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蜀汉建立后两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战争,都败在同一计谋下

    2022.11.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公元220年,刘备终于实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愿望:登基称帝。不过,对于新成立的蜀汉来说,开局并不算好。本来归属于蜀汉的荆州被孙权占领,荆州守将关羽也被杀害,可以说是失地又失人,倒霉姥姥给倒霉开门倒霉到家了。

    荆州被夺,意味着蜀汉被孙权当面打了一耳光。一般大凡称帝,都是出现祥瑞,或是夺下地盘,而对于蜀汉集团来说,却是被人夺了地盘,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蜀汉集团失去了荆州,成了三国里最弱的一方。成就霸业主要靠的是地盘和人才。虽然当时世家大族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人才也是世家大族最多的。曹丕靠着九品中正制获得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再加上魏国地盘最大,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

    刘备的蜀汉集团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扩大地盘。攻打魏国并没有多少好处,首先实力太弱,虽然有复兴汉室的名义,但曹丕篡汉,魏国国内大部分都是支持的。这个名义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刘备想要发展,夺回荆州是一个比较好的战略方向,既有名义,实力也可以。哪怕最后打不下来,也可以逼迫孙权让出部分地区,或是与孙权重新结盟。在充分权衡后,刘备选择攻打孙权,夺回荆州。

    战争的最初发展也和刘备预料的一样,蜀汉军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若是再打几个胜仗,能拿回荆州最好,拿不回,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逼迫孙权让出部分地区,重新结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孙权派陆逊作都督,陆逊只是在夷陵一带防守,不出战,刘备各种挑衅,陆逊手下不堪受辱,纷纷请求出战,但陆逊就是不许。刘备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强攻吧,拿不下来;退吧,相当于白打了。刘备没办法只好和陆逊打起了“持久战”,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刘备便把兵营放在阴凉区域。否则时间一长,都不用对面东吴进攻,蜀汉自己内部就能打起来。

    大凡一流名将,都能从敌人的行动中发现破绽,然后滚雪球般的扩大战果,奠定胜利。而像韩信这种超一流名将可以主动创造战机,调动敌人,从而战胜敌人。

    陆逊从刘备的行动中发现了破绽,用了火攻,刘备一下子大败,这次带出的家底基本上都败光了。

    很多人认为夷陵之战的失败,是由于刘备没有防火。清代钱振鍠就说如果刘备不用山木扎营,而用土石垒营,那么陆逊就没办法了。

    孔明曰:“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

    诸葛亮也同样认为刘备失败是因为没有防火。诸葛亮在看到刘备扎营的图本后,认为刘备这样扎营没有防火的能力,一旦陆逊用火攻,就会失败。

    诸葛亮也没有看懂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也导致他的最后一战败在了同一计谋下。

    其实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根源并不在于防火,一开始,刘备打得还是很顺利的。陆逊刚开始,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刘备,只好选择坚守不出。这下,刘备在各种挑衅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彻底没有了办法,做出了移营的蠢招,从而被陆逊抓住机会。

    伟大的教员曾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被敌人逼迫到被动地位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主动地位。

    刘备在战争之初处于主动地位,所以他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陆逊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陆逊选择坚守不出,这样,刘备便慢慢处于被动地位,陆逊处于主动地位。刘备想恢复主动地位,便是希望与东吴方面决战。陆逊不上当,孙权也不会上当,便想办法让他的手下上当,制造东吴军队的内部矛盾。所以派士兵进行挑衅,陆逊的手下果然上当,纷纷要求请战。

    虽然陆逊是都督,是上司,但是手下的意见也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造成东吴的内乱,也会让自己被人仇视,对自己不利。

    这一下,陆逊处于被动地位,而手下处于主动地位。陆逊便搬出孙权来恢复自己的主动地位,反对自己就是反对孙权,就是谋反,由此压住了手下们,获得了主动权。

    刘备丧失了主动权,人一旦处于被动地位,时间一长,情绪就会焦躁,这时,就容易出昏招。而陆逊获得了主动权,瞅准时机,一把大火烧掉了刘备的家底。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期打了几个胜仗,后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没办法,只好送女装给司马懿,说若是不出战,便做个“女装大佬”吧。由于当时女性地位低,手下一看,觉得没有这样侮辱人的,自然纷纷请战。司马懿眼看压不过去,就用了和陆逊同样的计谋,那就是搬出魏明帝来。

    他给魏明帝上了一道请求出战的旨意,魏明帝是个明白人,看出了司马懿的意思,便下旨不许出战。

    诸葛亮眼看司马懿不出战,心情自然越发焦躁,也吃不下饭,“食少事多”,病逝于五丈原。

    那么刘备他们有没有战胜的方法呢?

    教员也指出刘备不应该和陆逊继续打“阵地战”,他的取胜之道在于转守为攻,发挥上游机动性优势,顺流直插湘水,深入敌人腹地,既可以获得粮草,也可以分散调动敌人兵力。

    诸葛亮也是如此,不应该和司马懿对峙,应该出兵进占武功,威胁长安,逼迫司马懿出战。因为长安受到威胁,魏明帝肯定坐不住,他肯定会下旨让司马懿出战。

    《晋书·宣帝纪》: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可见,司马懿也害怕诸葛亮进占武功,那样他和魏明帝的政治压力会很大,而诸葛亮在五丈原,魏明帝也不会在意,有的是时间去拖。

    若是刘备和诸葛亮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那么夷陵之战肯定不会是那个结果。刘备很有可能获得部分荆州地区,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就可以实施。

    诸葛亮若是主动出击,最后一次北伐肯定会获得一些战果,也可以为蜀汉获得一些战略优势或攻打魏国的战略范本。蜀汉后期姜维北伐也不会一直步诸葛亮的后尘。

    所以这两战都可以说是蜀汉可以改变命运的战争,若是胜利或小胜,那么蜀汉肯定会获得部分优势,从而改变蜀汉最弱的地位。刘备和诸葛亮也不会因为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心情焦躁、烦闷,导致病逝。可以说,他们都败在了同一计谋之下。

    单字解释: 蜀 汉 建 立 后 两 次 可 以 改 变 命 运 的 战 争 都 败 在 同 一 计 谋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