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伐魏总缺粮?

    2023.03.08 | 历史网 | 次围观

    战国七雄不缺粮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

    就拿秦赵长平之战来讲,两军对峙整整两年,本来也是胜负各半,谁也突破不了对方的防线。但随着时间日久,赵国不擅农耕、储粮耗尽的危机,终于影响到了前线战局。

    如此,赵国君臣便要寻求决战,因为再延续廉颇的筑垒坚守战法,用不了多久,赵军即便不被秦军杀死,也自己活活饿死了。

    于是,才有了主战的赵括,取代主守的廉颇。

    战国七雄,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秦国是做得最成功的。

    秦孝公和商鞅主持的变法,除了制定鼓励秦人上阵杀敌的“军功爵制”外,另一项重大的变革就是重农抑商,把耕种土地、生产粮食和获取爵位结合起来,打造出秦国严密的“耕战体系”。

    坐拥关中和巴蜀两块沃野,加上都江堰和郑国渠两项水利工程,再配合上“耕战体系”的制度建设,才使得秦国从无粮食方面的后顾之忧。

    不过光有充足的粮食生产,没有畅通的交通运输,也是难以发挥秦国耕战优势的。

    战国七雄故地,开发时间较早,各类旱路、水道都已经较为完备,因而秦灭六国期间没怎么受运输条件限制。等到秦始皇发动兼并岭南的战役时,严峻的交通困境,便严重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直到秦始皇开凿出灵渠,沟通湘江、漓江两大水系后,中原的粮食才源源不断得运到岭南前线,解决了秦军的后勤供应问题。

    时间推进到诸葛亮主政的蜀汉时期,蜀国的粮食生产和道路运输问题,又成了限制诸葛亮前线战事的重要因素。

    巴蜀之地,依托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虽然被誉为天府之国,但也实在难以支撑蜀汉政权长年累月不间断的战争消耗。

    从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起算,接着是诸葛亮的南征孟获、六出祁山,再加上姜维的九伐中原,蜀汉几乎一直处于对外战争状态。

    最精壮的劳动力,都充实到了军队和战场,农耕经济自然要受到严重影响,以致于蜀汉后期,粮食生产危机显现,老百姓食不果腹,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国景象。

    再者,四川盆地周围山脉纵横,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讲法。

    诸葛亮从成都平原调粮,经蜀中到陇右、岐山前线,不仅距离长达一千多里,而且沿途多有山路栈道,运粮消耗实在过于巨大。细看诸葛亮的历次北伐,粮草后勤供应,一直都是限制蜀军战斗进程的首要因素。

    魏国的司马懿正是瞧准了这点,才明智得选择坚守战略,避免与蜀军决战,等到诸葛亮粮食耗尽,自然就会退走。

    此外,司马懿还让魏军在陇西一带开展“军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极大得缓解了曹魏在西北防御蜀军的粮食压力。

    一来一去,陇西魏军始终处于以逸待劳、物资供应充足的状态,而诸葛亮即便初期能取得一些胜利,却也很难突破司马懿的牢固防线,由此也就没有固定的陇西根据地,来支撑进一步扩大战果。

    单字解释: 战 国 七 雄 打 了 数 百 年 仗 都 不 缺 粮 为 何 诸 葛 亮 伐 魏 总 缺 粮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