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兰山论简 西北汉简中的征调符

    2022.12.19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兰山论简西北汉简中的征调符

    “符”是一种凭证。《说文解字·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西北汉简中的“符”,由于地理因素影响,材质以木为主。“符”有许多种类,其中有一种是用于“征调”的,包括赴任符、出入符等。

    赴任符

    被“征调”前往某处任职的人,需要先领取证明身份的凭证。汉时新官需要持一种叫“符”或“府符”的物件到任职处报到。

    “十一月己未,府告甲渠鄣候:遣新除第四隧长刑凤之官,符到,令凤乘第三,遣骑士戎诣殄北乘凤隧……”(《居延新简》)

    这是居延都尉府发给甲渠候官的通知,说都尉府将派遣刑凤到甲渠候官担任隧长,看到此符时就可派人带领他到任职处去。

    如果不慎遗失,就要书写情况说明缘由了。

    “新除第廿一隧长常业代休隧长薛隆,乃丁卯餔时到官,不持府符·谨验问。隆辞:今月四日事时受府符,诣候官,行到遮虏,河水盛,浴渡,失亡符水中。”(《居延新简》)

    这是新隧长常业遗失赴任符的情况说明。他本该拿着府符到任职处报到,但走到遮虏隧渡河时,因为河水太大,所持之符落在水里了。

    出入符

    官员赴任的途中往往要经过关卡,因此需要政府发放允许出入关卡的凭证。

    “始元七年闰月甲辰,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寸符券,齿百,从第一至千。左居官,右移金关。符合以从事……”(《居延汉简甲乙编》)

    “始元七年闰月甲辰,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寸符券……”(《居延汉简甲乙编》)

    简末序号是符的编号,政府制作了一千枚符,每一枚写明编号,已见者还有第七、第十、第九五九号等。符左上角的刻齿“”表示“百”,即符文“齿百”。西北汉简用特定形态的刻齿表示特定的数字,“-”表示“一”,“>”表示“十”,“”表示“五十”。关口检验时,如果符的刻痕可以对上,就可以过关。

    吏家属出入符

    官员赴任常常带着随行人员,比如家属。他们出入关卡需要专门的“符”。

    “橐他通道亭长宋捐之妻大女觻得常乐里宋待君年廿二

    永始四年家属符尽十二月……”(《肩水金关汉简》)

    符上标有使用期限、随从人员与官吏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籍贯、姓名、年龄和使用的交通工具。

    在农耕社会,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稳定,统治者常常会加强户籍管理和抑制人口流动。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之下,人员迁徙需要户籍所在地、途中关卡和接收地的批准,由此产生了一套完备的凭证制度,西北汉简中的这些“符”,就是汉代人口管理制度的直观体现。

    (本文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学生谢颖诗)

    单字解释: 兰 山 论 简 西 北 汉 简 中 的 征 调 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