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憾而终,他做错了什么?

2023.02.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大家好,我是跃耕。即日起,本账号将持续分享原创历史故事和阐述个人历史观,爱好历史又认可跃耕观点的朋友,别忘记关注我!

千百年来,人们称颂敬仰诸葛亮,一因其忠,二因其智。而我认为这两点都是文学家的谬赞和无知百姓的盲从。他的忠只是小忠、私忠,而他的智也非大智,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神机妙算,却是“演义”。鉴于此文有可能与您的固有史观有冲突,建议诸葛家的后人或崇拜者绕道。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诸葛亮错就错在为了个人名声地位,选择一穷二白的刘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他不贪图名利,一心为百姓考虑,蕞佳选择无疑是曹操。但是,曹操阵营当时已有上将千员,智谋之士奇多。他如果投靠了曹操,绝不可能像在刘备集团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地位,那么令人尊崇。相反,他有很大概率是不得重用,一生籍籍无名。就算他智慧超群,又善于搞科研,但要想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怕是不可能了。放弃。

既然图名,那么孙权自然也不是蕞好的选择。用他自己的话说“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以孙权对庞统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东吴不缺人才。且《舌战群儒》那一段也能看出,江东英杰没有一个人把一个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放在眼里,所以急于成名的诸葛亮也不会选择东吴来经营自己。放弃放弃。

因此他就把目光盯上了刘备。刘备蕞大的优势就是旗下有关张赵三员虎将,且都经过重重考验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真有韬略的智谋之士,能让三人各尽其用。无疑,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智士。他需要的,他刚好有,于是两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自从他跟随刘备出山,便开始了祸乱天下的一生,他对刘备的“忠”导致东汉彻底分裂,百姓惨遭战乱数十年。

错误2.三分天下,阻碍统一。

大汉绵延400余年,统一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有志之士,皆怀统一天下之愿,曹操、孙权、刘备都是枭雄,他们都想统一天下。但是,因为诸葛亮错选了刘备,导致他不得不犯第二个错误,也就是选择三分天下的战略。有人说这是一种“曲线救国”方略,也无可厚非。但是如前所述,他这一“曲”,没能救得了国,却危害级大。更不可饶恕的是,这都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

下面我们就来论一论他的危害吧:

危害一、不断征战,残害数百万生灵。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初入刘备阵营,先是一把火烧了夏侯惇十万兵,接着又火烧新野,然后又在赤壁借来东风帮周瑜一把火烧了八十万曹兵。及至后来东吴夺取荆州的战争;关羽死后,刘怒讨东吴,却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联营七百里;为了稳固后方,平定南王孟获的战争;以及连年北伐,穷兵黩武。在这些战争中丧生的百万生灵,都是源自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就是杀戮的一生,正是这样的杀戮,让他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导致他只活了五十多岁。

危害二、促成孙刘联合,阻碍全国统一。从《三国演义》上看,如果没有所谓的孙刘联合,如果不是他去鼓动孙权,又智激周瑜,东吴也许根本不会与曹操为敌,那么在“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或许就可以实现基本统一。就算东吴敢于对抗,没有了刘备诸葛亮的协助,曹操也不一定在赤壁败得那么彻底。就算曹军赤壁惨败,没有诸葛亮的计谋,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窃取荆州,便没有三足鼎立,没有了孙刘联盟,曹氏统一全国的进程应该能提前很多。

若说匡扶汉室是刘备的志向,当夷陵战败刘备撒手白帝城,刘禅继位,他本有机会可以洗白,既然以蜀国之力不可能统一全国,保蜀国一国安稳还是可行的。可他却屡屡明知不可而为之,为了先主的遗愿,非要搞什么北伐大业。先后七次北伐,蜀国疲于奔命,在他殒命五丈原之前,业已掏空了蜀国稳定的根基,再想求太平,已不可能。观其一生,他个人倒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出将入相誉满天下,可是他的后人以及蜀国的后人,都因为他不可能成功的北伐而死得相当惨烈。

年少时我曾感动于他不忘旧主遗愿,立誓恢复汉室。长大了才明白,那不过是为了展露他个人的理想抱负。匡扶汉室不过是他实现个人抱负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所作所为看似大忠大义,实则只为一己之私。

如果说他实在看不惯曹操的为人,不屑与他为伍,也没有能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先进组织可以选择。那么,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答案是有。哪怕他在卧龙岗终老一生,也好过助刘备祸乱天下,也可以勉强说是忠于天下,忠于百姓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诸葛亮如果生于清末民初,他会选择井冈山吗?我认为他不会。因为他也是封建主义忠君思想的受害者,思维具有时代局限性,以他当时的见识,井冈山不是所谓的正统,所以他不会选择。从他跟随刘备来看,他应该不具备这样超越时代的智慧。其实,“汉室”也好,“魏室”也罢,越早结束纷乱,才越能国泰民安。尽管他也想的是统一,可是放着坦途大道不走,非选择这条蕞难走的路。他这叫聪明吗?

人们称颂诸葛亮,无非是源于他的聪敏才智和忠于大汉,当这两点都被证明了不可取,他还剩下些什么?

然而历史的潮流无可阻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对诸葛亮虽不应该过分称颂,也不必过于唾骂。

#谣零零计划#

@奇妙知识季

单字解释: 秋 风 五 丈 原 诸 葛 亮 壮 志 未 酬 抱 憾 而 终 他 做 错 了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