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孙策为何不传位给儿子孙绍,反而传位给孙权?

    2022.10.14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公元200年,26岁的孙策被许贡门客所伤,不久伤势加重。自知时日无多的孙策,必须要在临终解决好“接班人”问题,使刚刚建立的江东基业得以稳固壮大。

    此时摆在孙策面前的有两个选项:

    要么传给自己的儿子,要么传给自己的弟弟。

    传给儿子是首选。

    孙策育有一子,名为孙绍。

    关于孙绍的年龄,史书上并未记载。不过从孙策的年龄可以大致推断出孙绍当时的年纪。两汉时期,13岁就可以成婚。所以当时孙绍最多不过13岁,一般来说也就10岁左右。

    虽然东汉有许多不满10岁就接班继位的小皇帝,但对于当时基业未稳、人心不定的孙氏政权来说,10岁的孙绍难以扛起“一把手”的重任,不说对外扩张了,极有可能会引起内乱。所以孙策把江东基业交给只有10岁的儿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孙策就只能从自己的弟弟中挑选了,因为“兄终弟及”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有四个弟弟,分别是孙权(18岁)、孙翊(16岁)、孙匡(年龄不明)、孙朗。其中孙朗是庶出,不在选择范围内。

    18岁的孙权和16岁的孙翊都是可以选择的人选,按照长幼顺序来看,接班的应该是年龄稍长的孙权,这也是孙策的想法。

    不过当时东吴内部却有不同意见,文臣代表张昭就建议应该把兵权交给孙翊,理由是他的性格和孙策非常相似“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但是孙策直接否决了张昭的建议“而策呼权,佩以印绶”直接把位子传给了孙权。

    其实张昭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孙策之所以能统一江东,和他火烈勇猛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再加之当时孙氏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选择一个性格与孙策相似的孙翊为接班人,可以延续孙氏政权的一贯风格。同时,孙翊和孙权此前都被举孝廉,说明孙翊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特别是军事能力,这从他之后出任丹阳太守可以看出。

    不过选择孙翊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年龄小于孙权,有“废长立幼”之嫌,这在将来一定是个会引发内乱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孙策之所以即将撒手于人世,和他火烈嗜杀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在统一江东的过程中杀伐过重,结下不少仇家。如果把位子传给他性格相似的孙翊,难免重蹈覆辙。

    第三,此时江东更需要的是一个温和沉稳的统治者来稳固基业。而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此前有出任县长治理民政的经验。在孙策看来,孙权更适合接班。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选择孙权是正确的。因为不久孙翊就被仇家所杀(有人说是孙权为之),孙匡20多岁就早早而亡。接班的孙权不仅稳固了江东基业,更是将其壮大,最终建国称帝,活了整整71岁。

    但孙权对孙策就有点不够意思了。江东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按理说孙权称帝后应该追封孙策为帝,但孙权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只给了一个王爵。

    #孙策#

    单字解释: 孙 策 为 何 不 传 位 给 儿 子 孙 绍 反 而 传 位 给 孙 权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