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新中国开国将领授衔背后的故事

2024.03.13 | 历史网 | 次围观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常委决定授予毛泽东为“大元帅”,刘少奇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在1950年就开始了军衔、奖励工作的筹备。原本计划在1951年完成军衔评定工作,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让该工作暂停下来,直到1953年才恢复。在这期间发生了不少的小故事。

毛主席请辞职“大元帅”

我们今天知道的是开国十大元帅。但是在评定之初,是有大元帅与元帅之分的,大元帅的军衔是麦穗和五星,元帅的军衔为国徽和五星。

大元帅无疑是毛泽东,常委会上当大家都没有异议时,刘少奇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席哪,不一定会接受的,还是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吧”。

有人就说,人大做的决定,主席得支持啊。刘少奇笑着说:“人大是可以做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几天后,负责评衔的宋任穷和赖传珠向毛主席汇报具体工作,提出了大伙统一意见让毛主席授大元帅军衔。

毛主席听了直摆手,说:“这个大元帅我可不能要,我不喜欢穿那元帅制服,都不好走动。想到群众中去走走看看都显得格格不入,我看哪,到地方工作的,不评军衔更方便!”

毛主席说完,看了看手里的名单,又看了看旁边的刘少奇,说:“你在部队呆得久,经验足,你应该评个元帅啊,怎么元帅名单里没有你?”刘少奇听了,直摇头,说:“我就不要评了,名额留给其他人。”

毛主席再仔细看了看名单,看着刚进来的周恩来、邓小平二人,直问:“怎么你们两个也都没有名字?”这二人也是头直摇的说:“不要评,不要评。”

原来一开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就已请辞了元帅军衔。

粟裕两让司令一辞元帅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粟裕就是这样一个人。

粟裕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尤其体现在解放战争中。他是实打实的从最基层的小班长凭自己的实力走到最后的,他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刻自省能力的人。

1945年,当上级任命他为华中区司令员时,副司令员是张鼎丞。这张鼎丞是粟裕的老上级了,这让粟裕觉得有所不妥,极力向上级推荐张鼎丞为司令员,自己当副手。

1948年,上级将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调到中央军区,于是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则向上级请求保留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职位,自己则任代理司令员。

粟裕的“两让司令”在军中传为美谈。

1955年评衔时,毛主席是建议给粟裕授帅的,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粟裕知道后,主动请辞,说:“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我是嫌高不嫌低。”

最后,粟裕被授大将军衔,毛主席特别嘱咐,粟裕为第一大将。

军衔公布之后,有的人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其中耿直的许世友就觉得自己好歹也该是个大将,怎么是个中将?于是找上了周恩来,要求给自己授个大将。

周恩来只说了句:“粟裕也只是大将。”

许世友听了,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这让不少和许世友有同样想法的人,也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

单字解释: 新 中 国 开 国 将 领 授 衔 背 后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