刘据在这件事中,承受了不少冤屈,因此才被迫起兵,但是,他的行为,等同于是在造他老爹汉武帝的反。

哪怕是因为他惶恐,因为他想洗脱冤屈,但他的这钟行为,在当时的价值体系中,就属于大逆不道。

所以,不管怎么说,刘据犯了大罪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有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古代的纲常伦理之下,一个做儿子的,居然敢造老爹的反,那给他一个“戾”这样的谥号,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刘病已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即便刘据是他的亲爷爷,但刘病已也没办法去帮他洗白,如果他强行去洗,那就是挑战当时的伦理纲常,而这么做的结果,必然会动摇自己的地位和统治。

因此,刘病已给爷爷刘据上了一个“戾”的谥号,也只是照事实说话而已。

这只是其一,而其二,就需要说说“戾”这个谥号的含义了。

谥号中的“戾”,在《谥法解》之中有三层含义,即“不思悔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在这三层含义中,个人认为,最符合刘据的,是第二条和第三条。

首先,在明知道自己已经伪称诏令,缉拿并处死江允之后,依然不知悬崖勒马,还继续假传圣旨,释放囚徒以及征召胡人骑兵,准备和朝廷大军一决死战。

如果他当时能主动投降,并能面见汉武帝说明情况,顶多就是被剥夺太子名位,但大概率能保住命,也不至于连累家人。

就算他投降后也被汉武帝诛杀,但起码那万余名因此事而战死在长安城中的囚徒和士卒,不会死。

已知错,却继续把错误扩大,而不是去想着平息事端,此乃“不知顺受”。

而知过不改更明显了,前文也提到刘据接连犯下了三桩罪,即伪造诏令、煽动群臣以及和朝廷公然对抗,明知道自己有错,却不去修正和改过,此着实属于“知过不改”。

这些,均是刘据曾经干出来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冤枉他,因此,他最终被上了一个“戾”的谥号,也是自己“争取”来的。

而其三,汉宣帝这么做,也有巩固自己地位的因素存在。

古代皇位的传承,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法统,简单来说,就是即将当皇帝者的身份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代那些开国皇帝,一般都称自己是“天命所归”,意思就是上天让他做皇帝,而这个天命所归,其实就算是大框架意义上的“法统”。

而细化到皇位传承上,同样注重这一点。

那么汉宣帝刘病已的法统来自谁呢?很简单,他的法统,来自他的上一任皇帝,即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儿子,所以算起来,他是刘据的弟弟。

正是因为汉昭帝死了,刘病已才得以有机会被挑选为皇帝,并且,当时刘病已在登基前,还被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

这么一来,法统就十分明显了,即汉宣帝的法统来自于汉昭帝,而汉昭帝的法统,自然是来自于汉武帝。

既然法统这么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还怎么可能再过分抬高自己的生父刘据,给他上一个更好的谥号呢?

之所以办不到,还是前文提到的,即刘据是有罪之人这一点。

不管刘据是因为什么起兵,也不管他是如何含冤而死,但他有罪,是铁打一般的事实,这个是汉武帝已经定了性的。

如果汉宣帝公然给自己的生父翻案,比如上个好点的谥号,那么无疑就代表,他在否定自己的曾祖父,也就是汉武帝。

而他一旦否认,那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法统。

到那个时候,汉宣帝这个皇位还坐不坐了?所以为了自身皇位的合法性,必须要肯定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而这么一来,那也只能捏着鼻子给自己的爷爷上一个恶谥了。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霍光的影响。

霍光是当时的权臣,同样也是当初汉武帝病逝时的托孤大臣,并且,汉宣帝能登基,也是经过他的点头同意之后才能进行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霍光是不会让汉宣帝以刘据之孙的身份登基的,不然他还有什么资格继续辅政?他必须让当时的汉宣帝知道,其即位合法性以及权力,来源于汉昭帝和霍光,只有这样,霍光才可以继续辅政。

所以,在霍光的干涉下,汉宣帝必须认汉昭帝为父。

而到了汉宣帝继位后,他深知霍光的影响,而自己要坐稳皇位,那就必须和霍光搞好关系,至于想给自己的祖父刘据翻案,那自然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总之就是,不管是因为刘据本身的行为就有罪,还是因为汉武帝已经对刘据定了性,以及出于稳定地位等需要,汉宣帝都不能给自己的爷爷翻案,也不能对其抬高,只能依照事实说话,给爷爷上了一个“戾”的恶谥。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汉宣帝给祖父刘据上这个“戾”谥号,也有暗中表示祖父受冤屈的含义。

比如在东汉时期,由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于“戾”字,其解释就有这么一种说法。

这意思就是,取蒙冤受屈之意,以这个谥号来暗指自己的祖父刘据当初是受了冤屈,虽说这个说法不一定为真,但也算是一个能解释通的说法。

总而言之,“戾”这个谥号,确实在《谥法解》中不算是一个好的谥号,而汉宣帝之所以为祖父上了这个一个谥号,也是有原因,或是无奈,或是鉴于形势需要,不管是为了什么,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下,这么做也是必然的结果。

单字解释: 汉 宣 帝 刘 病 已 继 位 之 后 为 何 称 自 己 的 爷 爷 刘 据 为 戾 太 子 ? 为 何 不 追 为 帝 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